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这样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一段时间,自己堕落入网游的深渊中去了,直到国庆后才摆脱,终于可以写点文了,现在也没有太多的空闲,专业课程过于繁重,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对不住一直给我投推荐票的朋友,我在这里说声对不起,看了很多书评,也觉得以前写的太幼稚,最近看了考琳麦卡洛讲述早期开发澳洲的《摩根的旅程》,我对于如何开发荒岛和丛林,更加有把握了,决定修订以前的章节。
在汉代,长江流域都是一片荒野,更别说岭南了,之所以写南方交址,不但是出于本人玩三国九和三国十时的经历,南方政府力量薄弱,便利一个外来的人,比如穿越的主角更容易的融合入社会,更容易建立新的势力。相比家族众多的中原,当时的岭南是一个移民社会,人类法制史早已证明,移民社会最容易认同法治。因为国家和法律都是地缘(以地区划分公民)代替血缘(以血缘关系划分人群)之后的产物。当人们生活在宗法血缘关系之中的时候,流行的统治方式是风俗、道德习惯,那是一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无相往来”(《老子》第81章)。在这种熟人社会,亲情、乡情容易使人产生诚实不欺的美德,容易产生将心比心的责任意识,而法律似乎成了多余之物。所以两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力倡德治,反对法治。从某种角度来看,儒家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是充满亲情、乡情的熟人社会。
而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是一种陌生人社会,缺乏熟人社会的亲情、乡情历史传统,彼此无论怎样责骂,血缘关系都使孩子不会怀疑父母的善意,而非亲生子女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对后娘、后爹的不信任情结。陌生人社会的不信任情结恰巧成为法律产生的心理基础,既然大家彼此缺乏交往、信任的历史传统,讲良心道德不一定得到好报,那就干脆把理说在明处,制定一套法律规则,不靠良心而靠强制力来维系。
时常听人说,上海人比较小心眼、精明、会算计、斤斤计较,但又比较守规矩。其实,正是上海人的缺点(小心眼、斤斤计较)铸就了上海人的优点(守规矩)。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早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起源来看,法律是人类道德沦丧、无法自治之后产生的。正是陌生人之间不容易讲责任、讲良心、讲公德的毛病,才逼迫人类制定法律来统一人们的行为,你可能内心卑鄙龌龊,但只要行为上不违反法律,即可维持一个社会的基本秩序。法律是不易自发产生信用的陌生人发明的强制性信用工具,是恶而不是善推动了法的产生,这从新英格兰就可以看出。
在我童年时的印象里,越南是敌国,当时老山和法卡山的光辉还很响亮。大约是高中,我猛翻古书,《山海经》、《水经注》、《战国策》、《吕氏春秋》和《史记》。那时候求知欲特强,生吞活剥,那时,知道有个“交趾”,2002年我父亲因为工作需要,随团去了越南参观,回来告诉我那边北方和我国若干年前情景类似,南方到是很发达。从那时侯,我就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很有兴趣。直到去年动笔之前,重新去考证这些古籍,图书馆里找到越南自己写的历史,自己又有一部《史记》。司马迁在《史记》的第一篇中就写到了交趾,《五帝本纪》中写道:“唯禹之功为大,方五千里,至于荒服,甫抚交趾,北发西式。”大禹到现在有几千年了?从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是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吧?大禹治水,在外八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在小学课本上就读过的,那个时候,刻竹记书,就记载有了交趾,也许那时还是“天下为公”的时代,舜窜三苗于三危,大禹治水,南抚交趾,是什么意思?抚慰?安抚?是不是《书-太甲上》中的“抚绥万方”的意思?
如果不是中越关系敏感,我倒很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和越南的历史。产生这个念头,纯粹是出于自己的习惯——喜欢寻根究底,喜欢浮想联翩,喜欢研究历史的多种可能性。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华夏。秦始皇征发大军,“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戎”,这就是说,那时的秦朝版图南疆已经拓之袤远,那时候的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还过着原始社会生活。那些骆越的原始部落还栖息在原始丛林之中。秦始皇死后,内乱随起,南海郡龙川令赵陀借机割据西南一方,拥兵自重。自立为帝。秦亡汉兴,汉文帝刘恒派陆贾出使南越劝降赵伦,赵伦惶恐之极,愿称臣纳贡,南越重入汉朝版图。《史记-南越列传》开头一段就开宗明义,颇值得研究:“南越王尉伦者真定人也(索隐:尉伦;尉,官也;伦,名也,姓赵,又十三州记云,大郡曰守,小郡曰尉),姓赵氏。”古代真定,是今天的河北正定,这就是说当时统治南越的尉官是河北省正定县人。这是公元前179年的事。俟至汉武帝时,国力大盛,决定消灭赵氏在南越的割据势力,便派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平定南越,遂为九郡。这九郡是:儋耳、珠崖、南海、苍梧、九真、郁林、日南、合浦、交趾。
那时,大量汉人南移日南、合浦、交趾三郡,与当地部落杂居,对三郡的开发和社会的进步起了巨大作用。……这在越南人黎则所写的《安南志略》中充分肯定了这一点。
公元40年,交趾郡太守苏定为推行改土归流,与当地部落贵族雒将诗索的矛盾激化,苏定杀害了雒将诗索,诗索的妻征侧与妹征贰率兵反汉征讨苏定。历史大事记载:“汉光武16年2月,交跤麋冷锥将女子征侧、征贰反汉,九真、合浦、日南蛮俚皆应之。征侧自立为王,都糜冷。”光武帝刘秀在中央政权取得稳固之后,随拜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收复三郡,4月破交趾军于浪泊,次年正月捕杀征侧征贰,随经略三郡。重新整肃汉朝法律制度,推行汉仪,随马援南征的部队中有一部分将士定居三郡,与当地部落共同开发这块蛮荒之地,史称“马留人”——马援大军留下的屯边之人也!
越南史学家明征所著《越南社会发展史研究》一书中确认了马援经略三郡的历史功绩,他写道:“马援改革政治,建城廓,挖河渠,分封土地,废除雒将制度,以县令制度而代之,根据这些重要的事实,我们看到了生产力的发展。……”
《越南社会发展史研究》我国学人作了适度的评价,但他们感到作者缺少对中国的古籍的考证,许多观点缺乏辩证的思考和充分的依据,同时缺少宏观的观照,比如在雒将制度上。
不管在中学还是在大学,我都认真地研究过战争,出于兴趣和求知欲,我也研究过世界战争史,世界探险史,我觉得人类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所谓和平,也只是两次战争的间隔。处处是战场,人生就是战斗。我不敢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原始社会有没有战争,但我个人推想,那种原始的战争可能很惨酷。不用说争夺剩余,如果三个饥饿的原始人拣到一只野果,我想,他们未必分开吃!几个原始人撕打起来,你可以说这不叫战争,也可以说这是战争的缩影。只要有生命,就会有利害,只要有利害,就会有冲突,就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就产生了立场,人类说燕子是益鸟,那么昆虫怎样评价燕子呢?有了立场,就很难公道。
我研究过越南和占婆的战争,越南和占婆进行过五次战争,当时的越南是大越国,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北方,占婆王国是现在越南的中部,是古代象林林邑的发展,双方互相发生冲突,第一次战争是公元1000年到1044年,那时越南的统治者是前黎朝,黎桓率军攻占了占婆首都,不但强迫占婆国交纳贡金,而且把阿摩罗波胝——现在的广南省割让给越南,接着就是连年争战,越南的李朝乘占婆内乱攻占了占婆首都佛逝,就是现在的平定,把国王也杀了;占婆人为了收复失地,便与高棉人结盟,对大越南部三省发动了攻击,又是连年战争,占婆新国王被俘,只好赔款割地赎回国王;在第三次第四次战争之后,是第五次战争。这是到了1446年,后黎朝又对占婆发动了战争,攻陷了占婆首都后、屠杀了四万多人,其中包括国王和王室成员五十多人,作为越南和高棉之间的缓冲地。后黎朝还保留了一个小小的占婆王国在自己控制之下,后来,也就渐渐地把它吞并了!

现在的岘港外边,还有一个占婆岛,这算不算占婆国的唯一的遗迹呢?我没有考证,战争的难分是非,再就是历史由谁来写,看解释权在谁手里,当时的大越国有力量就灭了占婆,占婆有力量,同样,他也可以灭了大越。春秋无义战,其中当然有卫国战争,很难说卫国者就是正义,因为他有了力量照样去打别人!
关于‘马留人’,还有马援征交趾,杀了二征。越南有的史学家称二征为起义,可是在当时和现在某些人来看,却是谋叛,‘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必生入关。……’当时,三郡之地乃是汉朝版图的一部分,是汉代的边疆之地,马援征交趾,在当时看是安定边疆,是内部征讨。越南和中国分开版图不管是不是藩属关系,那里一千年以后才发生的事,凡事要历史的看。如果不分历史状况时代变迁,占婆国的后裔占婆族忽然站出来说现在的越南中部原是占婆的故土,提出复国要求,发动一次起义,恐怕越南也不会允许!这种旧账算起来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自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中央封建王朝都对三郡地区有着有效的统治,是中国的一部分,三郡曾改为交州,三国初时,士燮之后吕岱为交州刺史,其后吴主孙权任命他为安南将军。唐朝设置交州总管府,后改为安南都护府。当时,安南的知识分子也同样参加科举,姜公辅就是日南人,在唐朝作翰林学士,后又成为谏议大夫,还当了宰相。越南风俗、人情、节日、礼仪还保留着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风尚。春节仍然是越南最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此外和中国一样,也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他们也放鞭炮、挂年画、贴春联,他们的民间娱乐也是有庙会,也演潮剧、舞龙狮、荡秋千、踢毽子、玩杂技、对歌、猜谜语
在一些史料中,比如那本《越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关于中国和越南分成两个国家的历史界限似乎模糊不清,没有明确地阐述。中国和越南分成两个国家,应该在唐朝衰亡五代十国期间。因为那时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内部混战,边疆自然动荡,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王朝自顾不暇,自然无力顾及南方边疆,南方九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荆南)再加上一个偏居山西的北汉,号称十国,那时中国乱得不成样子。当时割据江南的南越和南汉,曾先后进兵安南,将安南并入南汉,把杨廷艺封为交趾节度使。公元937年杨氏牙将矫公羡杀杨廷艺而代之,939年,越南的大封建主杨氏旧将打败南汉部队,建立了吴朝,定都古螺(河内北部),史称前吴王。从此越南摆脱了中国封建政权的控制,获得了独立,当然也可以叫分裂了出去。
越南独立后,到李朝(1009—1225年)越南的封建体制已经臻于完善,以升龙(河内)为首都。建立了中央集权**政体。不久就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打败了占婆之后,还占领了柬埔寨的大片领土。到宋朝,中国由于北方受到西夏和辽的侵扰,无力顾及南部边防。公元107年,越南李长杰军便乘机进攻中国,以十万大军侵入钦、廉、邕三州,大肆焚烧劫掠,尽杀三州兵民五万余人,掳去妇孺不下十万,李朝**消亡后,代之以陈朝,受到蒙古军的三次入侵,损失严重,为了恢复国力,又发动了侵略占婆的战争。中国元朝灭亡,明朝兴起。1406年成祖50万大军从广西、云南两路入安南,并迅速占领了全境,把安南重又并入明朝版图,为交址布政使司。
明朝对安南的统治是短暂的,安南在独立数百年之后,自然反抗这种贪官酷吏的统治,民族起义就爆发了,1418年,黎利在蓝山起兵抗明,苦战了十年,支梭一战,明军溃败,在成祖死后大明退出安南,有忠顺越人随军回国,即为广西京族之先祖。黎利建立了后黎朝,维持了百年的极盛时期。它像中国历代朝廷的更迭一样,盛极而衰。黎朝末期,朝廷已是形同虚设,实权由北方的郑松家族和南方的阮潢家族两个军事割据势力瓜分,两个军事集团进行了47年的内战,双方打得精疲力尽之后,又维持了近百年的打打停停的局面,搞得国无宁曰、民不聊生,于是爆发了越南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就是1772年由阮惠、阮岳、阮侣三兄弟领导的西山起义。希望以此来推动政治和经济改革。1773年西山军在归仁打败了阮氏政府军,后又夺取了顺化。两年后,西山军在西贡消灭了阮潢家族。15岁的亲王阮福映逃往暹罗(泰国)避难,结识了法国主教百多禄。阮福映在百多禄规劝下,便与法国结盟,在凡尔赛同路易十六政府签订了条约,这就是法国侵入越南的始因。
西山军取得胜利后,内部又发生分裂,各部领袖争权夺利,沿袭旧的统治,便很快四分五裂腐化无力了,阮福映便借法国的力量东山再起,1788年攻占了西贡,1799年攻占了归仁,1801年攻占了顺化,势如破竹,又攻占了升龙,彻底消灭了西山军,建立了阮朝,自称安南王,奉表清朝皇帝,请求册封承认,并提请清廷将其国号“安南”改为“南越”。
这个改国号是有深意的,安南含有‘被安抚的南方’的意思,因而也就有那是中国版图的含意,那时的友谊关还叫镇南关。1803年,清朝不同意阮福映提出的‘南越’国号,由嘉庆皇帝钦定为‘越南’。《清史录》中嘉庆的批谕是这样的:“……至所请以南越名国之处,该国先有越裳旧地,后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赐国封,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甫字列其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与古称南越不至混淆。称名既正,字义亦属吉祥,可永承天朝恩泽。……”。作的解释合乎情理,为越南朝野所接受。大家可以查一下,对理解中越两国的历史渊源很有价值。
阮福映定都顺化,将全国分为南圻、中圻、北圻。阮朝期间,法国曾因国内大革命一度中止了侵略印度支那的计划,待到拿破仑统治稳固,就要求越南实践1787年在凡尔赛同路易十六签订的条约。越南拒绝之后,法国在1858年派出远东舰队进犯越南中部的土仑,没有取得成功,又改攻嘉定,得手后又占领了西贡。1862年6月,顺化朝廷被迫与法国签订了西贡条约,割让南圻的嘉定、定祥、边和三省和昆仑岛。法国终于得到了进而入侵整个印度支那的桥头堡。1863年法国就迫使柬埔寨成为它的保护国。1867年,法国吞并了越南整个南圻,阮氏王朝被迫与法国签订了第二个西贡条约后,已经感到亡国在即,乃遣使向清政府求援,请求清廷出兵与越南共同抗击法军。
清政府自然也感到唇亡齿寒,也为了履行宗主国义务,便指示驻英、法、俄三国公使曾纪泽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并声明说:‘越南受封中国,久列属邦,该国如有紧要事件,中国不能置若罔闻。’于是在1882年从广西、云南派出两支军队进驻北圻。同时资助早已由广西进入越南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余部刘永福的黑旗军合力抗法。对于黑旗军的抗法斗争,大家可以从网络里得到丰富的史料。
安南之脱离天朝,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距离中央根本地区的中原漫长遥远,交通不便,北方移民不多,一旦中央集权严重削弱,内部混战,其自然动荡,相比较同是南越旧地的桂粤,自然明晓。如果此处殖民政策有效,汉越融合无间,那里依然是我国的南方领土。
如果汉代有百万移民,甚至永嘉南渡时期有百万移民到达交址地区,那里迤逦的群山,密密的丛林,肥沃的土地,足可以供北伐之需,也可以做未来南洋攻略之跳板。作为大陆民族,天朝直接越过南海大规模殖民很难,代价也大,但是沿着中南半岛跳跃式前进,不过二百年,我们就可以永久拥有南半球那块巨大的大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