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外族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国时期外族资料
鲜卑
鲜卑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曾经服属于匈奴,至后汉方与汉朝发生关系。此时鲜卑常与北边的匈奴发生战争,与汉朝基本属于和平共处。和帝到顺帝时,汉大破匈奴,被匈奴被迫远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强盛”(后汉书*鲜卑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鲜卑族后代与匈奴的关系了。桓、灵时,鲜卑称兵十万,开始成为汉大患。后,由于鲜卑的内部斗争,对汉朝的侵犯开始减弱。
曹操时代,鲜卑分裂成三个军事力量。步度根,拥数万之众,据云中、雁门一带;轲比能,拥十万余骑,据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素利、弥加等小集团,分布在辽西、渔阳一带。三个军事集团中轲比能集团最强盛,《三国志*魏书》称“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钝,颇学文字”。蜀汉相争中,诸葛亮围祁山时,远结轲比能,促其引军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以扰魏北境,牵制曹军。
曹操对鲜卑采取安抚怀柔政策,设鲜卑校尉以管理之。建安中,曹操定幽州。之后鲜卑三部相互攻伐。公元233年,轲比能统一了漠南。之后由于轲比能“怀贰”,幽州刺史杀轲比能,更立其弟。轲比能死后,兴起了拓拔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不断南迁,逐渐融入中华民族。
【乌丸】—曹操亲自平定的异族
北方的牧民族之一。 属于中国北部(现河北、辽宁一带)的异族,以骑兵为主力。东汉时经常作乱侵略,后来被曹操平定,纳入自己军团下。
东汉末年以幽州辽西、辽东属国、右北平等三郡的乌丸族最为强大,他们甚至曾经 一度各自称王。
公元一八七年,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与张纯起兵叛乱,丘力居死后,由外甥的蹋顿率三郡的乌丸族,进而与袁绍结盟联手,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
及至二五○年,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的领地寻求庇护。为了消灭袁氏余孽,曹操便以张辽为先锋远赴乌丸展开征讨,并且于白狼山大破乌丸,斩杀了蹋顿。
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并做为曹氏军团中骑兵精锐部队运用。
【山越】—拥有强大山越兵的山地民族
扬州山岳地带的异族。 主要居住于中国南(现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岳地带的异族。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
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预章、鄱阳等郡。山越十分勇猛且善于山地作战,他们也会利用由居住的山中出产的铜铁,加以铸造自给自足,并曾经屡屡袭击汉人居 住的聚落。
因此陆逊便向孙权表示若不平定山越,东吴将难以经营北方,于是他亲自率军讨平了山越,他并以强健者为兵士,以老弱者为农,如此共得数万精兵。此后吴国仍然时时征讨山越,以便不断地开发江南。
山越族,其实乃是古越族后裔的通称,百越的一支。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山越其实和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亦称“山民”。平时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与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军队,十分强悍,并且勇于作战.
越,本国名。《吴越春秋》说少康封其庶子于越。《左传》宣公八年注:越国,今会稽山阴县也。后來演化成为泛指江南、岭南之地。《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五年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所以后来把江南、岭南都当作越地了。而越地居民也就统统称之为越人。如此一来,大家可以看到,山越算是分步在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东及临海,西达湘水,北抵长江,南到交州,山区无不为“山越”所居.
乌程人严白虎,既被称为“吴人”,又被称为山越,而且是“強宗骁帅”。之所以说他是吴人,因为他本就是吴郡人;之所以说他是山越,因为他依山阻险;之所以说他“強宗骁帅”,因为他有宗部部曲.須知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姓,也是越人,強宗,拥有宗部或部曲,之所以不称山越,是因为他们不依山阻险。在民族、阶级、宗族组织上,严白虎和顾、陆、朱、张四姓,并无不同。
【匈奴】—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中国北方(现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异族。其强大势力曾凌驾大汉帝国,分裂为南北二支后就势微了。
公元前两世纪,匈奴曾经以压倒西汉国力的武力而自豪,但后来却因为内部纷争而 相继衰微。
公元四十八年,匈奴曾经以南北两大分支,南匈奴后来降服于东汉,并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负责防御北方。及至一八八年,趁着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奴于扶罗单于与白波贼等寇扰河东与河内,并从此定居于司隶部河东郡的平阳,日后消灭 西晋的就是其后代。
不过在魏国时期,南匈奴还是被剥夺了自治权,隶属于汉人的管辖下。
【羌】—隶属于藏系游牧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或是以游牧为主的藏系民族,曾经多次于东汉末年造反作乱。

东汉以后,羌族趁着局势大乱之际大举侵入了凉州领域并定居下来,开始与汉人杂居。当时羌族与当地的豪族联手,或是独力举兵发动叛乱,让东汉政权头痛不已。
到了公元一八四年,异族中有位叫做北宫伯玉的人联合了汉人的边章与韩遂,伙同先零羌发起了叛乱。叛乱的领导分子不断更替,最后以马腾父子两人为首。此后羌族更是经常与其联手,共同叛乱。
【氐】—隶属藏族,压迫蜀国成都的异族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现甘肃、青海、四川一带)的异族,属于藏系,以勇猛善战 闻名。
东汉时代的异族,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然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
公元二二一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 也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到了公元三○四年时,氐族的酋长李雄便趁着西晋内乱之际,发兵攻打成都进而称帝,建立了所谓成汉。李雄并以刘禅的曾孙刘玄为安乐公,继任刘禅的爵位。
【南蛮】—武侯亲自平定的云南民族
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 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
公元二二三年,刘备死后,益州南部诸郡相继举兵造反,当时越隽的夷王高定也参 加了叛乱的行动。
不过诸葛亮远征云南后,西南夷的叛乱事件共非就此平息,公元二三三年,南夷的首领刘隽就曾经再次叛乱。
匈奴单于
匈奴,祖先为夏后氏之苗裔,当时称作淳维,于殷朝时避居北方,游牧迁徙,中原人称之为匈奴。其男子都是战士,平时以放牧、射猎为生,危急之时则人人为战,四处侵伐、劫掠。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之敌。
尤其是冒顿即位单于之后,东击东胡,西击月氏,南侵燕、代,势力大增,尽服北夷,战士达三十余万。
于是在代郡、云中郡设单于庭,封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以左贤王为太子。贤,匈奴又称作屠耆,所以太子又叫左屠耆王。
自左右贤王以下,共二十四长,称作“万骑”,所有大臣皆世袭,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为贵族。
左右王将分居东西,左王将居东方,右王将居西方。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最大,左右骨都侯辅政,二十四长也各自设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
后汉武帝时,大举北伐匈奴,终于大败匈奴,迫使匈奴远遁。虽经过休养之后,恢复了一些元气,但势力已经大不如前。
到呼韩邪单于时,其大臣设置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渐将王,都是单于的子弟,以诸子依次继位。
异姓大臣有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还有日逐、且渠、当户等官号,以权力大小、部众多少分高低。
单于姓虚连题,异姓有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四姓,为匈奴中的贵族,常与单于通婚,呼衍氏比兰氏、须卜氏等尊贵。
可是到了单于舆时,却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于是便杀了继位左贤王的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其子乌达鞮侯为左贤王。
而右薁鞬日逐王比乃是呼韩邪单于之孙,乌珠留若鞮单于之子,统领南方诸部及乌桓。见知牙师被杀,心中不满:“以兄弟依次继位而言,右谷蠡王当立;以子继位而言,我是前单于的长子,应该是我当立。”
待到单于舆死后,其子乌达鞮侯继位立为单于,乌达鞮侯死后又以弟左贤王蒲奴为单于。比始终不能继位,更加心怀愤恨,于是便招集所统率的南方八部众约四、五万人,向西河太守请求依附,愿永为藩属,抵御北方胡虏。
八部大人共同商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承袭其祖父称号。
南单于内附后,匈奴便分裂为南北两部,互相征战。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联军的打击之下,众叛亲离,加上丁零、鲜卑、西域四处夹击,于是远遁西方。
南匈奴遂于并州西河郡美稷立单于庭,招降纳叛,列置诸部王,以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
中平四年,中山太守张纯反叛,率鲜卑入侵边郡。灵帝诏南匈奴,配合幽州牧刘虞讨伐,单于羌渠便派遣左贤王率军前往幽州。匈奴人害怕单于征战不休,于是右部十余万人就起兵造反,攻杀单于羌渠,共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
单于羌渠的儿子右贤王於扶罗继位为持至尸逐侯单于,前往洛阳请求朝廷裁决。正当灵帝驾崩,天下大乱。於扶罗便率领近万铁骑与西河白波谷的黄巾余部郭太等联合,入侵河东、河内等诸郡。后来,於扶罗兵败想要回国,匈奴人不接受,只好逗留于河东、西河之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