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巡洋艦的歷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到巡洋舰(Cruiser),我们必须先提到19世纪初期的海军舰艇分类。当时海军舰艇依火炮数量多寡,主要分为6大等级,前二级是所谓的战线舰(LineofBattleShip),担任的是海上决战的主角,又分成第一级的3层甲板,以及第二级的2层甲板,每层甲板均装备有大量火炮。第三级则称为巡防舰(Frigate),则是远洋商船护航与派遣用。第四级护卫舰(Covertte)则更小一点,作业范围较接近本土。第五级巡逻舰(Sloope),已经接近近海作战用舰的范畴。而最后一级炮舰(GunVessel),则属近岸防御舰,任务性质上可说是今日飞弹快艇的前身。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1803年富尔敦在美国首次试航蒸汽动力船只,船舰动力系统进入了人力与风力之后的第三波革命:机械力。1822年法国推出军舰用榴弹,火炮对船只的杀伤力大增,造成军舰的火力革命。到1858年法国将拿破仑级巡防舰的第12艘进行改造,制造近代史上首艘铁制军舰Gl鏎ie号,使得军舰的防护力也发生革命。此后,海军的军舰分级,便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于铁的重量较高,水在线甲板层数较多的战线舰若加装铁甲的话,下面几层火炮甲板会因重量而没入水中,重心也会不稳而容易翻船。因此早期的铁甲舰,多半是由第3到第6级的巡防舰、护卫舰、巡逻舰与炮舰体系中衍生出来。其中炮舰多数可划归近岸防御舰艇(Monitor等)的体系中,而巡防舰、护卫舰与巡逻舰,则通常被称为CruisingShip,后来巡防舰多数成为战斗舰的前身,护卫舰与巡逻舰则衍生成Cruiser,也就是巡洋舰。此处的Cruising,源自拿破仑战争时代英文的一个俗称,当时英国人沿用荷兰人的习惯,把单舰航行与作战称为cruizing,执行这种型态任务的船就称为Cruizer,后来从cruizing衍生成cruising,Cruizer也就变成了Cruiser,这就是巡洋舰的语源。由此可知,巡洋舰的特色,便是具备单舰远洋独力作战能力的军舰。
巡洋舰正式成为一个舰级的命名,则是在1870年代。1871年皇家海军针对蒸汽动力与装甲舰时代的来临进行研究,结论是:新型军舰所需要的大火力、厚装甲、高速/高航海性能、浅吃水这四个条件,不可能同时达到。因此,重视大火力与厚装甲的,就成为后来战斗舰的前身;强调近海作战需要浅吃水与大火力/厚装甲的,就衍生成各型近岸炮舰,包括美国旧海军的近岸/内河战斗舰、或中国海军的蚊炮船之类花样;而强调航行性能与适度火力/防御力,以备海外警备用,可以单舰执行各类作战任务的舰种,便是巡洋舰。与「战斗舰的历史」一文中的主角战斗舰不同,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型态为执行各种杂务。海战时,她担任战斗舰队的斥候,并在必要时进入战斗舰队作为护卫与支持火力﹔远洋出征时,她成为主要的岸轰舰,并携带陆战队进行登陆作战﹔对敌进行封锁时,她便是遍布洋面各处的巡逻者,四处搜寻可能的敌舰行踪,避免敌舰混过封锁线﹔平时则为远洋巡曳的警察,替商船护航及缉捕海盗,以低廉的购置及运作经费补足战舰数量的不足﹔局势紧张时,她则担任海外国力展示的主要道具。与通常仅用在海上决战的战斗舰老太爷相比,巡洋舰的身影则出现在海军的任何型态任务中,以极其灵活的运用弹性,执行各式各样的任务。若说战斗舰决定制海权,则巡洋舰就是实际执行制海权的工具。就殖民帝国来说,巡洋舰更是他们建立帝国的最主要基础,由于巡洋舰的活跃,殖民帝国才能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维持其权威,以及进行实际的武力展示。巡洋舰历史的荣枯,也象征了殖民帝国历史的兴衰。也由于任务型态的多样化,因此巡洋舰的形态也相当的多样化,其间仅有的共通性有二:1.速度上能追赶同时代中多数的商船,以便成功执行海上封锁的任务。2.具有相当大的泛用性,必要时可执行各种作战训练及陆海空作战的支持任务。这种对航行性能与多任务能力、而非单纯战斗性能的需求,是巡洋舰(或其它非战斗舰的次级军舰)的最大特色。
一般来说,巡洋舰族谱中的各艘舰只,大概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最基础的巡洋舰,仅具追赶与击沉商船、以及远洋全天候航行作业能力,便以低廉价格大量生产;第二类则是以高战斗性能为主,在全天候远洋作业能力与足以追赶商船的前提下,尽量加强火力与防御力,以足以击溃敌人巡洋舰(=通商破坏舰)、甚至必要时可以与战斗舰「对抗」为前提所建造的军舰,也可说是一种次级战斗舰;第三类则介于前二者间,火力及防御力足以击溃第一类舰,体形价格则低于第二类舰以便大量生产。一般第一类舰艇排水量约在1500~4000吨间,十九世纪时通常称为三等巡洋舰。第二类则在3000~7000吨上下,多数属于二等巡洋舰。第三类则通常在万吨左右,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属于一等巡洋舰。综观最近这两个世纪的海军军舰发展史,这三种等级的分类,不管名称的变化,可说一直都存在于各主要海权国家的军舰发展清单中。对于主力舰(战斗舰与航空母舰)以外远洋战斗舰只的发展史来说,这种分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870年代的早期巡洋舰
世界上最早可以称作巡洋舰的船,是法国1861年起造、1868年服役的Decres号。这时法国对这类船只的看法,只是海外殖民地防卫用舰与通商破坏舰,并不考虑加入战斗舰队作战,唯一的特殊需求便是12节以上的航速,与一定程度的航海能力—这成为最早一批巡洋舰的定义标准。由于只是次等舰只,因此这一系列船舰都是木船,并具有帆装。而最适合这类舰只的任务,基本上就是通商破坏战,以及武力展示。下一个进步,是1866年皇家海军起造、也在1868年服役的无装甲钢制巡防舰Inconstant号。利用钢制结构与长宽比6.7的船身,以及高达7360马力的引擎,本舰试航时达到16.2节的高速,并具有优良的航海能力。做为船只动力源的煤炭,则被安排在船身两侧重要部位充当装甲,有效提升这类钢骨木皮船的防御力。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海外驻防船只,在缺少船坞设备处难以维修,本舰在船身下方包覆木片与铜片,以避免海洋寄生生物直接破坏船壳。与通商破坏用舰Decres号相比,Inconstant是足以搭配战斗舰作战的军舰,后者的排水量约为前者的3.5倍,从此可以看出英法两国财力与想法上的不同。
而从Inconstant的路线继续发展,便是皇家海军第一艘巡洋舰:Shannon。1873年动工、1877年服役的本舰为了提升海战能力,在船舷加装厚度最大229+330mm的三明治装甲(229mm铁+330mm木材+船身结构,为现代战车复合装甲设计概念的来源),船身其它重要部位也装上钢板。船速虽因此而降低到12.25节,但战斗能力却获得大幅提升。但与当时的装甲舰相比,本舰的火力与防御力都不足;速度又不太容易驱逐通商破坏舰,结果最适合用途与Decres倒是刚好相同:武力展示。从此后的巡洋舰发展路线大致就分成两类:一类是走Decres路线的桅杆巡洋舰(MastedCruiser);另一类则是延续Shannon路线的被甲巡洋舰(BeltedCruiser)。这时的巡洋舰外型,基本上都很像蒸汽帆船,且船身结构多数还保留木料的使用。而基于1866年利萨海战的「撞船胜」教训,这个时代开始的巡洋舰,逐渐有安装冲角,以备必要时以冲撞的方式决胜。桅杆巡洋舰是一个通称,用来形容那些传统帆装蒸汽护卫舰(corvette与sloope)的继承者,许多是没有装甲的木船,且相当仰赖帆装,吨位仅早期数舰超过3000吨。对于充当杂役的船只,无装甲与帆装倒也并无不当之处,毕竟早期的船舰动力装置出力不足,而风向与潮流状况良好时,帆船速度可以超过20kt—蒸汽动力军舰要到19世纪最后十年才能勉强到达这个水平,而且代价不菲。
这类巡洋舰的最后一批出现在20世纪初期,但这时的她们,早已成为排水量仅千吨上下的小型巡逻舰,于一次大战后快速消失。被甲巡洋舰则是一个俗称,通常正式分类称装甲巡洋舰(ArmouredCruiser),但为避免与后来的装甲巡洋舰混淆,故用被甲巡洋舰称呼。因为加上装甲后船身增胖增重,与早期战斗舰类似,航海性能只能说是可以接受,船速也不到15节,还需要仰赖帆装;厚重的舷侧装甲带,也常常因为设计时计算错误而没入水中,缺乏实用性,更不用说装甲带仅限于舰身部分范围;部分船舰火炮口径虽然达到10吋,相当接近战舰的等级,但安装方式也不如已经开始使用炮塔的战舰或沿岸炮舰理想。即使如此,这类船舰在欧洲强权海外驻军上,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战斗舰的历史」中,提及俄罗斯于东亚部署、对英国在远东海军构成威胁的大型巡洋舰,基本上就是被甲巡洋舰。事实上,就某些角度来说,被甲巡洋舰是极早期战斗舰—当时还叫做巡防舰或铁甲舰(Ironclad)—的缩小版支系,就是轻小、薄皮、低火力的缩水战斗舰—相当类似后来皇家海军用在海外殖民地的二等战舰(请参阅「战斗舰的历史」);对二流海军国如奥匈帝国、土耳其而言,一流海军强国的被甲巡洋舰,规格与他们的主力舰相同。直到装甲巡洋舰的时代来临为止,被甲巡洋舰一直都列于各国第一等巡洋舰的地位。
1881~1907防御巡洋舰与装甲巡洋舰
防御巡洋舰
因为被甲巡洋舰的装甲与火炮安装方式不好,速度也低,价格又不便宜,除了欺负中国与土耳其等没落国家外一无是处,因此各船厂在1870年代后半便开始进行新概念的研究。第一个点子便是摒弃传统的木质船,建造全钢制舰身。虽然当时各造船厂基本上都缺乏建造全钢质船身的经验,而且海外巡逻舰很难回母港维修,外地通常没有欧洲等级设备的船坞,木船会比钢船好处理。但全钢船身在数值上虽然算是无装甲,结构部分的钢板厚度至少有inch25.4mm),这就可以防御当时大量存在于军舰上、用来阻止敌人登舰肉搏的中小机炮,这是木材无法抵档。这种以结构材料充当防御装甲的设计,也成为后来巡洋舰装甲设计的标准方式。
最早采用这种设计的军舰,便是皇家海军1875年动工的二等巡洋舰Iris。不过不管是钢制舰身还是煤炭库防御,都只能阻挡炮弹穿透舰身;一旦炮弹穿入在内部爆发时,就无药可救—对于巡洋舰而言,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为了避免炮弹射入后造成重大伤害,甚至一发水线附近的穿入弹造成动力系统全毁、船体进水无法控制的状况,就有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将船身水线深度处的甲板强化成装甲,并呈新月型上凸,如此便可保护动力系统不受弹片损害;而侧舷穿透的炮弹碰上装甲时,是以很陡的角度撞上装甲,一如T-34以后战车正面的斜面,可以有效增强装甲的有效厚度,进水也能被装甲区限制在一个小范围,不致造成沉没。这个防御设计不再无谓的要求军舰不被击穿,而引进了损害控制的概念,让受损不至于影响航行与作战能力,是全然革命性的防御设计观念。除此之外,这种设计还可以把重心压低,解决当时大多数军舰重心过高,导致恶劣天候航海能力不佳的缺点。
首先采用相关概念的军舰是1880年皇家海军计划的Leander级,但她只在引擎室上方安装一片薄甲板,被称为「部分防护巡洋舰」alProtectedCruiser),仅具保护动力部位不被击毁的能力。而第一个完全采取这种设计的船只,就是1881年南美洲的智利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制的1艘巡洋舰Esmeralda号,最早的一艘防御巡洋舰rotectedCruiser)。Esmeralda是当时军舰外销的一种范例:基本上军方比厂商方面的心态要保守,通常不太敢采用一些革新的概念,因此有些厂商就会拿外国作为实验品,在外销武器上试用一些新观念,等到有良好成绩再回销本国,而Esmeralda便是其中最成功的实验之一。除了上述成功的防御概念设计以外,本舰尚且采用双桅杆、废除帆装、主炮安装在舰身中线前后炮塔、以及采用冲角等崭新设计,使得仅2950吨的本舰在火力与防御力上均足以匹敌吨位接近两倍的被甲巡洋舰,不需依赖帆装速度可高达18.3节—此后巡洋舰的速度定义被刷新到15节以上—与使用的更加便利。Esmeralda的唯一缺憾是航海性能,由于南美洲西岸缺少台风,一般海象很好,后来日本购得本舰后,对本舰的恶劣天候运用能力颇有微词,不过这是运用环境上的问题。由于本舰各方面表现良好,法国很快的建造了一艘防护巡洋舰Sfax,并引起其它各国纷纷订造之风。而Esmeralda与Sfax的设计特色,刚好代表防护巡洋舰的两个派别:Sfax三桅有帆装(后来撤除),火炮口径较小而无主炮塔,采用仔细设计的水下防水隔间,是与Esmeralda的最大不同。帆装是保守性设计;火炮口径小则是当时法国海权学派「青年学派」的主张,认为法国不可能在与德国陆军敌对的同时,在主力舰数量上与英国抗衡,因此主张建造大量鱼雷艇对付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而大型舰则用在通商破坏战以破坏英国的经济基础,对付商船不需要大口径火炮,较多桅杆与帆装也妨碍炮塔的安装;而仔细设计的防水隔间,便是为了防止敌人使用鱼雷。
不过,以Esmeralda为代表的英国式设计,除了可当作通商破坏舰外,还可以用在反制通商破坏舰上,用途较为广泛,是防护巡洋舰设计上的主流;Sfax的设计概念虽然不错,但仅在对抗皇家海军时可以成立,对付其它弱国海军时,低落的火力反而显得问题重重—而欺负弱国却是此时至一次大战止,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青年学派」过度狭窄的视野,即使逻辑正确,却也严重的限制了法国海军的发展性,并在后代间接的造成法国海军覆灭。虽然皇家海军当局政策较为保守,同时进行被甲巡洋舰与防护巡洋舰的建造,但使用结果证明,被甲巡洋舰的航海性能与速度表现不佳,唯一利器装甲带上下高度太窄,当海外行动需要替陆战队满载登陆物资(当时巡洋舰常常兼任两栖战舰)时,装甲完全没入水中而无防御。因此到1880年代后半,防护巡洋舰可以说取代了被甲巡洋舰的主力地位,成为巡洋舰设计的主流。防护巡洋舰发展上的顶峰,就是皇家海军1893年计划的Powerful级防护巡洋舰。本舰是为对抗俄罗斯于1892年下水、排水量达11000吨的被甲巡洋舰Rurik级而生产的11000吨级一等防护巡洋舰。1897年下水服役时,本舰是世界上长度最长的军舰。虽然没有水线装甲,但高达22kt的速度、2门9.2inch炮与12门6inch炮的旺盛火力、与优良的航海性能,都已经是1890年代巡洋舰的标准。即使1890年代装甲巡洋舰出现并取代防护巡洋舰的地位后,由于较便宜与排水量较低,防护巡洋舰依然占据了二/三等巡洋舰的位置,并就此衍生出侦察/水雷巡洋舰等高速轻型巡洋舰,直到1904年美国海军开始建造具水线装甲设计的轻巡洋舰,水线无装甲的防护巡洋舰才慢慢退出海军的历史舞台。除了设计概念上的进步以外,防护巡洋舰在世界史上还有其更重要的地位:防护巡洋舰宣告军舰不需再倚赖风力推进,海军作战从近岸迈向远洋,「蓝水海军」从这时开始诞生。而为了维持这些军舰远洋作战需要的加煤站,以及维持加煤站本身的正常运作与安全性,引起了1880年代后半新一波帝国主义扩张势力范围的风潮,全世界急速被西欧几个国家在十年内瓜分完毕;而防护巡洋舰则成为推动海外殖民时,帝国主义者最有力的人力与火力运载工具。
因此,防护巡洋舰建立了帝国,凡在这一波赶上风潮者,如英法美日,日后都成为世界强权,尤其是1883年才创建「新海军」的美国,与日本特别重要,只有败给日本的中国例外;而没有赶上防护巡洋舰兴建风潮者,如西荷土,很快的就从世界强权的舞台上消失,沦为二等国家。因为军事技术与概念上的进步,造成国际权力平衡的重新分配,是防护巡洋舰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近代军舰发展史上,也只有后来无畏舰(请见「战斗舰的故事」)的诞生对世界的冲击差可比拟。而在防护巡洋舰发展的末期,由于后述装甲巡洋舰的发展,使得火力与防御力都较低的防护巡洋舰,发展方向倾向于高速化,将速度提高到25kt,接近同期的驱逐舰。这类巡洋舰因其主要任务型态为舰队前导侦察,又被称为侦察巡洋舰,将在后面轻巡洋舰部分详加叙述。装甲巡洋舰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早期巡洋舰(尤其是被甲巡洋舰)渐至退役期、以及发展足以击败敌人巡洋舰的想法,各国对防御巡洋舰开始感到不足;而RoyalSovereign级战斗舰的出现(见「战斗舰的历史」),打破巡洋舰垄断远洋作战能力的地位,这些局势使得巡洋舰必须进行突破,这造成了装甲巡洋舰的诞生。最早的装甲巡洋舰出现在法国,1888年起造的DupuydeLome。与过去从帆船演进而来的被甲巡洋舰不同,这艘装甲巡洋舰是从防护巡洋舰的设计中,加厚水线部分的结构,形成水线防御装甲。基于造船技术的发展,装甲带没入水中的问题大幅减轻,因此装甲巡洋舰的作战能力,比起防御力较弱的防护巡洋舰有明显的增长。此后,法国海军优先于其它国家,开始稳定生产装甲巡洋舰。1890年美国起造的纽约号装甲巡洋舰,则是第一艘速度超过20kt的巡洋舰。在1889年英国起造的RoyalSovereign级战斗舰、与1890年的Barfleur级二等战舰出现后,由于战斗舰的速度已经增长到15~19kt的范畴,此时巡洋舰的速度增加到20kt以上,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性,因此纽约号装甲巡洋舰的速度,即使不如随后皇家海军一等防护巡洋舰Powerful级的22kt,同时也没有影响到数年内巡洋舰的设计,但还是有他指标性的意义。
不过,1890年代初期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奥匈帝国、中国等等国家的装甲巡洋舰建造计划,一时尚未引起风潮,除法国外都仅生产少数几艘便不再继续。尤其是世界最大的皇家海军,由于先前被甲巡洋舰(皇家海军的分类中,都称作装甲巡洋舰)的失败,对于这种设计相当的不信任,针对这些装甲巡洋舰所设计的对抗舰,尚且是Powerful级与Diadem级这种(末代)防护巡洋舰;同样的,其它国家生产了一两艘装甲巡洋舰后,还是倒过头来生产或定造大型防护巡洋舰,甚至连法国也不例外的继续生产(通商破坏用)一等防护巡洋舰。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才改变了这个态势。
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与日本发生一连串的海战,最后日本战胜,从此取代中国的东亚霸权。而这一系列海战中,虽然中国方面有2艘战斗舰,但海战的骨干还是巡洋舰群;因此海战的结果,对后来巡洋舰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由于速射炮的发展,甲午海战中日舰的4inch口径速射炮,威力上足以击穿装甲带以外的船身结构,平均射速为传统火炮的6倍,北洋海军包括定远级战斗舰在内诸舰,都受到速射炮的严重打击,无装甲带被打得像蜂窝一般,导致失去战力。而中国的4门12inch炮、与日本的3门320mm炮,却没有发挥威力,仅有的战果是日舰松岛的一发12inch命中弹,造成九十多人死伤,但并没有击沈任何一艘船,或让敌舰失去战力。这个事实说明了:火炮的命中能力比威力重要,打不中目标的大口径火炮,不如打得中目标的中口径火炮(当时小口径火炮是指防止敌人攀船攻击的机炮)。这场海战的战果让大口径火炮支持者大失所望,也使得各国警觉到对中口径的速射炮防御设计的必要性,尤其是先前鄙视装甲巡洋舰的皇家海军,此时方才警觉到巡洋舰舷侧装甲设计上的重要。除此之外,日本舰队中速度最快的第一游击队,仗着舰速远过侪辈,进出北洋海军舰队阵形如入无人之地,并击溃北洋海军右翼后再加入包围定远与镇远,决定了整场海战的胜负,也显示机动性在海战中的重要性。基于这些实战教训,装甲巡洋舰在战后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1895年法国海军起造的装甲巡洋舰JeanneD‘Arc(圣女贞德)号,是甲午海战后各国第一个装甲巡洋舰计划,设计中便充分吸收了甲午海战的教训。11092吨的排水量是法国巡洋舰前所未有的大吨位,虽然还是以通商破坏战为主要设计目的,但也已经有考虑到参与舰队作战的可能性;最大厚度150mm的装甲足以抵挡中口径炮的射击,同时也没有被甲巡洋舰装甲带没入水下的问题,加上法国一向重视的舱间设计,使得防御力以巡洋舰的标准来看相当不错;而到达21.75kt的速度,也是1890年代后半到1900年代前半的巡洋舰最大速度标准。虽然本舰机械问题不断,但基本概念设计良好,不但成为法国后来装甲巡洋舰的蓝本,由其设计在5年后还衍生成Republique级战斗舰,这种低层级舰升级到高层级舰的现象,在后代还会发生多次,JeanneD‘Arc也成为这时装甲巡洋舰规格上的一个标准。不过这时法国海军传统派、殖民地派与青年学派的政治斗争步入高峰,军舰生产开始混乱。英国的装甲巡洋舰起步虽然慢,但1897年计划的装甲巡洋舰Cressy级,与JeanneD‘Arc却在1902年同时服役。此后,法国人海军概念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就让出去了,从此法国海军的势力也就急速衰退。基本上,装甲巡洋舰在各国的地位都是一等巡洋舰—虽然不同国家的装甲巡洋舰差距很大,与防护巡洋舰相较之下,就有比较统一的规格可循。基本上装甲巡洋舰的规格,
甲午战前的多数较为轻小,在3500~7000ton间。甲午战后则分成两派:大型在9000ton以上,与同时期出现的战斗舰吨位相当接近,而以较薄的装甲与较低的火力,换取较大的马力(如表一)。这种装甲巡洋舰,事实上与战斗舰都属于海军的第一线战斗船舰,只是战斗舰重火力而装甲巡洋舰重速度,可说各有所需。当与战斗舰遭遇时,大型装甲巡洋舰以速度对抗战斗舰的火力及防御力,负责纠缠对手;而与其它类型军舰遭遇时,大型装甲巡洋舰的装甲尚足以抵挡口径不到6inch火炮的攻击,足以压倒对手。而另一种基于价格因素,专任反制通商用破坏防护巡洋舰的轻型装甲巡洋舰,通常就是小一号的大型装甲巡洋舰。而如美国的St.Louis级,甚至因为比同期装甲巡洋舰的火力与装甲都弱,被称为防护巡洋舰。这种舰只比较接近二等巡洋舰的地位,可视为防护巡洋舰的装甲化。这种舰只虽然不适合参与主力舰的决战,但作为通商破坏舰,或是击溃对方通商破坏舰的护航舰,性能基本上也已经足够。而不管是哪一级的装甲巡洋舰,偶尔还可以看到有舰首冲角的设计,以备不时之需。
表一1895~1905年间建造主要军舰概括规格比较
水线装甲mm主炮口径mm最大马力(hp)排水量(ton)
一等战斗舰
178~305
280~305
15000~1900011000~17000
二等战斗舰
152~280
240~27410000~12500
8000~12500
大型装甲巡洋舰
152~170(注)
190~254
15500~30000
9000~15200
轻型装甲巡洋舰
102~152152~191
13000~220006500~11000
注:1905年以后,意大利有水线装甲200mm的装甲巡洋舰
诞生装甲巡洋舰经过十年的发展后,最终诞生的产物如皇家海军的Minotaur级、美国的Tennessee级、意大利的Pisa级与SanGiorgi级、德国的Scharnhorst级、俄罗斯的Rurik级等,都是强大到足以与二等战斗舰比拟的舰只。意大利甚至在1921年的华盛顿公约后,将这两级装备254mm火炮与200mm水线装甲的装甲巡洋舰,划为二等战舰,补满公约限定的战斗舰数量;而德国的Scharnhorst级装备8门210mm主炮,虽然并非全安装在炮塔内,多门同口径火炮的设计,却也预示了日后战斗巡洋舰的发展方向。只有法国,坚持巡洋舰为远洋通商破坏舰,火力与他国相较显得低落,但航海性能通常的评价都相当高—与这时期法国战斗舰相反。但是装甲巡洋舰这种火力与防御力都不上不下的舰只,价格高昂导致很难大量生产,防御力与火力较弱又让人怀疑她在海战中的效能,在海战中他能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日俄战争的爆发,刚好让装甲巡洋舰有实战机会,验证其设计理念。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的重点虽然是在陆上的满州,但由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陆上补给交通不易,制海权的争夺便象征了双方补给上的成败。对于俄罗斯来说,这场发生在远东的战争,虽然规模颇大,却是一场有限战争,以海蔘威、旅顺等海陆要塞兼要港的争夺为终点;一旦舰队覆灭,俄罗斯便无法在远东地区支撑其军力。但对日本来说,他们是倾全国之力进行这场战争,纵使目标是有限的,努力却接近无限战争。因此,在战争一开始,虽然俄罗斯是远大于日本的世界大国,对战争的努力却使得战略的天秤已经倒向日本。果然,虽然旅顺陷落后俄罗斯陆上还能作战,日本却已后继无力,但日俄战争最后还是以日本获胜告终。
在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时,俄罗斯远东舰队的实力与日本的联合舰队大致相当,但日本的地理位置使得分散在海蔘威与旅顺港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难以集结,更重要的是日本偷袭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主力基地旅顺,使得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损失2艘战斗舰与1艘巡洋舰。从此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作战态度便趋于消极,希望俄罗斯欧洲部分舰队来援,以两倍的实力压倒联合舰队。而日本登陆作战的失败,使得接下来在旅顺附近的战事,在陆上与海上便陷入胶着状态。但海蔘威的俄罗斯巡洋舰队则于此时开始活跃,进行通商破坏战。联
合舰队主力此时集中在旅顺港外,缺乏足够的船舰捕捉俄罗斯的巡洋舰队,只能勉强以旧型舰与海防舰拼凑成第三游击舰队。第三游击舰队虽然在火力上尚有可观处,速度与航海性能却不行,连敌舰的影子都抓不到,因此日本海上运输蒙受惨重损失,连运兵船都遭到击沈,并曾在东京湾附近出没。虽然俄罗斯的这几艘巡洋舰都是较老的被甲巡洋舰,速度不快且火力不强,但日本海军还是被通商破坏战搞得焦头烂额。但在1904年8月10日,旅顺港的俄军为了突围,要求海蔘威的巡洋舰队协助。旅顺港这次突围失败,不但断送了太平洋舰队的希望,更把这几艘活跃的巡洋舰,送到日本人手中。8月14日上午,俄军3艘巡洋舰被日本4艘装甲巡洋舰与2艘防护巡洋舰抓到,展开了一场「蔚山滨海战」。俄方的3艘巡洋舰基本上属于被甲巡洋舰过渡到装甲巡洋舰时代的产物,虽然吨位与装甲都比日军强,但速度较慢且火力设计不当;加上俄军缺乏交战意志、数量较少、速度慢也逃不过日军的追击,最后俄军以失败告终,沉没2艘。此役后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便不再活动,日本完全掌握了日本周边的制海权。而在决定性的对马海战战场上,巡洋舰更发挥了积极的功效。日本的
防护巡洋舰队在交战前便已发现波罗的海舰队,并一直保持接触与回报,让本队得以据此拟定战术;相较于未派巡洋舰担任前导搜索的波罗的海舰队,联合舰队在交战之初,便占了情报优势。
交战过程中,第二战队的装甲巡洋舰与第一战队的战斗舰之间维持良好的队形组合,其射速较高的8inch炮也构成日方良好的辅助火力。而日本基于甲午战争的经验,炮弹内装有较多量的火药,虽然比较不利于穿甲,但命中后造成的火灾,却使得俄罗斯军舰逐次失去战斗力。但不能否认的是,这次海战双方第一次开火距离,都在9000m以上,超过平时训练的程度,这使得战斗舰与巡洋舰上的次等口径火炮射程开始略显不足,其它口径更小的速射炮,则根本无用武之地。这点造成了后来无畏级战斗舰与战斗巡洋舰的诞生。
而俄军在战败以后,却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那就是若干轻型的侦察巡洋舰,以高速逃脱联合舰队的追捕。虽然俄军并没有善用侦察巡洋舰,导致他们只能逃跑,但高速度的战术价值却也相当显明,这对后来军舰的发展朝向高速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1908~1921战斗巡洋舰与轻巡洋舰
战斗巡洋舰
在「战斗舰的历史」中,笔者曾经提过这个舰种,当时提及这个舰种源自装甲巡洋舰。由于战斗舰队必须有负责侦察的耳目供战斗舰驱使,经过日俄战争的教训,搭配战斗舰队活动的装甲巡洋舰这个概念,其设计方针被认为是正确的,可是炮战距离的拉长,使得小口径炮的射程显得不足,应该加强巡洋舰的火力,才足以搭配战斗舰作战。因此,战后日本建造的筑波级与鞍马级装甲巡洋舰,便将日本装甲巡洋舰传统2个2连装8inch的主炮塔,换成与战舰相同的12inch主炮,以适应海战距离拉长的火力需求。

但是,皇家海军却有一个看得更远的先知,那就是JohnFisher。在推动主要火炮同口径的无畏级(Dreadnought)战斗舰发展的同时,他也主张将装甲巡洋舰依照同样的原则升级,让装甲巡洋舰拥有大量与战斗舰同口径的主炮,速度则维持比战斗舰高3~5kt,足以伴随战斗舰队作战,不因多种不同口径主炮的弹道弹着不同,妨碍射击观测与修正;并保持优越的机动性,与战斗舰强悍的防御力互补,充当战斗舰的耳目。这个概念,就是后来被称为战斗巡洋舰的舰种。
这种改变说来容易,事实上在动力系统上却存在着相当大的技术问题。无畏级战斗舰的速度已经提升到与装甲巡洋舰相近的21kt,战巡的速度势必要增加到25kt等级—当时只有侦察巡洋舰与驱逐舰达到的高速。而战斗巡洋舰的火力需求,即使装甲厚度只能抵挡通商破坏舰6inch以下口径火炮的攻击,还是让其排水量与战斗舰相当。因此战斗巡洋舰必须以体积较大的动力系统,以获得大约为战斗舰两倍的出力,付出的代价除了装甲以外,还有数量比较少的炮塔。不过,在Fisher的构想中,战斗巡洋舰是始自装甲巡洋舰,其主要任务还是护航与通商破坏,在战斗舰队中的任务只是前导侦察、观测、以及火力支持,并非战斗主力,因此设计的重点,应该摆在护航/反通商破坏任务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与传统装甲巡洋舰相当的防御力,事实上并不是战斗巡洋舰设计上的问题,因为她的防御力,在对抗三等巡洋舰或驱逐舰的攻击上,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即使碰上的是敌方的装甲巡洋舰,战斗巡洋舰优越的火力与机动性,也足以在敌舰火炮有效射程外干掉敌舰。至于常被质疑的对付同等舰种时,低防御力可能造成的问题。通商破坏战并非海上决战,巡洋舰基本上就是舰队的指挥者,数量大概就一艘两艘,不需要担心大量大型敌舰欺近攻击的可能性,自然不需要考虑到同类型军舰编组排战斗队形耗费的时间,会剥夺战斗巡洋舰赖以维生的机动性。至于在战斗舰队中,战斗巡洋舰应该是先遣侦察部队,负责远距离监视敌舰队即可,战斗舰队对决时再躲在战斗舰后,辅助战斗舰的作战,并在战斗结果揭晓后追击逃亡的剩余敌舰。在这种构想下,侦察部队的机动性设计自然要比防御力设计优先。至于日后指挥官因为战斗巡洋舰的火力足以匹敌战斗舰,便把战斗巡洋舰投入战斗舰式的会战中,而忘记了其侦察的本务,这就不是Fisher能预料的了。
英国的第一艘战巡Invinsible推出后,由于各国海军已经先受到Dreadnought的冲击,纷纷起而仿造(此处请参考「战斗舰的故事」),还能有财力推动巡洋舰生产的国家不多;而且无畏级战斗舰已经有先前巡洋舰等级的速度,这使得缺乏远见的各国海军首脑降低其对巡洋舰的需求,因此装甲巡洋舰的生产到此几乎告终,但却也没引起战巡的生产风潮;加上没几年后一次世界大战便即爆发,好几个国家都是在战前才刚让无畏级战舰服役,根本没有发展战巡的机会。除了英国以外,只有德国与日本曾有战巡服役,其它如美法等国,计划中的战巡都没能诞生。
不过其它国家的战巡,与皇家海军的战巡便有显著不同。以有进入实际生产服役阶段的另一个战巡大国德国来说,德国称为「大巡洋舰」的战斗巡洋舰,与德国过去的装甲巡洋舰差距相当大,反倒像是皇家海军曾经出现过的二等战舰:火炮口径比战舰小一截,装甲比战舰薄一点,速度比战舰快几节。与皇家海军的战巡比,大巡洋舰的煤炭携带能力就比较差,居住性也不好,干舷高度通常比英国战巡低了一个甲板,不是很适合远洋与恶劣天候下的作战。由于德国海军在地理上被皇家海军所封锁,德国海军的舰只,势必都要与皇家海军作战后,才能冲出重围,因此德国海军的军舰设计,都是考虑能胜过皇家海军同等级的舰只而设计,并不像Fisher领导下的皇家海军,有一套对舰队各类舰只运作的独立构想。因此德国的战巡,以作战能力而言,可以说超过皇家海军的战巡;但在舰队中的地位,却有点奇怪:火炮比战舰小而不适合担任舰队的火力支持,通商破坏战最需要的远洋航行能力又比较弱。不过一次大战时,由于战斗舰被当成最后王牌而不常出动,战巡被各国当成真正的主力舰运用时,德国的设计方针就显得比较实用。
当德国的第一艘战巡VonDerTann于1911年完工下水后,皇家海军也开始新世代超无畏级战斗舰与战巡的计划(关于超无畏级战斗舰,请参考「战斗舰的历史」)。在知道德国海军战巡的设计方针后,英国也开始强化战巡的防御力,这就是Lion级战斗巡洋舰。Lion级战巡的防御力与德国最早的战巡差距已不甚大,且已经足以与皇家海军的前无畏战斗舰群抗衡,英国人大概是相信,有前无畏级战斗舰的防御力,在多数状况下,便足以抵抗战斗舰的火炮了。更何况Lion级战巡与Orion级战斗舰都属于超无畏级舰,以压倒性的13.5inch炮远距离轰击敌舰,敌战斗舰在这个距离开炮,要击毁Lion级有些困难。除此之外,Lion级并将巡洋舰25kt的速度,再向上提升到27~28kt的水平,这个速度超过了侦察巡洋舰,造成轻巡洋舰设计的诞生。因此,从Lion级开始,战巡设计进入了第二个世代。Lion级的设计后来衍生出日本的金钢级,以及英国的Tiger级战巡。
面对英国的第二世代战巡,德国战巡设计也仿效英国的理念,将火炮从11inch提升到12inch,速度加快到26kt的水平,装甲也再度加厚。此时,德国战巡的火力终于与同期德国战斗舰相当,不过这不表示德国接受了英国对战巡火力的概念,只是对英国超无畏级战巡火力增强的反应而已。随后由于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战巡的发展到此终止,后来生产的35cm炮与38cm炮战巡均未服役。英国的战巡设计却未就此终止,但在某个角度上却也已经结束了。超无畏舰诞生后,接下来就是15inch火炮的高速战舰QueenElizabeth
高速战舰的诞生,战舰与战巡至此被融为一体。皇家海军其它人士也对Fisher对战巡的主张感到疑虑,对于高度低防御力的战巡不再支持,因此战巡的计划便从皇家海军的战舰建造计划中被剔除,直到一次大战的爆发。
德国东洋舰队的轨迹
一次大战一爆发,德国由于将海军主力全置于本国以对抗皇家海军,其海外殖民地舰队实力相当低落,仅足以保障德国海外殖民地的权益。当时防卫德国在青岛与太平洋上殖民地的东洋舰队,不过2艘装甲巡洋舰与4艘3等巡洋舰水平的轻型防护巡洋舰,无力对抗英法日俄等国的舰队。但接到开战消息时,德国东洋舰队正在海外演习,指挥官GrafvonSpee当机立断,先往印度洋方向击沈几艘船以混淆视听,然后横渡太平洋往南美航行,希望绕道进入南大西洋北返德国。而南大西洋方面并非英国主要海外殖民地的联络线,皇家海军在此区巡曳的舰队兵力较为薄弱,只有2艘装甲巡洋舰为主的小舰队,兵力还必须分散以搜索敌舰踪迹。纵使皇家海军随后送了1艘前无畏级战斗舰战斗舰Canopus,但战斗舰速度慢而难以搭配巡洋舰行动,效益不高。
1914年11月1日下午4时20分,德国东洋舰队与皇家海军在智利的Coronel海岸发生遭遇战。皇家海军方面担心德国舰队跑掉,因此不等舰队集中,便急于挑战东洋舰队。但当时环境实不利于皇家海军:皇家海军是以仅有的2艘装甲巡洋舰与1艘防护巡洋舰,对抗东洋舰队的2艘装甲巡洋舰与3艘防护巡洋舰;时间在日落前夕,位在西方的皇家海军舰队不易找寻德国舰队的位置;海象恶劣,皇家海军装甲巡洋舰的火炮位置安装过低,多数不便使用;在火力方面,皇家海军仅有的2门9.2inch(234mm)炮,无法对抗德国的16门210mm炮,小口径火炮则多数受天候影响难以使用。开战不久,皇家海军便遭歼灭,这是皇家海军百余年来第一次于海战中失利,对英国上下震撼颇大。
皇家海军的反应颇快,马上派遣3艘战巡,分别赶赴南大西洋与太平洋拦截。而德国东洋舰队在上次胜利后,成功进入南大西洋。12月8日,正当2艘战巡Invinsible、Inflexible,与5艘其它各类巡洋舰在福克兰岛上休息补给时,东洋舰队正逼近福岛,准备上岸抢掠补给物资,双方再度发生遭遇战。东洋舰队这次可说是气数已尽,虽然英国只有2艘战巡来得及启动锅炉追逐东洋舰队(当时船舰的锅炉一旦熄火,需要数小时才能重新出发),但2艘战巡的16门12inch主炮的射程与威力,都远非数量相同的210mm炮可比;当天天气晴朗,使得战巡可以轻松发挥其火力与机动性的优势,经常保持在装甲巡洋舰的火炮射程之外,进行单方面炮击。虽然GrafvonSpee立即下令装甲巡洋舰自杀攻击,其它各舰分散逃命,但速度居劣势的旧式巡洋舰不只是难以逼近战巡,连逃脱也很难办到,5舰最后只有1艘成功逃亡,这还是拜英舰只有2艘,难以多次追击不同方向逃亡敌舰之赐。这次海战正是典型的反通商破坏战,而战巡也正是对付其设计时想定的敌人巡洋舰,在交战双方数量不大之下,舰艇本身的战术性能便足以决定会战的胜负。而没有作战阵形的牵绊,战巡便得以充分发挥其速度与运动性的优势,以弥补防御力上的不足。这场海战的结果,正是战巡设计理念的最好证明。而战巡的防御设计也被证明为适于担当其巡洋舰作战的任务:虽然德国装甲巡洋舰在自杀攻击中,击中2艘战巡共20发炮弹,可是对战巡没有多少影响,还是惨遭大口径火炮的屠宰;但这造成对战巡防御能力的过大估计,在日后造成严重的损失。
除福克兰岛海战外,如Heligoland湾之战,最后到达战场的战巡扫荡德国海军巡洋舰,虽说是以大欺小,但也证明了战巡在这类作战上的价值。因此,如美国、法国、俄罗斯等,至此也开始进行战巡的研究案。至于英国本身,Fisher视此海战为其理念的最佳证明,重行推动轻防御高速度战巡的生产,甚至是波罗的海登陆战的超高火力战巡。因此装备15inch炮的战巡Renown级,速度高达30kt,写下巡洋舰速度的新定义,也是战巡的最终速度定义,防御力却回归原始战巡的水平;Courageous级与Furious战巡,为了在水浅且狭窄的波罗的海运作,水线装甲更只有轻巡的76mm,速度倒是超过31kt,火力更分别为强
大的15inch连装炮塔2座,及18inch单装炮塔2座。不过在随后的DoggerBank之战与Jutland海战中(关于这两场海战的经过,请参阅「战斗舰的历史」),英国战巡大规模使用,以及双方的积极求战,使得战巡的机动力受到队形限制,这时英国战巡防御力上不足以对抗战舰的弱点,便呈露在众人眼前。尤其Jutland海战中,英国的Beatty与德国的Hipper两人着重于自己的舰队对战,某些角度是拖延了本队的交战时机,最后海战没有结果。不过Jutland海战中有一个值得注意之点,那就是舰载机在侦察上的运用,这个运用显示巡洋舰作为舰队侦察前哨的任务告一段落,此后的舰队耳目,就从巡洋舰改为飞机。
而基于Jutland海战的教训所登场的,就是第三代、也是最后一代战巡,Hood号。从技术层面来看,Hood号事实上是一艘战斗舰,只不过动力系统特别大,因此速度达到战舰史无前例的32kt。而从运用层面来说,这艘战巡也是基于DoggerBank之战与Jutland海战,只有战巡与高速战舰能赶到现场作战的实况,因此特意强化其速度,将原本的高速战舰研发案,修改成战巡研发案而已。从装甲巡洋舰以来的一等巡洋舰发展轨迹,至此可以说走到了终点。
而除了英德以外,一次大战仅有的战巡运用国,就是土耳其。德国地中海舰队被逼入土耳其后,为了将当时与英国关系恶劣的土耳其引入同盟国阵容,以及避免军舰在中立国港口不得停留48小时以上的规定,德国便将逃入的Goeben号送给土耳其,改名为YavuzSultanSelim。但因为土耳其海军无力操作该舰,因此德国船员继续留任,结果德国船员便利用此舰在黑海进行通商破坏战,迫使土耳其加入同盟国阵容。而在整个一次大战中,Goeben号为了保持其活动力,一直都以巡洋舰的方式在黑海区作战,严重干扰协约国与俄罗斯的海运,但又从不进行海战,碰上战斗舰便逃避。某些角度来说,本舰是史上最强大也最成功的通商破坏舰。
轻巡洋舰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次大战爆发前,另一条巡洋舰发展的路线来看。当装甲巡洋舰出现后,防护巡洋舰的防御力不足,使得这个舰种转向轻量化与高机动力方向发展,填补桅杆巡洋舰的三等巡洋舰发展领域。除了可以当成通商破坏舰使用以外,在舰队中,这种船现在成为舰队外围的先导侦察角色,速度上足以逃脱敌人战斗舰与巡洋舰的攻击,火力则足以击败速度相当的驱逐舰,并有优良的恶劣天候航行能力,可以充分胜任舰队耳目的工作,因此被称为「侦察巡洋舰」。而义大利的类似船舰则负责在敌国港口附近铺设水雷,因此又有一个分级为
「水雷巡洋舰」。
但在战巡出现后,25kt左右的侦察巡洋舰不再具有速度优势,此时仅具防护巡洋舰等级的防御力,与缺乏通商破坏战/反通商破坏战的能力,就成为众人对侦察巡洋舰诟病的焦点。同时,随着鱼雷性能的快速提升,驱逐舰(Destroyer)的威力也逐渐增高,船型逐渐增大,开始有外海作业的能力,加上她们近30kt的优越速度,以打带跑战术独立编组攻击时,对战斗舰队也构成重大的威胁。可是,这时的驱逐舰作业上却欠缺编组攻击必要的协调与指挥机构,有优良指挥通信机构的船舰速度追不上她们,相当难以独立编组作战。从此中便产生了高速大型船舰的需求。
在Fisher的构想中,驱逐舰队的指挥作战,便是发展一种大型驱逐舰,来带领其它驱逐舰。这种大型驱逐舰被称为领导驱逐舰(DestroyerLeader),排水量上则到达过去三等巡洋舰的等级—这是驱逐舰升级为远洋作战舰的开始。而原本被铁甲舰挤到这个位置的巡防舰这个舰种分级,在这个时代中死亡,并在二十世纪中后叶构成若干困扰。不过领导驱逐舰由于随后轻巡洋舰的大规模发展,因此其发展随后暂时停止,直到轻巡洋舰的等级上升为止。
而侦察巡洋舰则朝向装甲巡洋舰的水线装甲设计演进,以增强其对中小口径火炮的承受能力—这是为了因应无畏级战舰、与其它各型军舰反小型船舰的辅助炮,而制订的一个大略的标准。这种具有轻度水线装甲的巡洋舰,加上6inch等级的火炮后,现在开始被称为轻巡洋舰(LightCruiser),排水量上大约是占据二等巡洋舰中较低的位置。事实上,以当时的技术而言,轻巡洋舰多门4~6inch炮的火力可以压倒驱逐舰,防御力也似乎是正好针对驱逐舰的火炮而设计,比起领导驱逐舰来说,轻巡洋舰更适合做为驱逐舰队的指挥,以歼灭敌人驱逐舰/鱼雷艇队,以及带领驱逐舰突袭敌人的战斗舰队。只是轻巡洋舰的速度还是不够快,不足以带领驱逐舰,很容易被战巡追上并歼灭,只有火力可以用在通商破坏战/反通商破坏战上,用途还是不足。结果,就是新的轻巡洋舰诞生的开始。首先是意大利的侦察巡洋舰Quarto,本级舰的装甲设计还是防护巡洋舰的方式,但高达28kt的速度,却预视了未来轻巡洋舰的发展标准。而其左右并列式的主炮设计,与德国轻巡洋舰的设计相同,重视同时攻击从四周蜂拥而上的敌驱逐舰/鱼雷艇群,因此主炮数量多但口径不大,Quarto级不过是6们单装120mm炮而已。
接着的是德国海军的Karlsruhe级轻巡,速度也有27kt,测试时甚至曾达到29.3kt的水平。12门105mm单装主炮成对装配在舰首到舰尾间,在对付驱逐舰时可说拥有相当可怕的火力,但对付更大一点的军舰时,问题就很多了。轻巡洋舰发展上最重要的突破还是在皇家海军。由于德国海军的扩建,皇家海军也进行了海军的扩张。面对德国大量轻型巡洋舰的建造,皇家海军从1909年开始重新建造大量轻型巡洋舰以抗衡,并在建造中逐步修改其规范。从Chatham级开始,舰身各部装甲完全成为船舰结构的一部份,使得减轻船重与增强防御力得以兼顾。而在1911年设立的巡洋舰委员会建议下,近代巡洋舰的始祖终于诞生,这就是1914年8月一次大战刚开战时完工的Arethusa级轻巡洋舰。与德国排水量达到六千吨级的轻巡相较,Arethusa不过3750吨,不统一的6inch炮与4inch炮也构成射控上的困难。但本舰在计划初期便希望将速度一举提升到30kt,舰身装甲成为舰体构造一部份而得以减轻船重,航海性也算不错。即使设计途中吨位从3000ton加大到3750ton,导致船速降至28kt,但依然足以带领驱逐舰队作战,火力、防护力与续行力针对德国轻巡的规格而设计,也足以执行通商破坏战或基础的反通商破坏战。在战斗舰队中,本舰适合作为哨戒舰与护航驱逐舰队的作战指挥;在护航船团,则是最适当的主要战力;进行通商破坏战时,本舰也有充足的能力。加上船小且轻,足以大量生产,因此成为海军的中坚,也替巡洋舰下了一个定义:海军中的万能军舰,海权的真正实践者。因此,本舰成为后来巡洋舰的典范,被尊为近代巡洋舰之始祖。
而就在Arethusa刚服役不久,她便面临了她的第一次实战,也是对轻巡发展有一定影响力的一场小规模海上冲突:Heligoland海战。Heligoland湾海战一次大战爆发不到一个月,皇家海军便执行一次胆大的对德国海域入侵行动,以2艘轻巡洋舰与驱逐舰,侵入德国小型海军单位常活动的Heligoland海域。由于天候保佑,这次皇家海军的入侵相当混乱却也相当成功,不过德国海军的反应也很快,马上送了6艘轻巡追击。在连续的作战中,服役不久的旗舰Arethusa虽然仗着较德方优秀的火力、防御力与速度连续逃过厄运,但最后还是依赖皇家海军已经准备好的后援—3艘战巡,以其极度优越的各项性能,轻易的歼灭了德国海军追击的轻巡,皇家海军光荣凯旋。
这场海战很大的鼓舞了英国的士气,但却也凸显皇家海军指挥上的问题:各舰队协调性不佳,若非运气好,皇家海军将可能损失惨重。而德国海军轻巡虽然吨位较大,火力却只有105mm主炮,不如皇家海军轻巡的6inch炮,只能击伤却难以重创Arethusa,反倒被Arethusa强大的6inch炮穿透装甲,也使得皇家海军得以逃过厄运,因此战后德国海军将轻巡上的火炮大幅换装成150mm炮,使得德国的轻巡从单纯的驱逐舰屠宰者,升级为巡洋舰等级的军舰。这场海战过后,英国由于反潜护航作业上的需要,德国由于战争期间轻型船舰在各战场的损失惨重,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小型军舰建造,其中也包括了轻巡洋舰,尤以英国最为积极。1915~1916年间,美日荷西等国在观察欧洲战局、重新审视海军舰艇的需求后,纷纷跟进生产这一类军舰,轻巡洋舰很快的成为海军一个新的主要舰种。一般而言,各国的轻巡洋舰设计均源自英国,使用石油作为主要燃料;但自力发展的德国,因为缺乏与外国的战术技术交流与石油来源,还是使
用煤炭做为燃料,因此排水量通常比火力/防御力相近的他国轻巡大上一截,对轻巡设计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日本生产的一系列轻巡,设计排水量都是5500ton,规格的整齐画一算是各国之最,显示日本当时已经有很明确的海军建军思想。
从一次大战的爆发到华盛顿公约期间,轻巡洋舰的吨位从初期英国的近4000ton,逐步升高到Cavendish/Hawkins级的近万吨;速度也从27kt提高到35kt;主炮虽然多数尚为140~155mm炮,但口径逐步统一,炮塔设计也从单管开放式炮塔变成多管闭锁式装甲炮塔,以提升防御力,鱼雷与水雷也日渐重要。除了德国以外,舰首与舰尾的并列主炮设计都被连装炮塔取代,牺牲多目标攻击能力而提升可使用空间。这之中又分成英日两国重视大量生产、排水量约4000~5500ton间的巡洋舰(日本后来分类为二等巡洋舰);以及排水量较大、防护较齐全、火力通常也较大的7000~10000ton级巡洋舰(日本分类为一等巡洋舰)。而由于飞机在一次大战海战的侦察运用上颇有实绩,这个时代末期美国的Omaha级巡洋舰,装上2具飞机弹射器。而英国的Cavendish/Hawkins级,与日本的古鹰级,则是这些轻巡洋舰中,一个较特异的存在。为了在性能上压倒通商破坏舰,与担任通商破坏任务的(德国)轻巡,Cavendish级将火炮加大到7.5inch(19cm);防御设计引用战斗舰上的倾斜水线装甲,以及Bulge;航程也延伸到10000nm,吨位因此增加到接近10000ton。Cavendish因为改造为航舰,故本级也称为Hawkins级。由于排水量与火力的增加,这些足以击溃敌方轻巡洋舰的巡洋舰,成为所谓的「重巡洋舰」—此时并非正式称谓。Hawkins级的规格,在华盛顿公约时成为公约对巡洋舰排水量定位的基准,对后世造舰史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日本的古鹰级,则是为了凌驾美国的Omaha,加上见到英国Hawkins级的设计而仿效,以减缩副武装为代价安装20cm主炮,并将排水量降至7100ton。虽然设计上较弱的副武装,较不利于对付小型船舰,但在巡洋舰对战中却颇为有利。
法国在一次大战爆发前便开始进行轻巡的生产计划,但因大战的爆发而告停,直到战后华盛顿公约前一刻计划才复活。BuguayTrouin级设计重视速度与火力,但装甲厚度仅20mm,事实上已经称不上是装甲,只不过是船壳的正常厚度。这种设计基本上是地中海区巡洋舰的特征,同时也预示了日后欧洲系巡洋舰的一些特色。在这个时代中的巡洋舰大国,基本上是英、德、日三国,战巡与轻巡一应俱全之外,建造数量也远远凌驾于其它国家。其中尤以带领风潮的英国最为重要,后来条约时期巡洋舰的建设要则与基本规范,都是英国一手建立;高达53艘的轻巡生产量,比德国的14艘与日本的23艘合计还多,也是唯一的战巡发展国。而一次大战爆发时,皇家海军总共138艘的各式新旧巡洋舰(不包含战巡),保障了大英帝国在
全球海域的控制力,让德国海军只有潜舰可以安然活动。
1922~1936条约时代的巡洋舰—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
华盛顿公约
为了解决一次大战留下的国际问题,与限制各**备竞赛的华盛顿公约,于1921年末召开。各国在公约中将焦点集中于战斗舰及航空母舰数量限制,对于其它舰种的数量限制却未做出决议,仅订定了各级军舰的分类标准,作为进一步限武谈判的标准。
在公约中规定,基本排水量10000ton以下、1850ton以上的船属于巡洋舰,火炮口径以8inch(203mm)为上限,这些规格是以Cavendish/Hawkins级为基础标准而订定。A级巡洋舰为主炮口径6.1~8inch(155~203mm)之间的轻巡洋舰,主炮口径6.1inch(155mm)以下为B级巡洋舰。至于装甲巡洋舰与战斗巡洋舰,只要还没退役,就算是战斗舰等级的军舰,列入英美日法义五大国限武条约中,战斗舰数量限制计算。附带一提的是,传统1500ton左右的三等巡洋舰,划归领导驱逐舰,基本排水量限制在1350ton~1850ton之间,数量必须在各国驱逐舰总数30%以下。而公约虽然限制各国航舰吨位数,但并不计算排水量在10000ton以下的航舰的吨位,等于给航舰生产留了一个余地。
因此,十九世纪以来一等到三等巡洋舰的位置,现在分别归于重巡、轻巡、以及领导驱逐舰。由于华盛顿公约并未限制各国巡洋舰的总数,此时各国便开始进行重巡的生产竞赛。基本上,英国由于有庞大的海外领土需要防卫,估计最少需要70艘巡洋舰,因此生产的巡洋舰通常吨位比较小,火力也因此较弱,但主炮通常都设计成反舰/对空双用炮。法国倾向于牺牲装甲强度换取火力与速度,不过由于早期巡洋舰等于没有装甲的设计太过极端,因此装甲慢慢加厚,速度也慢慢减低;练习生专用巡洋舰则是此时法国特有产品,性能低一截以换取人员装载空间。意大利则是在防御力与速度双方面摇摆,或是速度最高、或是防御力最强。上述的欧洲系列重巡,基本上航海性能都还不错,但火力与防御力便显得较差,而且机关室为节省重量多半没有采取分离式设计,假如受损全舰动力通常是马上丧失。这在过去的巡洋舰设计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但在吨位限制严苛的公约时代,这种离谱的状况还是发生了。至于太平洋方面的重巡洋舰设计,美国巡洋舰火力与防御力都强,速度也不差,但舰体结构不良、重心太高,恶劣天候运作能力相当差。日本巡洋舰在火力、防御力、速度上都是各国之上选,可是吨位却超重,与美国同样不太适合恶劣天候操作。两国的巡洋舰设计也不重视成员居住的舒适性,在远洋航海作业时,船员们的忍耐力实应与以高度赞赏。
除此之外,由于华盛顿公约并不限制10000ton以下航舰的生产,因此美日便进行这些被称为「航空巡洋舰」的航舰生产研究。这类航空巡洋舰,包括航空母舰式的平甲板航舰,与水上飞机支持用的水上机母舰。但是1920年代飞机的性能进展神速的同时,飞机起降条件的限制也很快的严苛化,10000ton的船从可以拥有充足的跑道长度,退化成只能勉强提供飞机起飞;而且当时海军人士对航舰也还没有完全信任,因此航舰上也必须安装5inch以上口径的火炮,以备水面炮战用,这更加深了航空巡洋舰的问题。水上机母舰则在华盛顿公约中有规定,速度也限制在20kt以下,因此不能任意增建。而伦敦海军条约中,将航空巡洋舰也纳入航舰的限制中,这个舰种的发展便无疾而终。
由于各国的重巡建造竞赛恶质化,因此1927年各国再度召开日内瓦会议。但是因为英国与美国对重巡数量上的限制无法妥协—英国需要尽可能多的轻吨位重巡,以便巡逻与保护整个帝国;美国却要战力强但数量少的重巡,轻巡的大面积巡逻任务则由水上飞机取代。因此一方主张限制吨位,一方主张限制艘数,加上日本希望能改变对美国的战力比率,最后谈判破裂。1930年的伦敦会议中,英美日才对巡洋舰的生产限制,达成了进一步的共识。1930年的伦敦会议,英美日三方最终对彼此的巡洋舰生产达成协议,约定限制重巡的数量为美国18艘,英国15艘,日本12艘,以及巡洋舰的总吨位,而不限制轻巡的数量。法义两国则因为条约不合己意并未加入,但基本上也遵守会议的规定。此后,各国造舰的重点,转向轻巡洋舰。由于此时轻巡洋舰并未限制吨位,因此各国造出的轻巡洋舰,与重巡洋舰吨位上几乎是同一个等级,防御力上轻巡甚至超过重巡,让「重」「轻」这两个词显得有些讽刺。日不落国为了保持太阳不落,此时开
始大量生产轻量级轻巡,以求达到70艘的国防需求底限,因此轻巡吨位多半很低,最小的Arethusa级只有5200ton级,一般7000ton左右的相当多,火炮为3连装炮塔3~4个,末期出现5个双连装
5.25inch(133mm)炮塔的防空专用巡洋舰Dido级。美国仅有的轻巡Brooklin级便是基准排水量9800ton的大玩意,3连装炮塔5个火力相当强大,防御设计比重巡还强大,一般评论足以与重巡抗衡。日本的轻巡火力与美国不相上下,并备有日后换装2连装203mm炮成为重巡的潜力,战力依然是各国巡洋舰最强,但航海性能依然差劲。法国与意大利巡洋舰依然是追求高速,吨位与皇家海军轻巡相近,法国
轻巡重视防御力,而意大利则重视速度牺牲防御力,甚至被称为「大型驱逐舰」。
1936年第二次伦敦会议,除了进行战斗舰的重新定义与限制外,也对巡洋舰做出了更明确的规范。英国提出重巡是主炮8inch以下、基本排水量10000ton以下的舰只;轻巡则是主炮6.1inch以下、基本排
水量8000ton以下的舰只。但日本退出会议,因此只有英美法义遵守这个协议,除了英国以外,第二次伦敦条约型巡洋舰都不多。等到二次大战一爆发,各国开始重新武装,条约不再构成限制,巡洋舰的生
产再度进入一个新阶段。而在五大海军国以外,两次大战期间世界其它各国也有若干巡洋舰服役。
欢迎您访问君子堂,7×24小时不间断超速小说更新,首发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