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建筑不同凡响 巧妙非比寻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个人出了何老师家的院门,上了金汤街,穿过刘家巷,刘家巷不宽不窄,两个人可以并排走,骑自行车可以不用下车,但如果巷子里面有人行走,那就要下车推行了。在金汤街的所有巷子之中,刘家巷是最繁忙的一条巷子,因为,前巷口有一个茶水炉,这个茶水炉的存在有些年头了,前街后街的人,早早晚晚,每天都要到这里来冲上几瓶开水;刘家巷之所以繁忙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后巷口向右拐,有一个澡堂,澡堂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神仙堂。小镇上的人,除了女人和小孩子,大部分的男人隔三差四的到神仙堂来泡泡澡,睡睡觉,一杯茶是少不了的,有的人还会要一包花生米或者一包瓜子,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子,不躺到吃晚饭的时候,是不会穿衣走人的。
穿过刘家巷,向左拐,就能看见吴公祠那高大的门头了。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吴公祠,准确的说是发生在吴公祠的瞻园,所以,只简而单之的介绍瞻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必要对吴公祠的整体环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它和我们的故事有这密切的联系。现在,我们正好跟着徐老师他们进去看一看,或许还能看出一点名堂来,欧阳平作为一个刑侦人员,他的眼光可能会更独到一些,更专业一些。
请诸位跟我一起走进吴公祠。吴公祠的大门很大很高,呈暗红色,暗是岁月使然,门上均匀的分布着几十个像馒头大小、馒头形状的铜铆钉,下半部分的铜铆钉光溜溜的,那些早晨来得早,而大门还没有开的时候,小朋友门就会去摸那些铜铆钉;上半部分的铜铆钉则显得暗淡,上面落满了灰尘,门上方有小庑殿顶的檐,要看它,需仰起头来,低头看,门的下方有一个巨大的、长约一丈,高约二十公分的石头门坎,据说以前的门坎有四十公分高,是木头的。大门的前面有两尊石狮子,右边的那一个眼球突出,张着血盆大口作吼叫状,左边的那一个双眼微闭,口含圆球作品味状。
抬脚跨进门坎就看到门两边各有一个门房,现在呢,左边的那一间门房变成了传达室,右边的那一间门房,开了一个小门,如果大门关上了,进出可走小门。进入大门,欧阳平跟着徐老师和李正云走进了小门,开门的是房师傅。学校里面没有人,因为是寒假期间,学校里面异常的安静。
迎面是一个椭圆形的水池,周围装上了铁栏杆,,水池的北面是大礼堂,正对着大门;东边是一个大圆门,圆门的上方写着两个遒劲的楷书大字“瞻圆”,瞻园即东园,西边也是一个大圆门,进入大圆门就是教学区。
我们先来看看大礼堂,要想进入大礼堂,就得走上十八级青石台阶。大礼堂是吴公祠的制高点,拾阶而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宏伟的建筑。在台阶的下面,我们只能感觉到它的高大,只有走进去,才能感受到这个建筑的非同寻常:八根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红色圆柱,每个大圆柱的下面都有一个石臼。八根大圆柱将大礼堂分成三个部分;地上铺着一尺见方的、刻着米字形的灰色方砖,坑坑洼洼的,如果要开校会的话,那么,孩子们的板凳往往是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在大礼堂的正后方,是一个七八十公分高的、长约八步。宽约六步的台子,这个台子是后砌的,原来这里没有高台,原来这里偏后靠墙的地方有三四排前低后高的香案,这里是用来摆放吴家先人牌位的地方,在高台后侧的两边有两道隔墙,和大礼堂的后墙之间有两步宽,在隔墙和礼堂西面墙、东面墙连结的地方,各有一个小门,这个门是供那些演员上台退台、或者会议的主持者上台下台用的,在这个通道里,我们还能看到,在两面墙上有几个墙洞,可能是放灯或者蜡烛的地方,这个通道与高台的连结处有四级台阶;大礼堂东面墙的后半部分和瞻园的福音堂只有一墙之隔,大礼堂的后墙外面就是码头。
瞻园和我们的故事的关系太密切了,虽然前面已有介绍,但太过简略,所以我们还是要费一些笔墨,当然,我们只是对过去忽略的一些地方作必要的补充。走进瞻园的大圆门,走过瞻园西院墙下的长廊——和大礼堂的东面墙相邻,在福音堂的东北角。有一个很小的院子,院墙特别高,比瞻园东面墙还高,此墙和一般的院墙不一样,此墙上面有檐,这个院子过去有一个院门,现在没有了,门变成了墙,如今还能清楚的看到院门被堵的痕迹。那么,这院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要堵起来、封起来呢?这个韩老师知道,他是听那个老工友陶师傅说的,在这个院子里,有一个水牢,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要下十几个台阶,据说是用来处置家族中严重违反家法族规的成员。小李老师曾经从墙上翻进去过,里面除了一大堆断砖破瓦以外,就是一些灌木。陶师傅在吴公祠呆了近五十年,多少知道吴公祠的一些事情,徐老师私下里认为,陶师傅的死很有可能和他知道了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有关。所以,陶师傅的死是一个谜,他为什么要上吊呢?为什么非要选择在福音堂上吊呢?

李正云带着欧阳平上了福音堂门前的台阶,推开门,就能听到若干只老鼠四处逃窜的声音,。李正云想把门在开大一点,可是门一点都不听使唤,门的底边框已经完全搭在地上,地上又很不平整,所以只能开到这种程度,一个人进出还是绰绰有余的。
“李老师,佛龛在哪边?”欧阳平走进福音堂,环顾四周。
“佛龛在这边。”李老师朝西边那一排木料指了指,“在这一排木料的后面。”李正云捋起袖子,准备搬木料。
欧阳平上前一步到,今天我们没有带手电筒,改日再说,这里面的东西,一定要保持原来的样子,如果这里面有鬼的话,我们就不能让他发现有人关顾过这里,否则……”
他们三个人一个一个地走出了福音堂,欧阳平站在福音堂的前面朝大礼堂的东山墙看了看,大礼堂的东山墙紧贴这福音堂的西山墙;福音堂屋脊的高度只相当于大礼堂东山墙高度的三分之一,欧阳平在心里面估算了一下,福音堂西山墙的高度应该和大礼堂里面那个舞台的高度相差无几。
出瞻园,进西边的大圆门,是一条宽约三米的南北向封闭式长廊;南北相距五六十米的地方,各有两个六角形的门,这两个门内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教学区,南边那个门内是一至三年级,北边那个门内是四至六年级,两个教学区的格局大同小异,进入南边那个六角形的院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约有五六十几个平方米的长方形天井,天井中有水,水面上还漂着难得一见的小叶浮萍,天井的四周围着栏杆,栏杆比较的高,也比较密,在天井的四周就是教室,全为平房,北面那个教学区下面和南面的教学区一样,所不同的是上面还有一层。吴公祠的建筑全为砖木机构,所有的墙砖之间的联结物都是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而成的东西。在南北两个教学区的西面分别有一个小门,小门外就是西园,南面靠围墙的一排房子就是教师宿舍,皇甫文华和刘小萌她们就住在这儿,剩下的空间是操场,这里最早是花园。
吴公祠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当我们参观完吴公祠,走出大门的时候,还要对吴公祠的外部环境作一个交代:大门的两边是围墙,一色的青砖,如今已成灰黑色,墙比一般人家的院墙要高很多,院墙东西两边各有两条巷子通到后河沿。
欧阳平提出到后河沿去看一看。三个人穿过吴公祠东边的巷子,此巷与刘家巷隔街相望。他们来到了吴公祠小学的后面,站在码头上,下面就是大滁河,码头拾级而下,水上面共有十二级。也是青石板。台阶的下面就是孩子们夏天游泳的地方。
“夏天的水位最高的时候在哪儿?”欧阳平站在台阶上问。
徐海初站在第五级台阶跟前,用脚
“现在的河水比较浅,也不怎么流动。”李正云道。
“这个季节,水位和长江的水位差不多。”徐老师补充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