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说花开没有一起回来,班里的其他人也没有多说什么,显然是对那个孩子的大胆十分放心。
今天恰好是望日,明晃晃一轮圆月挂在天边上。刚才在瓜地里倒是没有发现,不然还真应了鲁迅的那句话: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郑青龙将四粒西瓜用吊桶装了放到井里,其中三粒立刻浮到水面上。小李凑了过来,与郑青龙就"第四粒生西瓜究竟是谁挑选的"这件事争执起来。
陶如旧回屋将冲完电的录音笔带在身上,走出门正遇上司白虎的王大哥。他正好拿着满篮的果脯糖果朝外间走去。陶如旧就和他一同出来,相帮着分发了糕点。这时候吕师傅也从自己的屋子里走了出来。
"大家都在了啊。"
戏班子的人各自朝吕师傅问了好,便开始闲聊起来。
陶如旧这时候想起来刚才瓜地里的疑问,郑大哥果然说话算话,叫他摆了凳子坐到身边,就开始说了。
"幽冥地宫区,原来也只是一个摄影基地而已,只有地上建筑并没有地宫。现在的这个地宫,是96年的时候由上一位凌总凌木仲投资建造的。他就是现在凌总的爹。"
听到他开始讲地宫的故事,又有几个人坐了过来。大家摇着蒲扇,头顶上80瓦白炽灯招来一群蚊蛾,很有几分开故事会的模样。
"听看过建筑图的人说,地宫原先只打算设计成两层。但是差不多建好之后,凌木仲却又提出要在第二层下面修第三层,做成陵墓的样子,在里面放上些‘宝藏‘,让游客体验盗墓的感觉。当时园区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然而施工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凌木仲?那个时候园区不是凌厉在管理么?"
听到这里,陶如旧问了一句。边上立即有人笑着回答:
"十年前凌厉他爹都还没死,哪里轮得到他坐大?而且十年前凌厉才高中毕业,你还以为人家是一生出来就领身份证的啊。"
包括陶如旧在内的所有人都哄笑起来。郑青龙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原来修建地宫的时候,是挖了大坑,然后从下往上修建。现在第三层却要从第二层挖下去,这样的工程不像盖楼,反而是挖矿洞。难度虽然很大,老凌总请了不少人研究之后还是开工了。但是开工后的第七天就出了事故。"
说到这里,又有人插嘴。
"这件事在当年的夕尧就闹得很大了,报纸上也有报道,不过后来都被老凌总用钱打发了。"
"这事啊,市政府的人本来就有掺一脚,能闹大那才奇怪了。"

"谁说的,那几年是压得下去,可你换到今年试试看?中央对矿难那叫一个咬牙切齿啊,一人三万五真是便宜了!"
听到这里,陶如旧也瞧出了一些端倪。
"是坍塌了么?"
"不是,是渗水。"
吕师傅摇着扇子走了过来。
"海陵岛地下与陆地是相连的,里边正好有一条地下河。施工的时候凿通了那条河道,六名施工人员连呼救的时间都没有呐,就被水流卷走啦,尸体至今都没有找到。"
"啧啧……"周围一片感叹声。陶如旧同样怔了怔。
矿难这一类事件,近几年来曝光得比较频繁,然而真正发生在自己身边,却还是不能接受。
青年立刻回想起在地宫里听见的潺潺水声,原来自己曾经如此贴近发生过惨案的地下河流。甚至还在那一片黑暗中见到过施工人员惨白的背影……
不寒而栗的感觉再度涌上,他这个时候才感觉到了地宫的可怕之处。
吕师傅继续说。
"这件事平息之后大半年,地宫就对外开放了。因为被布置成鬼屋的缘故,就算发生怪事游客们也不会觉得奇怪,但是像我们这些老员工,自然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有人在第三层入口处见到过‘好兄弟‘,而且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第二层走,他们就在第三层的水面上跟着我们飘。好多看到的人都被吓傻了。后来园方又请了道士和尚下去作了做法,顺便在第三层门口修了八卦障蔽挡住视线。门本来也打算封上的,但是和尚说这样会让阴气淤塞,所以改装了铜门。"
唏嘘一阵之后,气氛又很快恢复到说故事的状态,陶如旧胳膊上的激灵还没有褪下,但仍然听得津津有味。
"最邪门的还有哪。"小李背靠在郑青龙的背上,嘴上叼着跟狗尾草。"凌木仲那个老头子解决完这里的事之后飞回香港,半路上掉到太平洋去了,园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不景气。"
"小李,不要乱说。"吕师傅手里的蒲扇像拍蛾子那样招呼了小李一记,"陶记者,你可别把这些搬到报纸上去啊。"
陶如旧笑着摇了摇头,别说"中国新闻奖"不是"中国鬼故事奖",就算是正规一点的报纸,也不会去宣传这种所谓的"封建迷信"。
一边上小李还在不服气地争辩,说"凌木仲就是‘陵墓中‘的谐音,所以活该倒霉。而其他被鬼故事吊起了胃口的人,则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海陵城中闹鬼的话题。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