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我有大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人躲在一个角落,一面探听着动静,一面窃窃私语。耳听得傀儡娃娃纷纷嘶声尖叫,忍不住心惊肉跳。忽然之间,在半空中竟有光亮显现,两个红通通的灯笼自左向右,缓缓挪动。李金鑫身子一动,猛地脱手掷出一枚冷烟火,轻声惊叫:“不好!”
徐小暖白了他一眼,嗔道:“自下得洞来,就没有好过!”只是三人畏惧傀儡童子追来,是以并未点燃蜡烛,徐小暖的这一个似娇带嗔的白眼儿翻得没有什么功用,可惜了了。
李金鑫结结巴巴地道:“这……这……这……”这了半天,还是没有‘这’出来其它的字眼。
唐静儿声音颤抖,悄声道:“烛龙。”
李金鑫长长吁了一声,道:“正是,烛龙。”
烛龙,又名烛阴,也写作逴龙。人面龙身,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之处照明于幽阴。传说他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又《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楚辞.天问》:“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大招》:“北有寒山,逴龙赦只。”又道:“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
意思即是说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
《大荒异志》中载:“仙人,餐风饮露也,玉宇神清。乘雨龙,至四海,浩渺天地之间,呼吸秉阳之气,故得长生……”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五十四名龙王名字和六十二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明时吴承恩写的小说《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有鳞者皆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现下三人所见是有鳞的,其眼直若灯笼,故而视之大惊。商周予龙之威武,汉唐予龙之大度;魏晋时仙风道骨;辽金时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常言道:“五爪为龙,四爪为蟒”,三人初时在房间内见到汪其名的尸身,其身上的龙袍上绣的龙便有五爪,已逾帝界。
传说中龙多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
耀眼刺目的冷烟火白光中,在院落**有二九一十八根粗大圆柱,开始三人怎会想起来抬头细瞧,是故想都不曾想到,在那十八根柱子上面,竟建有一间大屋。说是大屋,也不甚妥,那屋子并无房顶,称为高台才算恰当。烛龙的大头便从其中昂首而视,露出大半个身子,褐色鳞甲,观一线而视全身,料想其身至少亦有七八丈长。
那烛龙两颗灯笼也似的眼睛往三人这边一瞧,再不转动。龙头微额,陡地张大了嘴巴,露出几有人腿一般粗的红信。
李金鑫喃喃自语:“完了,完了,它一吹气,就要下雪了!”
徐小暖跟着喃喃:“大头大头,下雪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
此时冷烟火燃尽,眼前一闪,复又黑成一团。
唐静儿轻声说道:“想来柱子上的高台,便是汪其名的藏煞之地……”
李金鑫插嘴道:“英雄所见略同也!修仙入圣自然要住在天宫才算对头,有龙为其护陵,可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汪其名风水之术冠绝天下,死也死得与众不同。难得,难得!”
徐小暖莫名其妙,想了半天,着实想不到有什么好“难得”的。
三人一龙对视良久良久。徐小暖大感不耐,嗔道:“李大哥,你倒说说怎么办才好?再瞪下去,你也没它眼大!”
李金鑫“哼”了一声,瞪眼道:“我要是眼睛比它还大,那你就不会喊我李大哥,而是该叫我李大怪了!”
徐小暖很认真地想了想,点头道:“那倒是。”
(今天要回老家收麦子,可能要两天更新不上,不好意思啊!在此还是十分感谢诸位大大的捧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