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官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汉代是三公九卿制度: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秩俸印件掌职
太常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秩俸千石,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秩俸二百石,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主历法。
太常掾,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秩俸二百石,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掌星历。
望气佐,主望气。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秩俸百石,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秩俸百石至斗食,协助令,丞。
祝人,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秩俸二百石,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百石至斗食,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主厨。
屠者,主屠牲。
卫士,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秩俸四百石,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秩俸三百石,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主宗庙。
寝郎,主守寝。
园郎,主守园。
员吏,
卫士,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秩俸六百石,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秩俸比六百石,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秩俸千石,
车郎将,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秩俸比千石,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左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秩俸六百石,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秩俸六百石,为皇帝谋事。
仆射,秩俸比千石,主宾赞受事。
谒者,秩俸比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秩俸六百石,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秩俸四百石,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卫尉丞,秩俸千石,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秩俸六百石,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秩俸六百石,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秩俸六百石,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俸禄职掌
少府卿,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秩俸比一千石,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秩俸六百石,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秩俸六百石,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秩俸六百石,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秩俸一千石,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秩俸四百石,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主断狱事。
太医令,秩俸六百石,掌诸医。
协律都尉,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主织。
东园匠令,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主近苑囿。
尚方令,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主饼饵。
导官令,主择米。
若卢令,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有四丞。
均输丞,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秩俸二千石,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秩俸二千石,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比二千石,
郡丞,秩俸六百石,
长史,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主记。
奏事掾史,主奏议事。
少府史,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主侍卫。
府门亭长,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主谋议。
门下掾,杂务人员。
门下史,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主上计之事。
市掾,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主兵事。
尉曹掾史,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主邮驿。
漕曹掾史,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主教育。
学经师,主教育。
文学史,主教育。
医曹掾史,主医药事。
五,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府官吏:
西域都护,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候,
西域都护千人。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汉军的精良武器是由多系统、多部门制造的。考工令是西汉中央兵器制造的主要部门之一。“考工,少府之属官也,主作器械”。“考工令一人,六百石。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考工之外,西汉的尚方令也制造兵器,史载尚方今:“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汉书•韩延寿传》载:“延寿又取官铜物,候月蚀,铸作刀剑钩镡,放(仿)效尚方事”。另,《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绛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循五百被,可以葬者。”司马贞《素隐》曰:“工官即尚方之工,所作物属尚方,放云工官尚方。”
汉代地方上制造兵器的部门是工官。“《地理志》:河南、南阳、济南、太山、颍川、河内、蜀、广汉等郡,皆有工官。徐天麟按:工官虽在外郡,而所作器械,实输京师。故武帝边兵不足,乃发武库工官兵以赡之也。”《汉唐事笺》卷六亦载:“汉自郡国至京师,皆有武备,在郡皆有库兵,或置工官,库兵以算赋为之,而工官与铁官,同置产铁之郡。”可见,汉代产铁之郡皆设制造兵器的机构。
西汉的武库不仅负责兵器的贮藏,也具有武器生产的功能。执金吾届官有武库令,“主兵器”。这里的主兵器,也应包括武器的制造。虽然西汉武器的制造机构有的在京师,有的在地方,但所造兵器皆藏之武库。从这一点看,西汉的武器生产权是由国家直接控制的。对于武器生产的规格、质量、数量都应有统一的计划。
武库是西汉武器装备的主要贮藏部门,为了使武器装备能够及时地配给军士使用,西汉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多层次的武库网络。中央级的武库有京师长安的武库,地方郡级武库见于记载者有洛阳、河南、上郡、颍川、广汉、山阳、北海、玄莬武库,张掖、酒泉、渔阳、上当等地也建有武库。县级武库见于记载者有阳陵、居延、商县和武牢等武库。汉武帝以后全国武库大增,边防军及大将军幕府多没有武库。
汉代武库规模巨大,位于长安长乐、末央二宫之间的长安武库,四周有高大的围墙,考古证实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32米,墙厚1.5米,总占地23万平方米。武库内共发现七处库房遗址,各库所存放的武器种类不一,有的存放铠甲,有的专贮弓箭、簇矢。该武库自汉初兴建,终西汉一代始终沿用。地方上的武库也有相当的规模。遇有战事,这些武库网络便可以及时地为数以万计甚至十几、几十万的军队提供装备。
西汉王朝十分重视对武器装备的管理。武库令(长)和武库亟等经营武库之官吏,一般由皇帝亲信为之。武库有严格的籍簿登记制度。从居延汉简可以看出,当时库藏武器装备的品种、数量及出入情况都有详尽的登记,其登记簿册名为“器物簿”。为了保证武库的安全,武库有“库卒”昼夜巡逻值班,名为“直符”。
西汉中期燕刺王刘旦曾对群臣诡称:
“寡人赖先帝休德,获奉北藩,亲受明沼,职吏事,领库兵,任重职大。”汉武帝太子为江充陷害被迫起兵时,曾“桥(矫)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皆说明动用武库兵器必须有皇帝制沼才可行,武库兵器的发放十分严格。武库控制在皇帝手中,既反映西汉对武器装备的严格管理和使用,也体现了**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

武器管理两汉武器以钢铁兵器为主。中央由少府所属的考工主管全国兵器制作。冶铁业比较发达的郡,设工官、铁官,主管兵器制造并输送京师。长安、洛阳及各郡设武库,由武库今负责兵器储存和发放。
军队构成汉朝军队包括京师兵、郡国兵、边防兵三个部分。三者结合,构成军队的整体。
京师兵即中央军。历来不少学者认为,汉初京师兵主要指南北军,因驻地分别位于长安城内南北而得名。南军的主要任务星负责保卫宫廷,成员有卫士、郎官之别(南军组成,常见的还有二说:一是南军即卫尉所领之卫士,—是南军仅指郎中令所领之郎官)。
卫士是郡国轮流服役的正卒,由卫尉统领;郎官由高官子弟和品学出众之士组成,属郎中令统领。
北军主要任务是警备长安及京畿地区,士兵多征调三辅正卒,一年一更换,初由中尉统率。非常时期,南北军由皇帝指定重臣统领。武帝时,南军增设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愤八校尉兵,分驻京城内外。南北军由此扩展成为皇帝亲自学握的一文重要军事力量。
东汉时期,形式上沿袭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北军分作两部:一部内执金吾(中尉改称)统领;一部(主力)由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分领,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
灵帝时增置西园八校兵: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典军校尉,助军左右校尉,左右校尉。
企考两汉文掐,汉朝京师兵是其军队的精锐,主要负责宿卫皇宫、保卫京师,按任务可分为三个系统:
①省殿卫军。
汉初由郎中令统领的郎官充任。郎官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由新入仕途而非服兵役的高官子弟、品学出众之士和有某种特长之人组成。主要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待遇优厚。汉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为加强宿卫与侍从,先后置期门(后改为虎贲郎)、羽林(初称建章营骑)和羽林孤儿,充任省殿宿卫和执兵送从的主力。期门、羽林选自西北六郡能骑善射的良家子弟,羽林孤儿由作战死亡将士遗孤组成,皆长期服役,地位较高。
②宫城卫士。
由卫尉统领,职掌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卫士由各郡县轮番赴京师宿卫的正卒充当,每期一年,期满回籍。
⑶京师屯兵。
任务是屯戌京师,保卫京师及近畿治安。大体包括三支部队:
一是南北军。
汉初京师屯兵的主力,通常由将军、卫将军或近臣统领。如吕后以吕禄为上将军,领北军;以吕产为相国,领南军;文帝元年(公元前179)“拜宋吕为卫将军,居南北军”(《汉书•文帝纪》)。文帝二年即罢卫将军之军。至此,南北军并存的建制不夏存在。武帝初,恢复北军组织.并扩大北军为北军八校兵,即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兵。日常事务由中垒校尉兼掌,另派监军使者监领。东汉裁并八校为五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置北军中候一人监军,屯戍和出战任务加重。
二是中尉卒。
由中尉(后改称执金吾)统领。主要负责京师,维持治安;皇帝出巡时,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
三是城门屯兵。
武帝时始设,置城门校尉统领,以外戚、近臣充任。下有司马和十二城门候,领兵分守长安十二城门。东汉相沿,洛阳十二城门亦设城门屯兵警守,兵员略有减少。东汉末年,外威、宦官拥兵割据。外戚大将军何进领北军五营及期门、羽林后,宦官集团逐募京畿丁壮,创设西园八校尉军。各置校尉一人统领,总领于上军校尉,从而形成外成、宦官分掌京师兵的局面。
郡国兵即地方兵。汉初,高祖令各郡国选择勇武有力者,因地势所宜,置材官、骑上、轻车、楼船,各有员额。平时参加军事训练.
============以下是汉代官职==============
大司马:
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
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
西园八校尉-名词解释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兵权,于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的一支军事组织。
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园八校尉-官阶说明
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冯芳为助军左右校尉,夏牟、淳于琼为左右校尉。蹇硕担任元帅,总管各军,直接受命于皇帝。一时声势浩大,连何进亦要受其命令。
189年,灵帝去世,汉少帝即位,何进与袁绍密谋刺杀蹇硕,招董卓入洛阳。后何进亦被宦官刺杀,袁绍接管八校尉,杀尽宦官,但是终不能与董卓兵力抗衡,与曹操等人被迫出逃,西园八校尉至此瓦解。
汉朝军制
汉承秦制,汉朝军制接近于秦朝。汉军分为中央军和地方部队,中央军分为北军和南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南宫南屯司马,主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主东门;玄武司马,主玄武门;北屯司马,主北门;北宫硃爵司马,主南掖门;东明司马,主东门;朔平司马,主北门)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率领羽林郎,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
东汉军制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率,百人一屯,有屯长,二百人一曲,有军侯,千人一部,有司马或校尉,校尉为正、司马为副。
汉朝军制可分为伍长、什长、都伯(队率)、—百人将(屯长)、—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军侯)、—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北军五校相当于中央军,南军五尉相当于中央警备部)—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将军(如武威将军,度辽将军等,一般将军出度辽之外,战时即封,战后即撤。)—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率领羽林郎,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
考察东汉军制要分东汉和汉末三国。汉末三国是东汉名存实亡到九品中正确立的时间。
东汉军制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率,百人一屯,有屯长,二百人一曲,有军侯,千人一部,有司马或校尉,校尉为正、司马为副。
都尉、校尉、中郎将平级,各有职所,三国志中都尉至校尉至中郎将都是拜,而不是迁,同一武将任职有拜、有迁,不能一同考察,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三个职位。裨将原是名称不是职位,即处于辅佐地位的将军,汉末三国才出现。
偏将军两汉之交一度出现,随后不存,汉末三国再次出现。
汉末,四征四镇将军为杂号将军,无实权,位在前后左右之下。三国曹魏,为重镇将军,大权在握,出掌一方军事,总领数州征伐,遂位在前后左右之上。从书中来看,已仅次于三公级的四大将军了。
北军五校尉是东汉的兵种部队,已无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掌骑兵,越骑校尉掌善骑射之骑兵,步兵校尉掌步兵,射声校尉掌弓弩手,长水校尉掌胡骑。西汉尚有虎贲校尉掌轻车,撤消。胡骑校尉掌胡骑,并入长水校尉。加上中垒校尉,合称北军八校尉。西汉北军有北军中尉总领,另有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垒事。东汉改中尉为执金吾,不掌北军。中垒校尉后改北军中侯,比六百石,不领北军五校,仅有监察之能,一如比六百石之刺史监察二千石之郡守。
城门校尉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把守城门,称城门司马,领兵数百不等。
东汉罢地方都尉。
将军有军府为指挥机构,但应注意军府和相府三公府的不同。三公府是固定的职能机构,固定于一个地点,也可认为三公府就是一所房子。军府是临时的指挥机构,随同将军行动,而不能看成一所固定的房子。
关于官职称呼。中郎将是中郎将,应称呼为某某中郎将而不能简称某某中郎。中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武官,后成为文职。中郎将是包括中郎在内的各种“郎”的首领,也可以认为“将中郎者,中郎将也”。
征北将军介绍中的“资深者为大将军”中的资深者是指征北将军,即资深的征北将军为征北大将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