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吕洞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吕岩(789一?)字洞宾,为着名的八仙之一。因为笼罩在他身上的迷雾太多,以至于后人怀疑他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这实际上就是委婉地否认了吕岩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我认为,吕岩其人,历史上的确存在,只不过他没有传说中那样神奇而已。吕岩在道教内部和世俗人中的影响都很大,且与湖南有较密切的关系。由于许多传说和作品是后人加在吕岩身上的,结果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我们的介绍只能说是尽可能地去接近吕岩的真实面目。
一、吕岩生平及其与湖南的关系
《唐才子传》卷十对吕岩的身世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吕岩为京兆人,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咸通(860—873)初年进士及第(其他书籍多言他未曾及第),先后两次出任县令。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吕岩深感世道险恶,便浩然生栖隐之志,遂携家归隐终南山,自己则放浪江湖。在此之前,有一位得道仙人叫钟离权,他在世上时隐时现。有一次,吕岩在太华山遇到钟离权,知道他非常人,就用诗向他求道:“先生去后应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钟离权便教授他炼丹之术,吕岩于是着《灵宝毕法十二科》一书,详尽地研究性命的含义。吕岩后人庐山,修道数十年,终于炼成金丹。他又遇到苦竹真人,学会了驱使鬼神的法术。
吕岩与湖南的关系,应该说从他的祖父时就已经开始。他的祖父吕渭,《新唐书》卷一百六十记载,说他字君载,进士及第,曾任潭州(辖境相当于今天湖南益阳以南至双峰,安化以东至浏阳,治所在长沙)刺史。吕岩的伯父吕温先后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和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不仅如此,吕渭、吕温父子二人与湖南的高道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人赵磷撰写的《因话录》卷四记载:“吕侍郎渭、杨侍郎凭相继廉问湖南,皆北面师事(衡山道士田虚应)。……(田虚应)与吕渭分最深。后郎中吕温刺衡州,因来候之,左右先告以使君是侍郎之子。及温人,下床抚其背曰:‘尔是吕渭儿子耶?’温泫然降阶,田亦不止。”这说明,吕家不仅长期在湖南为官,而且具有很深的道教信仰,与道土关系密切,这一切,都为吕岩的信道及其与湖南保持联系做好了铺垫。《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尝白裥角带,卖墨于市,得者皆成黄金。往往遨游洞庭、潇湘、湓浦间,自称‘回道士’,时传已蝉蜕矣。”吕岩人道后,湖南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实际上,吕岩在唐代并不出名,众多的唐代书籍
中极少看到有关吕岩的事迹。他的出名,依然得力于湖南岳阳一带的民众。近代学者浦江清《八仙考》说:“洞宾传说,起于庆历,而发源地在岳州,后来传布开来。”这一考证可与《唐才子传》的记载相互印证。也就是说,这些记载说明吕洞宾无论作为一名道土,还是作为一位神仙,他的出名都与湖南息息相关。由宋人邵博撰写的《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还记载了岳阳的风物地名与吕岩的关系:“唐吕仙人故家岳阳,今其地名仙人村,吕姓尚多。艺祖初受
禅,仙人自后苑中出,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今岳阳仙人像,羽服下着赭袍云。”这一记载说,吕洞宾的家就在岳阳。除了岳阳一带,湖南其他地方也有关于吕岩的遗迹,如《衡阳府志》卷三记载,当时衡阳境内建有洞宾亭,下注:“(在桂阳)州治东,常清观后,相传吕仙曾游此。”吕岩的诗歌中也经常提到湖南,如《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吕岩)又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时八月,叶下水清,君山如黛螺,秋风浩荡,遂按玉龙作一弄,清音辽亮,金石可裂。久之,度古柳,别去。留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首诗中提到的苍梧、岳阳、洞庭等都是湖南的地名。细品文意,这里说的“南浦”应是泛指,指的是洞庭湖的南岸,苍梧即湖南的九疑山。写此诗时,吕岩已是三人岳阳了,可见他在湖南时间之久。
二、吕岩的思想及对后人的影响
吕岩的思想并不复杂,但真正要做到他提出的主张就不容易了。他的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想修道成仙,必须断绝世俗的**和烦恼。
《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吕岩)有术,佩剑,自笑曰:‘吾仙人,安用剑为?所以断嗔爱烦恼耳。”后来这一说法被明确为“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烦恼是一个“空名”,它必须有自己的具体内容,比如贪嗔不得、爱欲不得等,就是烦恼,反过来讲,断除烦恼,实际也就等于断除了一切世俗之心。吕岩曾写了这样两首诗:“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呈钟离云房》)“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惊世》)第一首讲的是去名利之心,名利之心不除,哪有心思去修道学仙!第二首讲的是戒色,其劝诫的对象主要是男子,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无论男女,一旦陷入**,他们连世俗的事情也难办好,更何况求仙!另外,吕岩也是一位不争闲气的人,他在《赠江州太平观道士》中说:“夸我饮大酒,嫌人说小诗。不知甚么汉,一任辈流嗤!”不管别人说自己饮酒太过分也好,还是说自己的诗歌太小家子气也好,都由他们去,自己一点也不生气。
断除烦恼就是一个易说难做的主张,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够消除烦恼,即便是传说中的神仙也难做到这一点。
第二,多多行善。
道教很早就把多行善事视为修道成仙的前提,吕岩继承了这一主张,并用通俗易记的诗歌形式广为宣传:“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这类诗歌往往被视为最浅薄的说教。过去我也这样认为,但自从看到白居易的一则故事后,我改变了这一看法。《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指杭州),因人山谒师(指鸟窠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子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杭州秦望山上有一棵高大的松树,这位和尚就在松树巅上整整住了近四十年,故被人称为鸟窠和尚。他的“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这一回答,的确令人深思,也令人惭愧。那些被人们视为浅薄的说教,往往又是人们终生难以做到的。
第三,提倡内丹修炼。
早期的道教,主要提倡外丹,如葛洪《抱朴子·金丹》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拔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还说:“既览金丹之要,则使人不欲复视小小方书。然大药难卒得办,当须且御小者以自支持耳。然服他药万斛,为能有小益,而终不能使人遂长生也。故老子之诀言云,子不得还丹金液,虚自苦耳。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同上)这一看法代表了当,时道教信徒的普遍思想,认为只有服食金丹,才是惟一的成仙途径,于是大量的道士都把自己的精力和财力放在烧炼金丹方面。然而事实是,他们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唐代,就有包括唐太宗在内的好几位皇帝死于服食金丹,就连竭力批判佛道、以儒家自居的韩愈也死于金丹,这些惨痛的教训使道士们不得不反思自己所谓的炼丹术是否正确。吕岩对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窑头坯歌》中写道:“君不见洛阳富郑公,说与金丹如盲聋,执迷不悟修真理,焉知潜合造化功。又不见,九江张尚书,服药失明神气枯,不知还丹本无质,翻饵金石何太愚!”这就彻底地否定了服食金丹的作用,把服食金丹的人视为愚蠢之人。然而道士们并没有放弃长生求仙的追求,他们把向外求转向了向内求,把烧炼外丹转向了修炼内丹。这就是吕岩说的“不用梯媒向外求,还丹只在体中收”(《绝句》),具体就是“气要坚,神莫耗。……些儿法,合大道。精气神,不老药”(《三字诀》)。一句话,就是学习内丹术,内丹术才是长生的秘诀。

关于内丹术,我们结合其他的一些道书,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如下:修炼内丹要心如止水,亦即收摄身心,令神凝气聚。关于炼的过程,吕岩使用过许多丹学术语,如白虎、青龙、姹女、金木、铅汞等,对此,钟吕内丹学的后继人马钰解释说:“神气是性命,性命是龙虎,龙虎是铅汞,铅汞是水火,水火是婴姹,婴姹是阴阳,真阴真阳即是神气。种种异名,皆不用着,只是神气二字。”(《丹阳真人直言》)朱熹也说:“(内丹)所谓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神气二者而已。……其法:以神运精气结而为
丹,阳气在下,初成水,以火炼之则凝成丹。”(《朱子语类》卷一二五)内丹修炼就是运用精神的力量去锻炼体内的精气神。吕岩在《窑头坯歌》中还说:“胎息丹田涌真火,老氏自此号婴儿。火候九年都经过,留形住世不知春。忽尔天门顶中破,真人出现大神通。”按照内丹学的说法,修炼内丹有一个过程。开始修炼时,体内会出现“丹”的苗头,因为这个苗头“如草木在地中萌芽,其色黄嫩,其质纯水,故曰黄芽”(刘道一《参同契注》)。继续修炼,黄芽就会演变为“婴儿”,所谓“婴儿”,就是炼就的阳神、胎仙,在修炼到一定程度时,他会在静定中自然出现。再进一步修炼,就是“阳神”了,内丹家们有时又形象地称“阳神”为“明珠”、“宝珠”,因为“阳神”圆圆团团,光耀无比,形如宝珠,而且这颗宝珠一样的“阳神’’可以自由地从人的顶部出入人体,这就是吕岩诗中说的“忽尔天门顶中破”。这个所谓的阳神,实际上也就是修炼者的另一种存在,一旦上帝召赴,便遗弃自己的**躯壳,到天上去做仙官了,次一等的也可以生活在仙岛神山,长生不死,逍遥自在。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内丹学不再讲**不死,而是追求一种灵魂不死。
吕岩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就民间来说,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民众所最为崇拜的神灵,莫过于儒家的关公、佛教的观音、道教的吕洞宾。儒、释、道三家各有一代表人物,吕洞宾则‘三分天下有其一’。”(顾希佳《吕洞宾传说的文化史意义》)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但吕岩深受民众欢迎、知名度极高却是事实。到了宋代,吕岩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时,又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吕纯阳”。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一大宗派,王重阳创立全真道,据说是在甘河镇得益于一位异人的启发。《甘水仙源录》卷一《全真教祖碑》记载:“正隆己卯季夏既望,于甘河镇醉中啖肉,有两衣毡者继至屠肆中,其二人形质亦同。……遂授以口诀。……明年,再遇于醴泉,邀饮酒肆中,问之乡贯年姓,答曰:‘濮人,年二十有二,姓则不知也。’”刘祖谦《重阳仙迹记》也记载了同样的事情。这位异人,王重阳没有讲他的姓名,但到了王的后学那里,则明确指出这位异人就是吕岩。如谭处端《水云集》卷一《全真》诗说:“我师(王重阳)弘道立全真,始遇纯阳得秘文。”马钰、王处一也有此说法,就连王重阳自己的《了了歌》中也说:“汉正阳(钟离权)兮为的祖,唐纯阳(吕岩)兮做师父,燕国,海蟾(刘操)兮是叔主。”从此以后,吕岩就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被尊称为“吕祖”。吕岩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如《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但人们认为,这些作品大多为后人的托名之作。
第四,其他内容。
除了以上内容外,吕岩在诗歌中还表达了其他一些哲理,如《题广陵妓屏》二首:“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媪,今日玉颜花貌人。”“花开花落两悲欢,花与人还事一般。开在枝间妨客折,落来地上请谁看。”第一首诗歌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们的同感,当我们把同一个人少年时代与老年时代的相片放在一起时,谁能不慨然长叹!第二首诗歌所揭示的道理更为深刻:枝头鲜花盛开时,总担心游人攀折,可当花败飘落时,想请人们来欣赏,人们也不屑一顾了。鲜花美丽,但不安全;落花安全,但不美丽。可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吕岩的诗歌及其艺术特点
题名为吕岩的诗歌,包括散见于《道藏》、方志中的,据说有一千多首,这其中大多数是托名之作。完全而准确地辨别吕岩诗歌的真伪,至今仍是——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也不是本文所承担得了的。我们主要以《唐才子传》和《全唐诗》所收入的诗歌为例,谈谈吕岩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通俗易懂。
道教的文学作品,除了一些修炼歌诀,一般都通俗易懂。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者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少数高道除外)。从整体来讲,道士们的文化水平是无法与士大夫文人相提并论的,因此要求他们创作出高深典雅的作品,是不现实的。二是因为读者的文化水平也较低。道士创作一些文学作品,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而道教的大多数信徒来自下层民众,道士要向这些信徒布道,就不能把自己的作品写得太难懂。由于这两个方面原因,就使道士们的作品必须处于通俗易懂这一层次。
吕岩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的多数作品类似于歌谣。比如《唐才子传》卷十记载,吕岩在湖州沈东老家恣意饮酒,心满意足后,便用石榴皮在沈东老家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歌,把主人美美地夸奖了一番:“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这首诗歌,即使放在今天,没有多少古文知识的人,想理解它也没有多大困难。
第二,飘逸豪放。
飘逸豪放,是仙家诗歌的共同特点,吕岩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有一首诗歌,题目是《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曰“须酒醒耳”,忽失之,但留诗曰》,这个题目,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诗序,说明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诗如下:“暂别蓬莱海上游,偶逢太守问根由。身居北斗星勺下,剑挂南宫月角头。道我醉来真个醉,不知愁是怎生愁。相逢何事不相认,却驾白云归去休。”这则故事就发生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前两句叙事,是对题目中所讲故事的一个高度概括。中四句主要讲自己生活的自得和潇洒。后两句充满了对世俗凡人的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形体的自由和心胸的开阔。
吕岩是一位带有孩子气的高道,在故事传说中,他往往使用自己的仙术,来戏谑世人、开悟世人。他有一首《口占》,其前有一个序:“洞宾游长沙,持小瓦罐乞钱。得钱无算,而罐常不满。有僧驱一车钱,戏曰:‘汝罐能容之否?’及推车入罐,戛戛有声,俄不见。僧曰:‘神仙耶?幻术耶?’”于是吕岩就写了这首诗歌作答:“非神亦非仙,非术亦非幻。天地有终穷,桑田几迁变。身固非我有,财亦何足恋。曷不从吾游,骑鲸腾汗漫。”吕岩不仅看破了钱财,而且也忘却了自身,这是他的诗歌能够给人以潇洒飘逸之感的根本原因。
以上两首都是吕岩在湖南时所作,而在其他地方所作的诗歌更有优秀者,如《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歌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第三,部分诗歌艰涩难懂。
吕岩的部分诗歌还是比较难懂的,造成难懂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语言深奥,而是因为这些诗歌内容是在演说具体的内丹修炼。
一般的读者对于内丹的修炼过程和术语是不熟悉的,甚至是一无所知,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如《直指大丹歌》,我们只举其中数句:“青龙乘火铅为汞,白虎腾波汞作铅。欲得坎男求匹配,须凭离女结因缘。黄婆设尽千般计,金鼎开成一朵莲。”像这一类的诗歌,吕岩写了不少,如《敲爻歌》、《渔父词》一十八首、《谷神歌》、《寄白龙洞刘道人》、《五言》等。因为一般读者对内丹术语了解甚少,所以看到这些诗歌,就不知所云。
(作者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