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惺惺相惜(求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量杨宗保的他,见到这少年虽然身量不高,只是体型气势,一如一杆樱枪,只是脸部五官稍显柔和,在霸道间隐显一丝文气,令人颇生好感。
梁固感到自己的一丝愤怒居然逐渐淡去,于是不再继续打量杨宗保,转而看起门两边的诗句来。
古人看诗书,首看字体,其次才是诗词,梁固看着那笔势沉凝,一气呵成的书法,不由脱口赞道:“好一个铁划银钩,笔势雄凝,自有一股渊亭岳峙的风骨。比之王右军的字,虽少了一分洒脱。不过公子小小年纪,没有刻意强求,反而使整幅字少了些许斧凿痕迹。”王羲之当年曾经官拜右军,梁固显然是看出了杨宗保所习的书体。王羲之出自东晋乌衣巷的王谢豪门,一生富贵显达,晚年才有那一分宠辱不惊的闲适与豁达。
杨宗保不管是自己两世为人的心境,还是前世杨慎的仕途坎坷,自问心境还没有到那层境界。如果强自模仿,反而就会显得过于斧凿雕饰。梁固只看一眼,就能够完全领会他字的境界,杨宗保也不由感叹对方的才学。
品完了字,梁固对面前这小公子的诗也就不感小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随着梁固念完上下两句,不由面露震惊之色。
这是苏轼晚年被贬谪的时候,写下的一首《江城子》。当时的乌台诗案新法派党争残酷,除了罗列他侮辱官家,针砭时政的诗句之外,这首《江城子》里体现的请求剿灭西夏的态度,也与朝廷上下,与西夏议和,保持国家稳定的国策相违背。
此诗上句‘雕弓’一词,还有些贵族子弟,秋围游猎的味道。等到梁固读完,才领会出这诗句里体现的是‘王师出则四夷服’的开疆拓土之心。
此时大宋开国不久,从太祖,太宗,到如今的官家,依然有思战之心。两朝天子去世,无不以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为憾。因此此时的政治格局与苏轼之时大不相同。这样的诗句反而代表着为官家征服四方的大雄心,让梁固激赏不已。
梁固对这个八岁公子有着如此才情志向,十分欣赏,也就没有因为杨宗保的平辈论交而有所不满。
被杨宗保请进内室之后,起先见识到太多惊讶的梁固,再看到书案两侧的交椅之时,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杨宗保接过小厮奉上的毛尖,亲自用手背试了试杯盏的温度,才递过去,笑着说道:“梁大人,我如今有着太子少保爵位,却没有官职,但今日也想妄议一番朝政。”
梁固将茶杯放到桌案上,笑道:“公子才情,在下已经见识过了,倒想看看公子对时政有何见解?”
杨宗保说道:“治国平天下之类,宗保今日不论,宗保要议的乃是三司之务。”
梁固本以为又会听到一番关于兵发幽云从而征服辽邦的宏论,没想到对方所要谈的居然是自己的职事。
此时,梁固看到杨宗保目光灼灼的盯着自己,难到对方已经知道了自己过府所论的要务?这也未免太匪夷所思了吧。
杨宗保察言观色一番之后,笑道:“梁大人不用惊惧,我只是根据平素风闻梁大人的为人,不像是个拿着几匹帛绸,过府叙旧的人物呢!梁大人今日此来,所求太君之事,恐怕与这些丝麻绸绢有关吧。”
梁固眼神一缩,显然是被宗保说中心事,不过随即就摇头叹了口气。
杨宗保皱了皱眉,问道:“观梁大人气色,看来太君似乎无能为力。不知梁大人可否相告到底是什么事,需要三司衙门来求助老太君呢?”
梁固叹息了一声,问道:“杨公子可知道当今官家继位到如今合共13年,河道一共决堤多少次?”
杨宗保听到梁固居然和自己一样,关注起了朝廷的河工一事,心内暗喜,但不动声色的道:“原来梁大人是矢志治河啊!”
梁固说道:“治河牵系万千百姓福祉,在下不善此道,也就不会不懂装懂,贻误国事。我所在想的是另一件体恤民生的大事。”
梁固缓了一口气,将桌上的毛尖拿起,浅润了两口,显然是在斟酌着词句。少顷,他接着说道:“十三年来,大水患二十七次,毁州县42座,其余决堤险情数百次,民生受挫慎重,明年开春,将会有更多的百姓生活无以为继,从而沦为流民。”

杨宗保的沉稳功夫总归还是嫩了一些,一听到情况竟然如此严重,连忙问道:“梁大人此来,可是已经有了解决良策?”
见到杨宗保如此着急,梁固眼神一亮,笑道:“虽不知小公子能否帮得上忙,但梁固还是愿意一一表述清楚。在下这次四处奔走,所为的就是广邀臣工,重提马元方大人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提出的预买绢措施,从而起到安民惠民的效果。”
预买绢?这是个什么概念?
见杨宗保面露疑惑之色,梁固解释说:“百姓今年遭灾严重,来年根本无力织染绢帛,以及耕种。所谓的预买绢,就是朝廷在每年开春,发放银两到农民与织户的手中,预购他们秋季出产的粮食和绢帛。这样,百姓们春夏两季得了朝廷的银两,可以解决燃眉之急。同时,朝廷的银两也让他们能够买更好的种子与田地,产量大增。织锦的种类成色也会提升许多层次。”
哦?原来北宋一朝,已经开始在酝酿朝廷官方的一种预购了。
对于如今的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杨宗保开始用他超越千年的识见,来分析这种崭新的带有官府政治色彩的商业措施的利弊。
北宋开国时,就有朝廷每年派专员从民间采购丝帛绢绸,称为和买。和买都是在每年秋冬之际,织户有了成品之后,专职官员再进行遴选鉴别,择优采购。
如今梁固所提供的就是一种崭新的预购方式,杨宗保甚至从其间发现了一点后世期货的味道。后世屡被投资者津津乐道的期货交易方式,实际上就是在一个期限之前,预先以一个价位买下期限后的成品,或从中抛售期货获利。比如一个半年的石油期货,就是在春天预估一个油价,然后买下五百吨,等到秋天,再根据当初的单据提货或者在这半年内倒卖谋利。
如今梁固的预买政策就是朝廷的官方炒期货行为,而且作为供货方的织户还是受保护,稳赚不赔的。无疑这绝对是一个利民惠民的好措施,可以让百姓们在水患之后,还能够安然生产,没有后顾之忧。但是,这政策最大的问题就是极为考验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
当初三司的支度判官马元方就是因为看到了其中的风险,才在提出之后,不敢坚持。因为一旦银两支出过大,整个三司都会崩溃。一个国家的财政如果崩溃了,那么除去横征暴敛,已经没有其他让统治者苟延残喘的方法了。
这种预买政策,说白了,就是朝廷投资给钱让织户们劳作。这样的体制,让杨宗保想到了后世的国债。
所谓发行国债说白了就是国家太穷了,周转不开,找老百姓要钱!这是一个国家汇聚民之财富的一种措施。相当于国家向百姓捞钱。
北宋王朝居然准备反其道而行之,难道现在的北宋真的富到国家可以给老百姓钱的地步?
梁固见到杨宗保一脸疑惑的皱眉沉思,以为他是不懂自己说的意思,不由微微失望。这也难怪,这个想法曾经找过前任三司使陈尧叟大人,找过老成持重的王旦王相公,也找过锐意中兴的寇相公。结果他们三人不是没有听懂,就是认为没有必要。如今三司和政事堂都已经对这个措施搁置了。梁固怎么也不会去找统领军机的枢密院,只能来求与寇,王两位相公相交多年的佘太君,希望她能从中斡旋,推行这个政策。
PS:如今的起点,节奏稍慢的内政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但我要体现的是一个盛世的真实缔造过程,除了战争与权谋之外,内政治理,民计民生也必不可少。希望大家稍有耐心,雄图霸业的画卷已经展开。打造一个盛世繁华,不是比领几个人,杀几个人,更YY一些吗?请投票支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