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 鉴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涛一看果然也看出些细微差别之处,苏姐又拿起块古玉道:“你再看看这块玉飞天。”宋涛一看,古玉是青玉质,局部浅黄色沁。透雕,飞天作凌空驾云状,半侧身,上身裸袒,下着紧身长裙,肩披飘带,一手按云,一手托物,交脚跣足,身下有流云托浮,体态轻盈。
“此飞天时代原定为明代,但形象不具明代特征。白玉质,造型应系仿真品,又稍加变化,二者区别在于两点。一是整体上,真品人体结构合理,体态细长婀娜,飘动感强;仿品人体结构不准,体态短小僵硬,动姿呆板。二是细节上,真品朵云大而流畅,为唐代典型特征;仿品朵云细小杂乱,既不像唐代,又不似明代。”
“宋代之前,文献中已有玉器仿冒的记载,如《新唐书•柳浑传》云:“玉工为帝做玉带,误毁一旦,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掷之,工人伏罪。”但这不是以牟取利润为目的制假,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仿作伪品。以赢利为目的的古玉仿制始于宋世。北宋年间,由于皇帝酷爱古物,宫廷内收集了大量珍品,上行下效,引发了普遍的收藏热潮,而文人士大夫则借古物博考前代的典章制度,证经补史,金石学研究蔚然成风。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不仅激发了大规模的盗墓活动,甚至出现犯罪可拿古器赎罪的怪事。一些商贾也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趁机炮制出大量仿古伪品,包括玉器,瞒天过海,牟取暴利,所谓“利之所趋。无所不至”。清代陈姓《玉纪》云:“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元代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古玉专著《古玉图》,内收39件玉器。其中有些即为仿古品。明高濂《燕闲清赏笺》道:“近日吴中工巧,模拟汉宋螭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
“那如何才能比较准确的判断古玉的真伪?”
“可以从形制、纹饰、琢工、玉质等几个方面着手。形制。每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它自己的基本造型,同样是龙,历代造型均不同。把握了它地特点。对器物的总体时代风格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纹饰,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喜好等决定和制约着器物的装饰图案。良渚文化的神像纹、战国的谷纹、明清的吉祥纹都代表了社会的流行时尚。琢工,由于制作工具的改良和技术手段地变换,历代碾玉技法也不尽一样。史前尚无金属工具,故切割、琢磨、钻孔带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商代的双线阴勾、西周的斜切阴线、汉代的“汉八刀”等皆为典型的刀法。玉质,尽管古玉材质的主流是新疆玉。但在不同时期也采用了一些其他玉料,如红山文化的岫岩玉,良渚文化地小梅岭玉等;而现今又出现了青海玉、俄罗斯玉等;还有以石代玉者。识别不同地玉料,可借助矿物鉴定法来分析,通过颜色、硬度、密度、折射率来科学鉴定,将有助于确定器物时代的早晚。^^ ^^”苏姐仔细解释道。
“上次你给我说了不少作伪的方法,还有人为做沁色的手段,今天再给我说说。”宋涛好奇道。
“沁色是指玉材上的次生色泽,它是因古玉长久埋藏于地下,受温度、湿度及周围其他物质地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风化现象。故色泽自然沉着。深浅浓淡有序。古代仿沁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叩锈、油炸侩、琥珀烫等等;今则以氢氟酸、硝酸、硫酸,加上熏、烤、烧、煮、炸、蚀、涂、胶、糊等诸种手法处理。不论何种方法,离不开高温、高压、酸、碱等条件因素,目地只有一个,就是以伪沁来仿冒出土古玉的自然受沁。但由于它是短时期由外力强沁而成,故沁色显得生硬造作,鲜艳跳眼。无论作伪者如何费尽心力,终属东施效颦,不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保险的鉴伪办法是依循识玉、识工、识沁、识假、识形、识纹、断代、估价,这样一个顺序。首先是识玉,以免花钱买了一块石头;而后是识工,分清是老工还是新工;然后是识沁,看看沁色是真是假;再来识假,观察有否做假的痕迹。如果玉是和田玉,工是老工,沁色也不错,又没有做假的痕迹,最起码这是一件真古玉,有收藏价值。而后再进行识形、识纹、断代和估价,确定是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朝代的,价值如何?”

“玉的本色是较易识别的,主要有青、白、黑、黄、绿等颜色,而人工染色与玉的色变却非常以难以识别。一些青玉、白玉制品往往带有黄斑,这些黄斑可分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类。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较厚地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地玉璞之皮。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玉籽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格古要论》一书记载:“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按照古人地说法,这种玉经盘摩后,颜色变化更为复杂,孔尚任在《享金薄》中谈及古玉沁色:“汉玉羌笛,色甘黄如柳花,为汉器无疑,全体光莹,不沾汗浆,亦无土花。”这里谈的汗浆、包浆,都是讲的玉沁色后又经盘摩而致。其实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能见到带有黄色沁色的玉器,个别玉器上的黄色斑,很可能是原来的玉皮,传世玉器上带有的黄色斑块,往往是人工染色。”
“青白色玉料中常有局部的黑色,这是“白玉或青白玉的单晶料子之间,夹杂大量石墨所致。”这类玉材大致有几种,一为黑色墨点存于透度较高的青白玉间,人们称为芝麻斑,汉代玉器至明清玉器中都有这类玉料使用。现代仿古玉也采用这类玉料。二为局部的浅淡墨色,其色深浅不一,有浓淡变化。三是纯黑如漆,在玉中形成斑块,黑色与白色界线分明。例如辽宁清源出土的红山文化兽首三环器,材质为青玉,中部三连环,两侧各有一个向外的盖头,局部裂纹中带有黑色。黑龙江出土的金代墨玉鱼,整体呈黑色,似炭精,局部露出玉材本色。安徽巢湖出土的汉代玉佩,局部裂缝中带有黑色,这些玉器上的墨色斑,同我们能见到的带有墨斑的玉材,色斑绝不一致,应是埋藏形成的色变。”
“很多玉器上的墨色斑是人工染成的。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可明确为二种,一为漆染,故宫存有一件属新石器时代的玉圭,展于玉器馆内,其圭已断,仅存半段,圭表墨褐色,油亮似漆,断面处可看出,作品原为青玉,表面一层墨色,似蛋壳,圭上的颜色绝非土中沁成,而是人工所染。人工染黑的第二种方法为火烧。“水银沁之真者黑白分界处明晰如刀截。或提油,用乌木煨黑者则模糊矣。”就是说,用提油法、木屑煨黑法也可做水银沁。晚清时,宫廷失火,烧毁大量器物,被烧玉器产生的色变有白、灰、黑色。白者温度高,黑者所受温度低,其中不乏黑似焦油而表面光亮者,有的残玉白中且黑半,明显表现出玉上的色变为人工烧烤而致。”
“很多玉器经埋藏后会出现白色色斑,意即它的出现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关系。清代文献《玉纪补》中说:“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温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溽,干结者色有瘢痕者,水坑物也。”商代玉器大量出土,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应是玉料本身特点及沁色相结合的产物。还有很多玉器呈鸡骨白色,玉的比重也变轻,这种现象应该是沁色所造成的。这种水沁面积较大,深浅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我在安徽见到的少量汉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状灰白色沁,沁色分布较广,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与周围的玉色形成较强的对比。故宫博物院乐寿堂存有清代制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内膛极大,掏出的玉料数量应很大,目前尚不见其它用此种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会被用去制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点制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宋涛在苏姐的耐心指导下,慢慢的对古玉的认识加深,他学的很快,理解力很高。本身他的文化内涵底蕴很深,加上自己的理解,只要经过苏姐的具体点拨后,对古玩特别是玉器日益精深。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玉器行情。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