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参考的资料书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书内容参考了以下著作,现在推荐给大家,有志于此段历史的同人可参考。
第一部《安南志略》
《安南志略》属地方志,是越南现存最古的史书。1333年黎崱撰,1339年加笔,共二十卷,通行本为十九卷,但内容与二十卷本相同。
该书是黎崱降元以后在中国汉阳府做官时撰写的著作,所载不限于历史方面,而及于地理、制度和诗文,是了解越南从上古时期至陈朝(1225-1400年)历史的基本材料,对研究越南古代史地颇有价值。
1960年间顺化大学院越南史料翻译委员会将该书译成国语字,并在顺化出版的有越南音译、语译本,是以通行本为底本,用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伦敦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三种写本校勘,书后附有原文。此书另有法文译本(1896年)。
第二部《海外纪事》
此书是清代人大汕和尚所著记述越南十七世纪中部顺化阮氏政权的历史和中越关系,海上交通等是了解越南历史的很好的参考书。
其他的史籍则有《大南一统志》、《大越史记》、《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的正史类,此外尚有研究阮朝的资料,可参阅〈大南实录〉、〈大南列传》。
《大越史记全书》
《大越史记全书》是黎朝史官吴士连等撰修的编年体正史,是研究越南前近代史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书。此书是以下列两种著作为基础编成的:
1、《大越史记》:陈太宗时(1225-1258年),榜眼黎文休奉敕撰,于圣宗绍隆十五年(1272年)成书,共三十卷。此书采用编年体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的史事,始于赵武帝(207年),终于李昭皇(1224年),是越南第一部正史。该书早已失传,只有一些评论以「黎文休曰…」的形式保存在《大越史记全书》之中。
2、《史记续编》:黎仁宗时(1442-1459年),潘孚先奉命补修《大越史记》,始自陈太宗(1225年),终于明朝放弃交趾(1427年),共十卷,1455年成书,称《史记续编》。
黎圣宗洪德年间(1470-97年),复命吴士连重修。吴士连根据前二书,于1479年完成《大越史记全书》。此书分为两编:前编称为「外纪」,有五卷,记事始自传说中的鸿庞氏,迄于平定十二使君(967年);后编称为「本纪」,有九卷,始自丁先皇(即丁部领,968-979年),止于黎太祖(1428年);再加《黎太祖纪》一卷,全书共十五卷。
1665年范公着奉命续修《大越史记全书》,增加撰者不详的《本纪实录》五卷,及范公着编的《本纪续编》三卷,成为二十三卷本。《本纪实录》始自黎太宗(1434年),迄黎恭皇及莫朝初年(1532年);《本纪续编》起于黎庄宗(1533年),至黎神宗(1662年)为止。正和十八年(1697年)黎僖撰成《本纪续编追加》一卷,又增加1662-1675年黎玄宗和黎嘉宗两朝实录。黎僖所修之书,就是《大越史记全书》的最后修订本,至此全书遂告完成,颁行天下。
简言之,《大越史记全书》共有二十四卷:《外纪全书》五卷,《本纪全书》九卷,《本纪实录》六卷,《本纪续编》三卷,《本纪续编追加》一卷。采编年体,形式上模仿中国著名史家司马迁的《史记》,在叙事后加作者评论,但无纪、传、志、表。现存越南古代史书中,此书最为重要。
此书除最初的刻本外,西山朝时代、阮朝均有版刻或覆刻。1885年日本人引田利章在日本以活字印刷,成为今日的通行本,但错漏颇多。1967-1968年间,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出版全六册的越南语译。近年有陈荆和教授编校的《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行世,以不同版本互校,并加标点和注释,对研究者最称方便。
三)《越史略》
《越史略》又名《大越史略》,是越南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撰者不详(有人认为作者是胡宗鷟),大约是陈朝昌符年间(1377-1388年)的著作。共有三卷,上卷起自传说时代,迄于前黎朝灭亡;中、下卷皆载李朝(1010-1225年)史事,记述特详。因陈朝改李姓为阮,故书中李朝之李均作阮及阮朝。书后附陈朝纪年。一般认为,此书是简化《大越史记》之作;无论如何,此书与《大越史记全书》同为考察李朝及前此史事的基本材料。
《越史略》在越南国内已失传,流传于中国,收入《四库全书》。有越南语译(1960年)。日本学者片仓穰编《大越史略索引》(广岛:溪水社,1990年),方便检索。
(四)《越史通鉴纲目》
《越史通鉴纲目》原称《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阮朝嗣德皇帝敕令编纂的编年体越南通史。1856-1859年间,国史馆总裁潘清简主持其事,经过1871-1884年的检订,于建福皇帝元年(1884年)进呈,板刻颁行天下。
此书是越南人用汉文所写的最重要的通史,仿中国《资治通鉴纲目》的体裁,将《大越史记全书》等书所载的史事细分段落,加上标题及提纲。事项、人名、地名等加注,对纲目内容的批评则有谨案;各页上栏的空白,还有嗣德帝的御批。
卷首收谕旨、奏议、凡例;前编五卷,始于越南的建国神话,重点是中国历代王朝由汉代至五代支配下北属时期的历史;正编四十七卷,内容始于脱离中国而独立的丁朝(968年)至黎朝灭亡(1789年)为止。书中引用的若干文献现已不存,又有一些独自的记事,今日已经成为研究越南前近代史的基础文献。
此书在台湾有影印本,部分内容有法文翻译(1950年)。1957-1960年间,河内曾经进行现代语译;1965-1974年间,西贡(今胡志明市)史学院出版过附有原文及音译的越南语译本。
(五)《历朝宪章类志》
《历朝宪章类志》是越南唯一的类书,是越南第一部百科全书。此书是研究黎朝历史的基本史料。阮朝潘辉注撰,1821年完成,以写本传世。共四十九卷,分为以下十类志:
1、舆地志:记载越南地理和历史情况
2、人物志:记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等人的生平
3、官职志:记载越南官吏制度之史
4、礼仪志:记载朝廷各大礼仪,皇家及官吏品服等
5、科目志:记载科举制度以及黎朝以前进士名单
6、国用志:记载各朝的税收和财政制度
7、刑律志:记载各朝的法律制度,主要是黎朝
8、兵制志:记载黎朝以前的军事制度
9、文籍志:记载黎朝以前的汉字和字喃书籍
10、邦交志:记载越南和中国历来外交关系和外交礼节
此书的刑律志和国用志,有法语译注(1908-32年)。1957年西贡出版了官职志、国用志及刑律志的越南语译,附原文及音译;1960-62年间,河内则把全书译成越南语相继刊行。
六)《黎朝刑律》
《黎朝刑律》是黎朝时代(1428-1789年)官撰,但成立年代不详。六卷12章721条,是越南现存最古的法典。现存的写本是1908年在顺化发现的,学者认为应与下列两种文献有关:其一,是以黎朝圣宗时制定洪德条律(刑律)为基础,于1767年刊行的《国朝条律》。现存的木刻本《国朝刑律》六卷,几乎与《国朝条律》的内容相同;《黎朝刑律》被认为是后代手写的《国朝条律》,《历朝宪章类志》的〈刑律志〉亦收录入内。其二,是《律书》六卷,这可能是十五世纪的洪德原律,或者是阮荐之作。

《黎朝刑律》的编排,分为名例、卫禁、职制、军政、户婚、田产、奸通、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章别。其内容以唐律为基本,加上明律,及为数颇多的越南固有法的条文而成,充分反映出越南本身的社会习惯,这与1812年制定的、直接输入清法典的阮朝《皇越律例》二十二卷大为不同。
(七)《大南实录》
《大南实录》是越南阮朝历代皇帝的编年体实录,584卷,阮朝诸臣奉敕撰,是研究阮朝的最重要史料,内有部分涉及中国明清时期的记载可供参考。
阮朝世祖嘉隆皇帝于1811年下令撰修《国朝实录》,至宪祖绍治四年(1844年),首先以广南封建领主时代阮氏历代各王的实录,作为《前编》十二卷上梓。嘉隆皇帝以下历代皇帝的实录,由国史馆编修,从嗣德元年(1848年)至维新三年(1909年),相继刊刻了《正编第一纪》(世祖实录)、《正编第二纪》(圣祖实录)以至《正编第六纪》(同庆帝实录),共计441卷,另附《大南正编列传》初集及二集。
《前编》的内容,是把越南分裂为安南、广南南北两个势力圈的二百年历史,从阮氏方面加以叙述。《正编》记载阮朝历史,对阮朝在抵抗法国侵略及逐渐走向灭亡期间的宫廷动向,有清楚的交代。因避圣祖明命皇帝皇后之讳,书名「实录」写成「寔录」。
此书除刻本外,另有日本庆应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的影印本(1961年起刊行,至1981年共出二十册)。河内和西贡都出版过部分的越南语译(1962年)。
(八)《大南会典事例》
《大南会典事例》原称《钦定大南会典事例》,共264卷,阮朝敕撰,1855年完成刻本。此书依《大清会典事例》的形式,把阮初至嗣德五年(1852年)的事例分类和加以整理,是研究阮代的基本史料,其重要性仅次于《大南实录》。1965年起,西贡出版了附有原文的部分越南语译。
(九)《大南一统志》
《大南一统志》是记述阮朝版图的地志。翼宗嗣德十八年(1865年)敕令国史馆仿中国清朝敕撰书《大清一统志》进行编述,于嗣德三十五年(1882年)完成。其后有所补续,但1885年乙酉之役,咸宜皇帝败于法军,战乱之际,稿本已部分散失。成泰十八年(1906年)重修,维新三年(1909年)刊刻。由于当时越南在法国支配下分割为三个地区,刊刻内容只限于保护王国安南所在的中圻诸省,北圻及南圻各省仍以稿本形式流传下来。
此书共十七卷,列目二十三条,载录各省的疆界和沿革,及府县的分辖、形势、气候、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祠庙、陵墓、寺观、桥梁、市铺、人物、僧释、土产等。虽然若干地方只有片断记述,欠统一性,但毕竟提供了大量有关十九世纪末年越南地理的贵重资料,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1941年日本印度支那研究会松本信广将本书分两册影印出版。1975年前河内和西贡都有现代本。
上述九种汉文史书都是研究越南历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从这些汉籍的编修缘起和体例内容,可以充分看出越南从中国独立以后的一千年间,史学撰着大抵仿照中国史书,其规模虽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但较诸其它东南亚国家,是堪称进步和完备的。
近数十年来,越南汉喃学界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把这些汉籍翻译成越南语。不过,无论越南音译、语译或法文翻译,其完整性和重要性都不能超过汉文原本。中国学界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事实上中国学者整理越南汉文史料的贡献,一向是受到国际学界注重的,例如陈荆和教授在香港出版《国史遗编》(香港:新亚研究所,1965年)、编注阮述《往津日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及主持《大越史记全书》的校勘工作等。日本老一辈的史学家,一般都通晓汉文,所以在研究越南汉籍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很不少。
值得收藏的越南汉文古书
清末以来,不断有赴日本的中国人买到在中国已失传或是稀见的汉文古书,使得许多中国藏书家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东邻日本。实际上,我们的南邻越南也曾长期有大量汉文古书流通,只是还未引起爱书的朋友们重视。
自印刷术在中国诞生后,汉文古籍就源源不绝地流向越南,时间跨度长达近千年。越南各朝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或是利用来中国内地之机购书,或是通过赴越南经商的中国商人购书。虽迭经战乱兵燹的毁坏,这些来自中国的汉文书还是有不少留存在民间和图书馆。
此外,从15世纪开始,掌握了印刷术的越南人也大规模地刻印中国古籍,如《四书》、《五经》等。越南黎朝国王黎思诚(庙号黎圣宗),曾颁布过《五经》的“官板”,令越南国子监印行,越南国子监多次刻印过“监本书”。
越南各朝代的知识分子,用汉文撰写的史学和文学作品可称汗牛充栋。除《越史纲鉴考略》(阮通著)、《史学备考》(邓春榜著)等书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外,许多著作被刻印出版。“文化大革命”前,我曾在北京的旧书店翻阅过汉文的《大南一统志》,系阮朝朝廷的国史馆所编,19世纪八十年代印行,其刻工、印制都相当讲究。
我历年所见,由越南人撰写、在越南刻印的汉文书籍,较重要的还有下列这几十种:李常杰著《南国山河》,陈世法著《岭南摭怪》,陈国峻著《兵书要略》,黎文休著《大越史记》,阮忠彦著《介轩诗集》,朱文贞著《四书说约》,阮著《舆地志》、《抑斋遗集》,武轸著《松轩集》,吴士连著《大越史记全书》,黎思诚等著《珠玑胜赏诗集》,阮孚先著《大越史记续编》,黄德良著《摘艳集》,杨德颜编《古今诗家精选》,武琼著《大越通鉴通考》,黎嵩著《越鉴通考总论》,阮秉谦编《传奇漫录》,范公著著《越史全书》,阮俨著《越史备览》,黎贵著《黎朝通史》、《见闻小录》,阮攸著《北行杂录》、《清轩诗集》,黎光定著《一统舆地志》,张登桂等著《大南实录》,潘清简著《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潘辉注著《历代宪章类志》,潘佩珠著《巢南年表》、《越南亡国史》,邓博鹏著《越南义烈史》等。
时下,我国的藏书家已经具备相当财力,但目光似尚不够开阔。众多藏家追捧的目标都集中在某一朝代或某一门类的书上,如:带插图的明清版书、“精刻本”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书等等。其实,这样大家挤在一起的效果并不见得好,结局是虽都耗费了很多精力、财力,却谁都难以形成真正的规模。
我想,假如有哪位藏书家把目标确定在收藏越南刻印的中国汉文书,或是越南人自撰的汉文著作上,也许倒更有意义。如此,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也可在收藏方面独辟蹊径,出奇制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