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吕布易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董卓见李肃如此说,催促他将缘由一一道来。李肃作揖说:“主公,某与吕布乃同乡故友,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之来降。”
董卓心中大喜,问道:“你将如何说之?”
“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
董卓心疼神马赤兔,疑虑万一计不成,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便问计李儒:“此言可乎?”
李儒跟随董卓多年,深知赤兔乃世间神骏,董卓爱之如命。但此刻不是吝惜之时,说:“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
董卓闻言欣然与之,又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李肃绕道奔入吕布大帐。吕布不曾在西凉阵营中见过李肃,只当是纯粹是故友相访,一番招待。
李肃问候道:“贤弟别来无恙?”
吕布作揖说:“久不相见,今居何处?”
李肃说:“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与贤弟,以助虎威。”
吕布便令牵过来看,果然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
吕布欣喜万分,此马果乃神骏,若得此马,与王越之战则胜算大增。但他赠此宝马,必有所求,便作揖道:“兄赐此龙驹,将何以为报?”
李肃说:“某为义气而来。岂望报乎!”吕布暗笑,那就先不言接纳此马与否,待你说出目的再处置,命人置酒相待。酒酣,李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
吕布念起父亲,难免感伤,说道:“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
李肃大笑说:“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
看此番饶舌,李肃是要道出目的了,吕布故意说:“某在丁建阳处为一主簿,亦出于无奈。”
李肃以为吕布上钩,说:“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
如此看,是要说服了,那他又是何人所使呢?吕布心中猜想,嘴上沉言应对:“恨不逢其主耳。”
李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吕布想知李肃究竟是谁所遣,便试探道:“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
李肃总算将话题绕到这,忙说:“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
原来是董卓,估摸李肃已投靠他了,猜及此,吕布了然,想必是今日阵上不敌,便来说降。其实跟随哪路诸侯都不是吕布的意愿,他只想追随师父的身影成为一个主宰自我的大英雄。但实现这目的是需要策略的,董卓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此时决定尚早,便佯装大怒骂道:“董卓祸国殃民,我欲除之久矣!今公反来为之游说,是何道理?”
李肃未料吕布如此,忙取出金珠、玉带列于吕布面前。
吕布有意露出贪色,问:“此为何意?”
李肃见吕布如此,稍显镇定,令叱退左右,说:“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
吕布露出沉思神情,半晌说:“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
李肃拉住吕布的手,说:“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至于叛乱之名,不必担忧,去之易如反掌。”
李肃所言非虚,若到董卓处可能可以早日飞黄腾达,吕布遗憾地叹道:“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
李肃靠近低语:“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若杀丁原,引军归董卓,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
吕布沉吟良久,说:“此事容某再思量思量,兄暂且先回,未免为人所见。不论事谐与否,明日都去董公处投降。”

李肃不便相催,就回城告之董卓,董卓自是满心欢喜。而吕布则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虽说丁原与自己之间一直都非真心相待,但毕竟是义父,杀他岂不为世人所不齿。可是若不杀,董卓那能否重用?何况丁原不是一直抑制自己的势力发展吗?身怀绝技的自己却总是以主簿的身份临战统军,手下八健将及高顺等人却在军中身居显职,领兵作战,若不是他们倾心于自己,恐怕早就不再侍奉自己为主了。丁原的猜忌,弃之而去尚可,但杀之却稍微过分。
吕布就这样思来想去,直到二更时分,吕布才打定主意,杀了丁原。随即召集军士,言明自己欲投董卓。吕布平日待军士不错,而且士卒多仰慕飞将威名,况且素日八健将在军中广施恩惠,臧霸等人一宣誓效忠,军士哪有不从的?
吕布约束将士,第二天就拿着丁原首级率军投了董卓。董卓立即拜吕布为骑都尉,随侍左右。李肃本以为说降吕布大功一件,不想董卓既不封赏也不褒奖,心中难免恨恨。
西凉和并州军合并,董卓实力大增,不等张济援军,直接将大军开到了洛阳城外。何太后与少帝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卢植等宿将老臣认为应将董卓叛反之罪告之天下,号天下共击之。
董旻等亲董派则竭力反对,认为董卓一心为国,前事皆为误会,提议和平商谈。
卫宁忖度再三,为免董卓狗急跳墙,决定暂时和为贵。“太后、陛下,臣以为和谈为上,臣愿意入董营一探究竟。”
“太傅乃国之栋梁,怎能亲入险地?此事还是再做计较为好。”太后否决了卫宁孤身犯险的提议。
但卫宁力争,太后无法,只好同意他去西凉营中商谈。散朝,卫宁、曹操、拂勒和袁绍四人结伴同归。
“仲道,你欲如何?”袁绍问道。
卫宁望着天边的云霞,叹道:“此乃天欲如何,而非我欲如何!”
曹操和袁绍唏嘘不已,拂勒接茬道:“老二,你去董营,也没有把握劝他退回西凉?”
卫宁摇首不语,袁绍捻须吟思,说:“既如此,不若从卢尚书议,号天下共讨董卓。董卓并丁原,虽两万之众,但粮草无多。而京中可靠之军力三万,足矣!”
曹操大摇其手,说:“京中尚有董旻等心怀叵测之人,真到了兵戎相见之时,恐怕洛阳必将不攻自破。”
四人无语,形势变化之快,已远超想象。其中卫宁是最为忧烦的,自进京以来,处心积虑,除贼卫国。不想汉室多难,荆棘满途,豺狼环视。如今军势强大的西凉又得到了吕布这员无双悍将,恐怕……
卫宁整理了下心情,独自一人坐车到了西凉营中。西凉文武皆在,董卓高坐帅位,吕布侍奉一旁。
“卫太傅,何事至此呀?前些日子,拜您所赐,得回西凉,尚未相谢。今日太傅亲临,自当好生感谢。”董卓想起被卫宁设计,灰头土脸差点跑回西凉的事,直恨得牙痒痒。
武将们都对卫宁怒目而视,他却自如扫描了一圈后将意味深长的眼神停在了威武雄壮的吕布身上,半晌才转向董卓,说:“董大人,当日误会一场,何必念念不忘呢?此次前来,不为国事,只为将军!”
“太傅不高坐庙堂,跑来这军营之中,闲扯我家主公之事,未免可笑。”李儒争锋相对。
“董大人集精兵于此,天下能不以将军为谋逆乎?若有义士振臂高呼,恐将军身死名裂就在旦夕。”
吕布打量着眼前这位世之英杰,前日阵上相隔甚远,看不仔细,如今近看,果真是风流儿郎,颇为倾赏。可旁人却无这番心思,都怒不可言,甚至拔刀相向,恨不得将其生撕活裂。
卫宁仰天大笑,倒是令人不知何意,董卓摆手示意众人冷静,便要一问究竟。到底卫宁能否鼓动如簧之舌,劝退西凉军,请看下回——《文和汉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