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七章 斋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教内丹修炼认为,在入手之前和炼丹过程中,都要注意斋心,也就是要洁净身心,这样才能为修炼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庄子讲的“心斋”,李西月讲的“调心”,李道纯讲的“正己”,刘玉讲的“净明全真”,都说明了这一点。围绕这一中心,道教总结了一系列为内丹修炼服务的斋心理论与方法,如尊道贵德、清心寡欲、净明全真、积功累德等,并且这些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教义理的完善而不断深化。道教内丹修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修得**大罗金仙,与道合体,内体于道,外显于德。这种道德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伦理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道教内丹修炼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除了道教本身的义理外,甚至还包括儒家的三纲五常和三崇四德。难怪大多修炼之人都十分强调五伦八德,就是说男子修炼要讲三纲五常,女子修炼要讲三崇四德。
人来到凡尘世界后,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希求、奢望、情感等,这就是**。对于修道之人来说,这些都是阻碍修道的绊脚石。所以道教强调“清心寡欲”“遣欲坐忘”,追求物我两忘,摒弃智慧和思绪,澹泊无思,无忧无虑的超越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从忘形、忘利,以致于忘心。庄子曰:“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见《庄子•则阳》。即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染无秽,无他无我的状态。这时人的心情十分平静,没有丝毫杂念。即清静寡欲。达此地步,人体纯静,“慧心明鉴,智体无疵”。
“清静”和“无为”是两颇相类似的概念,同时,它和“寡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地部分表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和“无为”或“寡欲”作为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所说的“清静无为”或“清心寡欲”。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就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么区别。www.xiaoshuodaquan.com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的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地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据《道德经》第十五章文意译。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教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清静功夫,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地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因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修炼生活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明“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修炼的最高境界。
“常清静”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指遵循自然,按照天道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当无为。老子所说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的宗旨。^^^^“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从修炼的角度看,“无为”就是道教人生哲学的主要原则,也是做到返本还原的主要方法。指出“人无为则活,有为则伤。无为而治者,载天地,为者不能有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见《淮南子•说山训》。所以圣人内修其本质,而不外饰其华表,保养精神,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修身思想中地“无为”就是顺应天道自然而不妄作为。前面所说的“寡欲”是与“无欲”、“不欲”相类似的名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在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是非常重要地。《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地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地。《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据原文意译)。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地,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万物归焉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可见老子认为“少私寡欲”是修真的起码基础。

道教引导世人修炼成仙、与人为善的时候,产生的效应就是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即济世贵生。道教通过济世贵生思想的宣传,积极劝导世人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成为神仙,可见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成仙的前提,也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修炼之人积极强调与人为善。自古以来,大凡成仙得道之士,在济世利物、积功累德这个大前提下,不例外以下几个达仙途径。第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道教真人孙思邈,在修炼成仙之前,由于医德感人,医术高超,药到病除,被世人尊为“药王”,后他医神龙、救灵虎,感动上苍,被列入仙班。道教仙人“三皇”,即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相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蓍医书,民间百姓感其恩泽而祀之为神,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奉为“医王”。道教真人吴本,精通各种医术,医德高尚,悬壶济世,不计名利;他在闽南各地云游行医,与瘟疫疾病作斗争,救活死伤者无数,在漳、泉一带声誉极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由衷爱戴;他不仅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而且乐肋民危,救人急难,宋仁宗封他为“御史太医妙道真人”,道教尊为“保生大帝”。第二,兴利除害,造福于民。道教正一祖师张道陵在修道炼丹过程中,曾亲率弟子伏妖魔,斩妖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功成即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道教真人许逊,因为为政廉简,镇蛟斩蛇,为民除害,白日冲举,飞升成仙。第三,扬善施财,济贫拔苦。道教正一天师张鲁,行宽厚仁慈之政,以道教化世人,设立义舍于路边,放置米肉于其中,让路人量腹而食;并作“三官手书”,为病者请祷;对于犯法者,先原谅三次,三次原谅后仍不思改悔的,才给予处罚;若有小过者,可以让其自隐其过,只要修道百步,即可补过;还规定“春夏禁杀”。羽化后,被奉为“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真人马丹阳自幼爱好周济而无私心,由是得“轻财好施”之名,修道后又安贫慈下,不接人一钱,不用人一物,“其安心安性则清虚澹泊,其接物导人则慈爱恺悌”,遂被尊为“丹阳真人”。元初成吉思汗南下中原,许多人惨遭杀戮,于是全真道士丘处机不远万里,赴大雪山见成吉思汗,劝其慈俭爱民,毋行杀戮,成吉思汗听取了他的建议,回到燕京后,他又创立十方丛林,收容遭战乱无家可归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京城百姓多呼其“丘神仙”。总的看来,济世利物、积功累德,是修炼不可或缺的环节。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