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不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龙觉三人现在心中都是同一个想法。
那就是“麻烦来了。”
只见两个警察一前一后地堵住了去路,还举枪对着自己,玛丽不禁有点不耐烦地道:“哎,你们好奇怪诶,这么多歹徒你不抓,拿枪指着我们干吗啊?”
雷明在警局的绰号叫做‘鬼点子’,一向以点子多、反应快而著称,虽然现在眼前的情况有点混乱,但他依然很快就理清了头绪,并且放下枪笑笑说道:“三位大侠,请原谅我这样称呼你们,可是除了这个称呼我暂时还想不出该如何称呼三位,如果你们能保证不跑掉,并且稍微协助一下我们的工作的话,我也可以保证没有人能知道三位的存在。”
“师兄,这样不太好吧,头儿会生气的。”小方是刚调到这里不久的一个新人,还是不太清楚这位师兄的情况,于是稍有担心地说道。
“没事,天大的事儿我顶着,你先过去把那个刚爬起来的家伙给拷上,小心点!”说完雷明转头看向龙觉三人:“这交易怎么样?”
玛丽没想到这警察一点也不古板,于是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成交!”接着把一直把玩小刀的手往背后稍微收了一下,再伸出来的时候手上那把小刀已经不见了。
“小李老母飞刀?”雷明看得眼睛都直了,嘴里喃喃自语着:“没想到啊,竟然传到国外去了。”
“什么?”玛丽听不清楚他说什么。
但龙觉听到了,觉得这个小伙子蛮有趣的,于是呵呵一笑对雷明说:“请问该怎么称呼您啊,警察先生?”
“哦,对了,我叫雷明,荔湾分局的。多多指教!”雷明正了正警服下摆,向龙觉伸出手去:“三位大侠有兴趣移步一聚吗?”
龙觉和他握了一下手,感觉到雷明是用足了吃奶的劲儿来试探自己,但只是轻轻一笑,同时手腕稍微用力震了一下:“估计暂时是不可以了,但等我们今天的事情办完后,我们可以联系你,到时再约好吗?”
雷明被龙觉震了一下后,整只手瞬时划了一道六十度的弧线,好像不受控制似的被弹到了米什尔面前,顿时知道自己跟眼前的这些奇人异士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只好硬着头皮对米什尔说道:“你好!欢迎来到中国。”
米什尔微笑了一下,知道雷明刚才已经被龙觉‘教训’了,也就没有再让他难堪,只是用稳如磐石的大手和他握了一下手。
雷明看到这双大手的时候明显是冒出了丝丝的冷汗,深怕本来已经发麻的手再次遭受打击,但后来见对方没有再向自己‘露一手’,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转而向玛丽点了点头:“你好!欢迎欢迎。”
玛丽看着这小警察竟然最后连手都不敢跟自己握了,不禁乐了:“雷警官,你很不错,留个电话号码给我,晚些一定会联系你的,放心,我们既然当了‘大侠’当然要……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啦。”
“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完雷明留了自己的私人号码给玛丽,接着就和小方处理那一堆‘垃圾’的善后问题了。
而龙觉三人虽然有点被打扰了雅兴,但依然和良叔到了陈家祠。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G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G市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中进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木雕: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奖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石雕: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先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和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G市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
这一切都让龙觉等三人看得赞叹不已。
赞的是中国的民间工艺博大精深;
叹的是许多手艺都已经失传于世。
为什么许多好人、好东西、好的事物都留不下来呢?
是他们自己选择不再留下?
还是因为迫不得已,不能留下?
还是我们无意中抛弃了他们?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