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三路齐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到杨宗保震惊的神情,顺哥儿笑道:“少爷,你终于想到了吧!那枢密院正使王钦若大人可是一向与我们杨家不和的,我们都以为他会在八姑娘封后的事情上使绊子呢!没想到如今居然也肯让杨婕妤当皇后。那这次我们八姑娘的位置不是坐稳了吗?”
在顺哥儿看来,相公们的政事堂,和军方的枢密院难得的统一主张,这杨婕妤封后恐怕就毋庸置疑了。
杨顺的政治见识毕竟浅了一些,可呼延玉的政治嗅觉却是极为敏锐的:“没想到王钦若真的也参合进来了。居然还是搭上整个军方的势力。如今的局面就是文武百官逼皇上封杨婕妤为后。就算刘修仪再信任她,也是百口莫辩啊。需不需要我去娘家找两个哥哥,让他们牵制一下王钦若的军方下属。”
听到呼延玉的话,杨宗保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官家竟然让佞臣指掌军事,而呼延世家的两兄弟盖世神勇,在军方的地位也只能是略微牵制而已。杨宗保说道:“此时我们要想的是如何化解危局,而不是牵扯更多的人,让局势更加复杂。如果你让呼延家出手干预,官家又会猜忌我们两家的用心了。”
呼延玉想不到杨宗保想问题居然比自己还要老辣。官家对呼杨联姻本就猜忌甚深,苦于这件婚事是当初杨老令公殉国前的遗命,连当时的太宗皇帝都无法反对,当今官家也就只能默许。
但默许不代表没有疑心,如今官家用来监视呼杨两家是否有异动的人手恐怕不少。
杨宗保沉吟片刻,说道:“如今的事态并不是不能缓和的,只是两位将军勇武过人,在这种权谋争雄之中恐怕讨不了好。何况靠山侯必达叔叔如今去接交趾国使节去了,如今汴京城内,只剩下开上侯必显伯伯一个人,独木难支啊。”
呼延玉的两个哥哥呼延必显和呼延必达都因为自己的功勋和父亲的庇荫,成功封侯,一门双侯,这声势连杨家都颇有不及。只可惜在杨宗保眼中,这两个长辈天生脑子里少了一根筋,如果两个人都在,有商有量的或许还没问题。
可是今年一年,交趾国发生多起叛乱,前不久才平息,派使节携质子入汴京朝贡。官家派出呼延必达前去接应。如今的京城里,只剩下呼延必显一个人。杨宗保知道,这个浑人要是闹起来,如今的汴京城内连个劝得住的人都没有。
杨宗保说道:“官家最重民生,那些名臣们也是希望内政开明,建有功勋的。如今只能够从内政下手,转移他们的视线。”
呼延玉眼神一缩,问道:“我们在文官一系,毫无势力。这不是以彼之长,攻己之短吗?”
杨宗保自信的笑了一下,走到书案之旁,重新开始悠闲的磨墨,边磨墨,边说道:“正是因为我们杨家在这方面没有派系,官家才不会联系到我们身上来。本来,我还没有机会下手,但是今天梁固大人前来提出了预买一案,正是给了我们机会。此措施能否实施,关乎大宋百年兴衰。恐怕官家和王相公也不得不在这问题上停下争执,先行处理国事。”
呼延玉说道:“预买?就是十年前马元方那软蛋提出来又缩回去的法案?那玩意有那么神么?”呼延玉虽然谨守礼仪,可当年怎么说也是汴京城出身将门的太子女,对于当年被一群孩子王取笑的大胡子马元方很是看不上眼。
杨宗保说道:“确实,如今别说是梁固,就算是马元方独自提出,分量也不够。官家只要一句他日再议,就挡回去了。因此我们必须多搬动几方人马。”
听到调动人马,呼延玉才有了与敌一战的情怀,问道:“宗保,调哪里的人马呢?”
杨宗保说道:“七婶,你可能不了解预买议案,我也就不详加解释。我只能告诉你,预买议案国家支出甚重,因此只能从税负重的富庶之地逐年推广,而对预买议案,受惠最丰的就是灾民。那你说,我们北宋一朝,如今哪里最富,今年遭灾却又最严重呢?”
呼延玉皱眉想了一下,说道:“当然是统御河北诸州的河北一路,难道你要河北诸州的知州上书提议预买,如今恐怕来不及吧。”

杨宗保笑而不答,反而岔开话题说道:“七婶娘,我与你相处,发现你不是武勋家族后裔那么简单啊,聪明才学让人惊异。当年我娘有状元公梁颢梁大人做西席老师,恐怕你的老师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
呼延玉听到杨宗保赞扬她的学识才智,不由一羞,说道:“我哪有什么西席老师,只是家中有几个颇通诗书的长辈罢了。长辈?难道?”
杨宗保看她已经意识到了,说道:“不错,七婶娘,虽然你的叔伯兄弟们都是沙场争雄的武将,大大咧咧,不通文墨。可你舅舅李士衡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啊!他如今官拜河北路转运使,统管一路机要。由他上书,从河北诸州开始推行预买议案,必将使官家审慎对待。”
北宋一朝,吸取唐末割据藩镇以及五代十国的诸多弊端,对地方势力压制的很厉害。除了压制州官的权限之外,官家经常派下巡察使,转运使对各州情况进行详查。这些派出的官员甚至可以越过中书门下,直接对官家递书言政。
杨宗保知道,今年河讯,遭灾最严重的就是河北一路,所以河北诸州先行推行预买议案是必须的。
如今,李士衡本是呼延玉的舅舅,又任职河北路转运使。杨宗保知道,以他的才学,应该能体会到预买议案安民惠民的好处。
杨宗保说道:“此次行事,我们就和总军师斗斗法,他调动诸般人马,我们也来个三路齐发,关公战秦琼,总要分个高下的。”
呼延玉好奇的问道:“我们如何三路齐发呢?”
杨宗保说道:“李士衡上书,最能代表民意。梁固如今资历太浅,但他应该能够劝导马元方。虽然马元方胆气不足,不过毕竟是三司财政的专门人才,官家对他在国之经济方面的分析必然信服。嘿嘿,有了这两个民意的,专业的,还不够,我们还要找一个连官家和硬脖子王旦都要深感愧疚而退避的大人物,压压场面。”
呼延玉听杨宗保说得有趣,不过仔细一想,却担忧的问道:“满朝文武都知道,王旦相公,面对官家,都敢于指斥其非,就算是几位王爷,也镇不住他吧。又有谁能够让他羞愧退避?”
杨宗保胸有成竹的说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明日的皇子满月宴,我因为是太子少保,也是可以随娘亲出席的。到时候,才是诸般交锋的风云际会之时。我们时间不多了。你今天就必须到李士衡大人的府上,向他陈明各方利害关系。明日皇子夜宴,他一定要上书将官家的注意力引到预买议案上。我现在就去拜会梁固梁大人,让他前去劝服马元方。随后我还要赶去见那个大人物呢?”
呼延玉也知道情况紧急,就带着杨顺离开望月斋,准备出府事宜。杨宗保的墨也磨得差不多了,于是根据杨慎的记忆,挥毫写下了一篇文章。这次能否感动那个大人物,让他出山,就靠这篇文章了。
杨宗保将文章小心的收好,然后叫来一个小厮,详细的询问了梁固的府第位置,就不带随从的出府而去。
这还是杨宗保重生后第一次离开天波府,面对他一直满怀憧憬与希翼的汴京繁华,如今却是无心欣赏。他心急火燎的赶到梁固的府第。只向门房报了个名字,也不等他进去通报,就直接随他进入府第。
汴京城内,除了战时,平日里只有皇城马军,传旨的内侍,传递州府公文的驿马允许驰马过市。其他人,就算是功勋之后的杨宗保也无权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因此,他心急火燎的赶到粱府,沿路都是用跑的。以他子午养气决的功力,此时还是有些呼吸不畅。
梁固自从在天波府听出官家让朝臣选择立场的旨意仓促回府后,一直闷闷不乐。自己今年大半年,一直因为预买议案四处奔走,结果连当初提出此案的马元方都不肯理会。
这么久以来,杨宗保是第一个赞成此议案,而且还提出要具体帮助推行的人。虽然对方只是个十岁的孩童,但梁固还是对他有着莫名的信任。如今看到杨宗保这么快就登门造访,心中自然是喜忧参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