第一百六十一章 浩然正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东马贼行帮组织,木棒,淘金者,挖参者,长白山一带的土匪,木帮,各种胡子,响马队伍杂七杂八,良莠不齐.其行话,黑话,隐语,切口大多是从洪门或青帮中变化而来,数十股马贼中,最大的几有三万多人,最小的不过廖廖十数人而已.
(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满清发祥地的原有名称。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修建山海关,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改国号为大清.满族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初时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外蒙古,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号称满洲本部,但到了此时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丧失,外**立,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早已不复其时疆域之大.因此上统称为东北,或关东,关外为便.)
唐静儿与李金鑫将事情细细打听清楚,得知李逢春,杜心武等人似是在关外被劫,当下便即动身直奔山海关,同行的有盛世才,张常功,菅文婷三人.
菅文婷自中午被唐静儿挖苦之后,一直拉长着脸对二人爱理不理.李金鑫倒也不觉得什么,唐静儿心下却是微微生气,寻思:"这女子怎么这副模样儿,好像谁都欠她二百吊钱似的.哼,徜若是小暖在呀,定会说,不理便不理,好稀罕么?"
山海关位于河北路秦皇岛东三十里处,乃是东北长城的起点,老龙头.全长五十余里.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明末女将军秦良玉,后来投靠满清的大汉奸平西王吴三桂均镇守过山海关.
山海关以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四丈余,厚两丈有一.威武雄壮,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等,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第三日傍晚,李金鑫几人登上城楼二楼,但见北面角山长城雄姿绵延,烽台险峻.南边则是海天一线的大海朦胧可望.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胸中一腔郁闷积积的消沉之气俱皆不见,禁不住叹道:"果然不愧为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扼了此关,进可攻,退可守,关内关外执于手中,好男儿到此,遥想风沙当年,横戈立马,心中自会生起一股悲凉雄壮的豪气."
其时山海关外驻有都统富春的驻营官兵,但几人打扮成了游客,大把银子使将出去,众士兵哪里将他们放在眼里了?更何况此地素来为文人骚客所景仰,往来瞻仰吟诗者络绎不绝,他们三男两女,怎地敢在这重地惹事了?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近两丈,高半丈,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唐静儿道:"相传,这下字的最后一笔,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成化八年,明宪宗朱见深下旨,要在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一“天下第一关”的横匾。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楼丈量尺寸,随即请人制成一块长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额。如此巨匾,自然须由大手笔题写,经过一番遴选,选定进士出身,已然辞官归隐的萧显。萧显为了写这五个大字,准备了数月之久,时而手持一根扁担在院中练武,仿佛面临千军万马.借此以磨练杀气,增强气力.时而吟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之类的诗句。酝酿胸中浩然正气.方才能如巨鲸出海,一气呵成.至最后下字那一点时,以素绢浸泡浓墨,掷出补足,墨渍四溅,气韵充沛,更是神来之笔."
李金鑫仰望西边绮霞灿烂,苍茫浑黄之天,沉声道:"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也,煌煌然于天地之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