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沸腾的山城(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97年,对山城重庆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
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1997年6月20日,重庆直辖正是挂牌仅仅两天,世界著名投资集团寒雨迷蒙落户重庆。
1997年8月1日,中国宣布其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首飞成功,并称该型飞机被命名为鹏,将在接下来的16个月内完成各项飞行测试,预计完成约3000小时的飞行。
1997年8月7日,中国商用大飞机制造总公司在渝宣布成立。公司注册资金1000亿人民币,国家持股51%,寒雨迷蒙集团持股49%。同日,在渝宣布成立中国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200亿人民币,国家持股60%,寒雨迷蒙集团持股40%。
1997年9月1日,为了更好的利用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国商用大飞机制造总公司和中国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宣布合并,两公司合并后,仍称中国航空防务航天公司,国家持股55%,寒雨迷蒙持股45%。
1997年9月18日,寒雨迷蒙集团宣布斥资100亿人民币组建巴渝航空公司,并宣布向刚刚成立的中国航空防务航天公司订购尚未开始生产的鹏-1型大型客机10架,另外还向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派出商贸代表团,商讨向两个公司的购机事宜。
1997年10月1日,新中国第四十八个国庆日,寒雨迷蒙在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5年内逐步将其集团总部搬回国,落户重庆丹兴,计划在丹兴县城旁边的正阳建立集团总部。
同日,重庆市启动“五个重庆”计划,这五个重庆分别是“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1997年10月2日,丹兴地区宣布重启丹兴舟白机场的建设方案。新的丹兴舟白机场定位为4E级民用机场。混凝土跑道一条,长3200米,宽45米,可满足当前所有的大中型飞机的起降。一期工程按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候机楼高峰小时旅客流量800人/次,占地面积为4500亩,于2000年1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于2004年12月12日正式运行。工程有寒雨迷蒙注资1200亿人民币,机场建成后将会是巴渝航空公司的驻地。
1997年10月3日,寒雨迷蒙集团斥资200亿人民币启动重庆市乡村小水利计划,计划在未来的五年内在市内除长江干流外的其他支流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并配套建设土地灌溉、农村居民饮水的相关工程。
1997年10月8日,寒雨迷蒙集团宣布为配合丹兴地区建设舟白机场的计划,斥资1000亿人民币建设丹兴至重庆的省内高速公路。该计划最终被提高到1200亿,高速公路也延长到秀山县城。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寒雨迷蒙集团的一系列动作震惊了世界。最近几年来,很多人都知道寒雨迷蒙实力雄厚,但是因为该集团管理层一直对集团的资产保密,外界并不知道寒雨迷蒙到底有多有钱,有的猜测是800亿美元,有的猜测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但是此次寒雨迷蒙一系列的动作明白的告诉了这些人,他们的所有的猜测都是错误的。因为寒雨迷蒙在这一段时间内就眉都不皱一下的拿出至少4000亿人民币,按照现在的汇率,这可是将近500亿美元!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而且可以想见的是寒雨迷蒙拿出的钱肯定比这账面的多许多,而到底会多到哪一种程度,却是无人知晓的。
其实,我为此刚好准备了1000亿美元的资金,而实际花费也达到了这个数字。
实际上,五个重庆在我前世是在2008年7月才提出的。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的现实,让重庆人“坐不住”、“睡不好”:什么样的发展路径,才是符合重庆的科学发展?
“五个重庆”的提出,背后有这样的现实:直辖10年,重庆GDP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但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靠后。
2008年3月起,一场“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让重庆看清了差距,也点燃了热情。重庆党政干部再赴东南沿海“取经”,市内媒体浓墨重彩地介绍外地经验。东西差距、城乡差距———差距感让人“坐不住”、“睡不好”,要改变现状必须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早在2007年12月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就提出,“推动重庆又好又快发展,实现重庆新的跨越”,打造“活力之都”、“宜居之城”。

2008年四五月间,市委、市政府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研。
4月初,市委书记薄熙来调研渝东南,提出借力林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的大山,变荒山穷山为秀山宝山”;4月8日,他到南岸调研危旧房改造,嘱咐“增绿”、“留白”,让城市更宜居,建设“森林南岸”;4月11日,他考察部分中小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初步提出“健康重庆”概念……
与此同时,市长王鸿举远赴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学习考察,取解放思想之经……
市级部门、区县党政领导,也纷纷奔赴各地,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网络上,重庆人则尽情挥洒着热情,提出一条条建设性意见。
重庆的现实、外地的经验结合在一起,问题逐步理清,思想的涓涓溪流在汇聚。
7月20日,重庆抛出了自己的思路———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对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具体安排。
会上,薄熙来说,要通过扩大开放,把一切可为我所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起来,让一切创新创造创业的种子都能在重庆开花结果。扩大开放,搞好软硬环境是基本功,要精心塑造重庆,开发重庆的内涵,营造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
“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具体举措,被写入全委会决定,正式成为重庆的战略决策。
而在今生,我为了父亲的政绩,在他上调重庆后,也就是在今年的三月份,我向他抛出了这个设想。而父亲也是闻弦而知歌,很快的就完善了这一设想,并最终向市委和中央提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当然只是精神上的支持,并无多少实质上的支持。不得也,我才让我的手下做出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举动。
这既是一个面子工程,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惠民工程。五个重庆的实施,将会让所有的重庆人受益。
“五个重庆”是符合重庆实际的,一经提出,重庆各方面便展示出巨大的参与热情。
“这是一条符合重庆实际的发展路径。”父亲心情激动的对我说说:“相比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重庆底子薄,且地处西南腹地,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五个重庆”正是针对重庆“软肋”提出的,意在“各个击破”,培育重庆特色综合环境优势。
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将有效改善硬件环境:建设“畅通重庆”,实现半小时主城,强化主城辐射功能,将有效带动区县发展;“宜居重庆”将从根本上改善重庆的人居环境;“森林重庆”,则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而“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是改善软环境的两大助力。最终,‘五个重庆’将提升城市品质,吸引和积聚相关产业、资本和人才。
更重要的是,“五个重庆”蕴涵着浓郁的人本思想,每个“重庆”都既是经济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森林重庆”侧重环境,“畅通重庆”偏重效率,“宜居重庆”重舒适,“平安重庆”注重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健康重庆”更是关注人本身。“五个重庆”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改善民生的体系。
正是基于此,“五个重庆”一经提出,便激发出了重庆人的参与热情:
10月9日,“森林重庆”建设启动,巴渝大地随即掀起一场植树造林热潮,先后有1000万人次参与。全市累积造林130万余亩,栽植树木9000万余株。
“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等概念,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的希望。交通要改善,以后进城不再难;县城修图书馆,“读书难”问题悄然缓解;偏远区县的中小学生们,第一次有机会看到400米塑胶跑道,而且每周体育课要增加到4节……
“五个重庆”,传递出一个个令百姓期待的声音,也强烈吸引着世界。
“五个重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和单位。一旦这些资源聚合起来,将产生巨大能量。
一切都坚定着重庆人的信心。
对于“五个重庆”的前景,众多专家学者乐观地预测,当发展观念为之一新、决策转化为行为时,“五个重庆”将对重庆经济发展起到倍增作用。
在前世我是亲身感受到了“五个重庆”带来的巨大的好处的,今生我提前十一年把它抛了出来,我并不知道会有怎么样的一个结果,但是我坚信这不会有坏处。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