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九章 方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术起源很早,先秦时本指道术而言,即修炼大道的方法。《庄子•天下篇》云:“天下治方术者多矣。”自轩顼以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说明早在轩辕黄帝时就有许多学仙修道的人。后来方术融入了医、卜、星、相等术,被方士们广泛运用,统称方技。在巫风逐渐下降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继续以宗教思想为基础,并以求仙方术为宣传的方士。方士,顾名思义即方术之士,也就是会方术的人。方术在先秦时称道术,即治道之法。后来就乏指方士所施诸术,如医、卜、星、相等术,也称方技。《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卜辞、阴阳推步之学、河洛之文、龟龙之图、箕子之术、师旷之书、纬候之部、铃决之符全部列入了方术,并称:“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降妖”等。“方者,隅也。医药改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术者,路也。算历极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征,故以为术。”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五《方术部》载有“养生”、“医”、“卜”、“诸卜”、“筮”、“相”、“占候”、“占星”、“占风”、“占雨”、“望气”、“巫”、“厌蛊”、“祝”、“符”、“术”、“禁”、“幻”等。===后来医术从方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方术内容则更为庞杂,几乎成为所有秘术的总称。综括古代方术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预测术,二、长生术,三、杂术。预测术,即占验术,主要包括占卜术和星相术,大致可纳入《汉书•艺文志》中的“术数”范围。即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长生术,包括外丹术、内丹术、气功、服食、房中术等,大致可纳入《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范围,可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也就是说,方术包括方技和术数,而术数主要以占验术为主。.com道教继承了古代方术的全部内容,并分成若干流派。如晋代道教真人葛洪说:“余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人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不以为戚。”唐道士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历名山,博采方术。明代著名高道张宇初说:“内而修之,则内外丹之术。其见诸经典者,诸子未尝言之。丹砂药术,其曰修炼,止性命神气之说,自秦汉以来。方士竟出,若文成、王利之以金石草木徒杀身取祸,遂世称方术矣。”在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方士有铿(彭祖)、容成、歧伯、**等,有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矫、充尚、羡门、高誓、安期生、卢生、石生、侯生、徐福、韩终等。.com最早的方士是周灵王时苌弘,苌弘以方事周灵王,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战国时出了一个方士名叫邹衍。他将阴阳五行学说相生相克地原理与社会朝代兴衰更替相结合,推论社会事物的变化,从而显著于诸侯。秦始皇时最受宠信的方士是徐福,继徐福后是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他们均为秦始皇求仙人羡门、高誓及不死之药。秦始皇后。李少君是最受汉武帝刘彻宠信的方士。他以祠灶、谷道、却老方拜见于汉武帝,得而尊崇。此后少翁、栾大、公孙卿等继得汉武帝崇敬。总之。方士们所信奉的神仙说,是后来道教的的最基本信仰和特征;方士们所行之术。^^ ^^如人主微行方、祠灶、谷道、却老方、求仙术、候神、望气、导引、祠泰一、夜祀下神方、斗旗方、按摩方、芝菌方、重道延命方、烧炼等等,也都是后来道教所信行地方术。

道教创立后,在修道成仙理论的指导下,继承古人治道之法,结合自身之修炼,创造出一整套修炼成仙的方术,其内容主要有心斋、守一、定观、坐忘、缘督、内观、导引、存想、吐纳、存思、听息、内视、踵息、守静、服气、辟谷、服食、行、房中、胎息、外丹、内丹等等。
心斋为道教斋法地最高层,指疏沦其心,摒弃智欲,澡雪精神,除却秽累,掊击其智,断绝思虑。
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修炼方法以虚为要,从倾听自己的呼吸入手,专心致志地将太虚之气与道相结合,以便进入虚无忘我的境界。其具体步骤,意念专一,排除干扰;专注听呼吸之气,因鼻息无声故不以耳听,而用意念听,功夫深入,意念联成一片,无须再着意于听,而是听其自然,听之任之地听,意念归一后,即停止听,渐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觉失去作用,最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虚无境界。
守一指在身心安静的情况下,把意念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其源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之句,即说守一于道。《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就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其意思大体上是守人身中的元气,或精气神。首先要排除外界的干扰,有安静清洁地环境;其次要求专心一意,将苦恼、烦闷、忧愁、喜怒等个人的情绪一概置之度外,尤其要克服名利之心,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外则行仁施惠为功,不望其报”;修炼时一定要注意身姿的舒适、自然,至于姿势,坐卧均可;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一步步做起;修至一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验证方法主要是通过感光的显示,初炼时,冥目内视无光无色,次而有光感:“守一复久,自生光明”,进而“神明进光,久视电光”,最后光明益大,“明有日出之光”,洞照天地上下,人体内外,可见自身或天地万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