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志愿之货币大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文特意说明,解释昏君中的货币运算方式,跟实际历史上的出入和分别,避免读者造成混乱和误解。
如果有读者同学在课堂或者考试写银两或者银票,那作者的过错就大了(抖)。
首先解说的是货币运算部份,昏君中有黄金、白银、铜钱和米粮,四种市面上流通,能够交易的或货或币。
这几种交易品的换算方式随着时代而浮动,古代中国是个颇为封闭的经济市场,消息远没有现在这样流通,所以价格的波动有时很平淡,有时又很突然,很多时候都取决於政治因素和突发事件,例如战乱和灾害等,而不是经济体系本身的供求需要作平衡和调节。
主要是考虑到历代重金属价格不断的变动,当中尤其白银与铜钱的变换得非常起伏,有时候一两白银对不够一千铜钱,有时候又能对一千三百,难以定下一个确实的数字。於是《昏君志愿》便去除通货膨胀的浮动因素,使用一个整齐又易记的货币换算方式。
无责任古代货币运算方式:
1两黄金=10两白银
1两白银=1000文铜钱(1贯/吊钱)
1文铜钱=人民币0.2元/台币0.8元(作现实参考)
1石米=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台币800元
每年华夏国库税收=约5000万两白银=500万两黄金
人民币对台币1:4
古代官俸以官阶高低来对应发多少石米,比如明代从九品的官员,每月俸给大概是5石米,可以换算是5两白银。而正一品的高官,每月则有大概90石米,就是90两白银了。
华夏帝国架构、地理和外交关系仿照盛唐时代,而官俸及国库收入,还有百姓生活水准等,均以明清为标准,隋唐时代的话则没有这样高。
以上的这种算法比较方便,虽然到清朝中叶起白银大量流失,使银锭的价格变高,变动波幅也很大,但大致用这个来计算还是有点根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代之前白银的流通量其实不多,也并非市面上常见的流通货币,主要是民间或者官家赏赐作收藏用途,宋代之前最流行使用的其实还是铜钱。

唐代的银两铸成是圆形或者长条形的饼状,称之为银饼。政府税收和支出也会收取银两,例如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和税银等,但市场上仍不及铜钱来得普及。
南宋时代因为出口贸易非常发达,白银便成税收的重要手段,当时的银两一般称为银锭,这时候的人们已经很注意银锭的成色。而到了元代,白银造成船形,也就是後世认知最多和最普及,人们俗称的元宝了。
大概到明代中叶开始,白银随着海上贸易大量进口,银两的使用在民间才开始变得流行。明清时代当时的西方国家,主要是西班牙在中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国内有充裕的白银存量作为流通货币之用。
这本《昏君志愿》照旧沿用银两的观念,如同官俸的设定一样,直接以明清的白银制度作为流通的经济市场。
毕竟按照隋唐情况,银两在市面不算流通,买把好剑也动辄几千甚至上万铜钱,如此繁杂的计算方式实在太麻烦了──这也算是伪架空的好处吧,若然是写严格的唐代背景,那就恐怕不容易使用银两和银票这两个便利又好康的东西了(笑)。
借此解说一下唐代的情况,虽然银票是宋代才出现,但当时还有一种近似的物事,叫做飞钱的东东。
这个所谓「飞钱」,当时有人称作「便换」,性质颇像现代常见的汇票。举例用法,人们可以将金钱存入政府指定的办事处或土豪富族,并收取他们发出的飞钱。而凭手上的飞钱,人们用以购买货物,或到相关机构提取现钱。这种飞钱的好处是能够避免了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做大买卖时不用时刻看管几十车又重又累的铜钱,从而减低遭到流贼劫掠的风险。
另外顺带一提,唐代其实有类似今日银行保管箱的模式,叫做「柜坊」的东东。这是专供商旅存放金钱、货物等的店铺。柜坊的店主会按照存放金额、时间、货物的数量和价值,以此来收取客人柜租。因为被储存的物品,多数放在坚固的大柜之内,这种店铺因此也被称之为柜坊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