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信息化兵棋推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硝烟迷漫,战云密布。
风云四起的演练场上,天上卫星侦察,空中战鹰呼啸,地面铁流滚滚,演练战幕一一拉开,信息化蓝军”信息化特征的凸显,一下子将“红军”激活了。
演练刚开始,“信息化蓝军”对“红军”机动地带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突击和特种袭扰,并采取信息攻击,网络攻击,化学袭击等多种手段对“红军”实施综合打击,造成“红军”指挥通信网络中断15分钟。面对“信息化蓝军”的频频攻击,“红军”连吃几次败仗后,很快明白过来:对手变了,战法也要随之变化。
随后,“红军”在演练中逐渐摸索出“扰中通”的具体措施。
走进“中军帐”,虽然大战在即,却是一片静悄悄,只有“哒!
哒!
哒!
的键盘忙碌敲击声,却没有以往巨大的沙盘兵棋推演,只有战场电视系统实时显现着各个作战单元的动态。
昔日悬挂作战决心图的地方,已增加了战场态势图,电磁环境图,空中航道图,卫星过境图,作战气象图等6幅挂图,它们时刻提醒着指挥员,每一个决定都要综合考虑这些复杂的战场环境。
环顾“中军帐”,深切感受到“红军”指挥手段已脱胎换骨。
昔日战场上只有有线与无线两种通信手段,如今已有集群通信,卫星通信等8种通信手段,建成的野战指挥网将小型编组,疏散配置的指挥所各个要素联为一体,对各个作战集群的指挥全部实现了数字传输,弹指间指令上传下达。
尽管一路难题险局接踵而至,“红军”吃尽了苦头,但他们觉得很过瘾:与“信息化蓝军”真正过上几招,即便被击败了,也好捡个明白。
在不久前,就是同在此地,也曾进行过一场“信息化条件下防卫机动作战”演练。
由于没有真正的“蓝军”模拟战斗行动,除了几个搞文书的参谋急得满头大汗外,其他人员却始终进入不了战斗状态。
演练只是按照程序“过”一遍,最后在“红”胜“蓝”败的热闹场面中结束。
天上卫星侦察,空中飞机航拍,地面实兵侦探。
演练一开始,“蓝军”就用各种高技术装备编织成立体侦察网,形成了“红军”单向“透明”的作战态势。
见到几十幅大照片,这是“蓝军”侦察卫星和高空侦察机的“杰作”,照片上的情景令人震惊:某营通过浮桥渡场,指挥车,运输车,调整哨清晰可见。
某营隐蔽疏散地域,指挥所,火炮阵地一览无遗,某营分3个梯队在高速公路机动,被侦察卫星“逮”个正着。
“如果这次演练是实战,后果不堪设想!”
自认为隐蔽伪装搞得不错的“红军”某团,曾一天3次转移疏散地域,两次转移指挥所。
小批量,多批次的陆路机动,各个梯队接到导演部11次更改机动路线的指令。
“红军”指挥所设在哪里,“蓝军”电子对抗分队就定向压制到哪里。
天上侦察甚是了得,地面侦察也不含糊。
那夜,奔袭了一天的“红军”刚刚安营扎寨,“蓝军”袭扰分队就直扑指挥所,“红军”几经周折才解除指挥所之危。

二.
她一点也不难过,也相当服气,因为她看到对手都是什么样的人物了。
肌肉并不发达,但是可以一拳将一寸厚的鹅卵石击碎。
个头不高,几乎都是1米72左右。
侦察兵攻击主要靠拳,掌,肘。
腿是最有力的攻击武器,搏击黑市就大多靠非贴身攻击胜利,但是侦察兵的格斗作战不是为了撂倒对方,而是直接取人性命,腿和膝盖是难以一击致命的,拳有拳尖,掌有掌刃,肘有肘锋。
在攻击的时候,不会有人道的击晕辄止,所以常规打击的眉弓,鼻梁和下巴都不是打击对象。
通常是肘击太阳**,掌劈喉结,拳尖击打心脏和背后肾脏瞬间毙命,特殊情况下,也有戳眼攻击下体等牵制对手,第二击再毙命。
总之是很少出现第三次出招,这也是不允许的。
冷血无情不是真正的战斗力所在。
惊人战斗力来自于战斗的动因和目的。
在其发挥惊人的时候往往是在反侵略战场,而作为侵略者出现的时候,战斗力相应并没有当初那样强悍。
蝼蚁苟且偷生,不是我们的战士不怕死,而是有比自己生命更高尚更宝贵的东西需要自己去维护。
自己别无选择,也别无想法,只有靠身体和智慧不择手段保护自己最珍惜的东西。
强健的体魄和超人的素质保证了在极端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多种文化教育和心理战训练保证了在突发事件下的应变能力,再加上大无畏的精神,硬件先进软件突出,配合上催化剂,造就了我军侦察兵打硬仗,打巧仗,打狠仗的特点。
“顽强的毅力,健壮的体力,持久的耐力,对一名合格的侦察兵是必备条件。”
信息化蓝军让“红军”官兵无处藏身,处处受制的“红军”指挥员幡然醒悟:穿机械化的“鞋”,走信息化的“路”,前面就是“死胡同”。
以往“透明战场”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相伴而生的是对付“透明”的招法。
具备立体侦察,电磁迷盲和远程精确打击等能力的“信息化蓝军”。
在多个方向同时开辟战场,逼着“红军”指挥员跳出机械化战争的思维模式,适应高技术战争的“大纵深,快节奏”作战特点。
“信息化蓝军”幽灵般地出入战场,让“红军”官兵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夜袭“红军”指挥所就给“红军”官兵上了一课。
演练一开始,“蓝军”袭扰分队就不停地侦察捕捉“红军”指挥所,乘机加以袭扰,有时一夜袭扰多次。最后,“红军”尽选便于隐蔽,设伏的地点开设指挥所,加强侦察警戒,快速组织突击,“蓝军”袭扰分队从此不敢造次。
反空中突袭,反空降机降,反海上渗透……战斗一场接一场。
千里机动途中,大小战斗几十场。每次战斗,导演部要求不设预案,不搞摆练,不看地形。
有多少“敌人”,在哪个方向,地形情况如何,各种信息情报全凭自己侦察获取,根据战场态势临机组织战斗,逼着指挥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