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小官大谋(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在基层”活动经验交流会开得很成功,凯奇的经验交流主报告在总结经验,阐述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做了高屋建瓴的概括有做法、有成效、有启示,把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绝没有过去听会那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市纪委姚书记会前就听说这个报告是土管局自己准备的,还担心没有效果,现在看那个吕沙洲确实不简单。他在主席台上悄悄对王书记说,等会儿散会后,把那个吕沙洲找来,我要见识见识这个人。王书记说我原来安排下午找他谈谈,您要是想见他,我马上安排。转过头来对坐在旁边的县委办主任说,安排吕沙洲会后不要走,姚书记接见他。主任走到姚书记身边,弯腰耳语,姚书记您看,那个和电视台记者在一起,胸前挂着照相机,肩上扛着摄像机的人,就是吕沙洲。
会后,各乡镇的书记、乡镇长、纪委书记,各大局的局长、纪检组长纷纷打道回府,安排部署工作。要是在平常,这些家伙见了面绝对不会这样利索地走人,那是要三五成群找个僻静的酒店,喝上一场的。今天不行了,主席台上的领导个个神情紧张,庄重肃穆,就连一向见了乡镇这帮诸侯必须开几句玩笑的王书记也不苟言笑,大家自己心里明白,赶快回去把这个干部约谈警戒搞起来,谁他妈的死眼珠子肉眼皮呀,都是机灵鬼。
时近中午12点了,但是,在县委常委小会议室里,还是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恳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市纪委姚书记、市土管局李局长、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土管凯奇,还有一个吕沙洲。
姚书记主要是想见见吕沙洲,但是县委既然安排了这个恳谈会,他就要凯奇详细谈谈这个干部约谈警戒制度出台的前前后后,刚开始具体怎样考虑的。凯奇哪里知道刚开始是怎样考虑的呀,这都是吕沙洲一手策划的。他颠三倒四地说了半天,完全不得要领,失去了他在主席台上拿着稿子意气风发的劲头,离开稿子,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好像不会说话了。不得不对满屋子领导说实话,他说这个事从谋划到发动,都是吕沙洲同志在操作,具体情况请吕沙洲同志谈谈。
期许赞赏的目光纷纷投向坐在凯奇身边的吕沙洲,吕沙洲谦虚了一下说,那我就实事求是地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吕沙洲从干工作就要创新这个角度谈构思,从干工作就要踏实的角度谈落实,从干工作就要有声有色谈舆论氛围。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让大家听得明白,记得准确。
姚书记哈哈大笑说,听吕沙洲同志谈工作就像听小说一样让人饶有兴味,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啊。
听姚书记这样说,大家纷纷赞许,一通赞扬,膨胀在整个会议室。
王书记说,土管局为我们县立下一大功,县委要给予精神的物质的奖励,要号召各单位学习。如果全县各乡镇、各大局都像土管局这样,每一个单位在一项工作上做出特色,那么我们全县的工作就会走在全市全省的前列。但是,我们县委县政府机关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县委机关要支持基层的工作,要耳聪目明。土管局做出了这样大的成绩,县电视台一条新闻没发,县委宣传部通讯科一个报道没写,理论科也没有一篇总结性的理论稿件见报,这是我们的失职啊同志们。
谈锋在参加大会的时候心里就打鼓,宣传工作没跟上,省里市里响动这样大,县里一篇稿子没有上去,作为宣传部长这让他心里很恼火。通讯科的那帮笨蛋都干什么去了?本来他在散会后就要回部里找通讯科,他憋了一肚子气,真想好好教训一通那帮混蛋,但是,开这个会他又必须参加,所以就没有回去。他心里也后悔,这个吕沙洲他是了解的,知道他有才能,可是没想到此人如此厉害,挥手之间弄出来这个事情。自己刚开始就应该把他弄到电视台或者部里通讯科、理论科,自己是不是老了?为什么思维这样迟钝?因为自己的迟钝让凯奇捡了个大便宜。王书记点名批评宣传部,他知道有点借题发挥,他和王书记不是一条线上的人,找机会损他的动机肯定有,但这是事实,自己也没话好说。在这样的会议上点名批评,没在大会上说出来,这还是给他谈锋留面子了。今天同着市里面的领导,他必须有个态度,不然会一直被动。他说,宣传工作没有跟上,我有责任,宣传部会以此为戒,在部里展开一次整风活动,彻底扭转宣传工作的被动局面。另外我有一个建议,吕沙洲同志的才干在土管局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我建议他到宣传部来,给他一个更能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

县委办公室主任立即打断了谈锋的话,谈部长啊,你那里人才济济,还到处抢人啊,我正想吕沙洲同志到办公室去呢,你又出这个主意。
凯奇立即激动起来,他望望主任,望望谈锋,急切地说,谈部长这不行,这不行呀。
谈锋说,怎么不行?组织上要个人你就推三阻四,还有点组织纪律没有?谈锋说这话有点小题大做,拿大帽子压人。他有两个考虑,一是真的想把吕沙洲弄到手,不压压凯奇他不会同意;二是回敬一下王书记,凯奇不是你王书记的人吗?我就要让他难堪!
凯奇没了话,急的直搓手。坐在他身边的吕沙洲用腿碰了他一下,他一激灵,猛然醒悟,把这个事交给吕沙洲啊,他肯定有办法。于是几乎是吼着说,那得问问吕沙洲同志,要尊重个人意愿。
于是,大家都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吕沙洲。吕沙洲有自己的主张,在这个场合,是解决自己问题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他极力推动的机会,稍纵即逝,当然要抓住。但是,他不会去宣传部跟谈锋干,宣传部人才济济,大多都是有靠山的,到那里去,以后不好操作。而且谈锋不苟言笑,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给人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感觉,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难出成绩,难有升迁的机会。于是他缓缓地说,谈部长和主任看得起我,这是我的造化,感激不尽,但我不能离开土管局,原因有二:第一,我作为一个年轻人,遇到凯局长这样的领导,在我处于困难的时候慨然接纳,内接兄弟之情,外托工作大任,言必听,计不从,福祸共担,就算苏秦张仪在世,评三寸不烂之舌,说破长江之堤,钱塘之潮,我也难以离开。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了。
吕沙洲说完这段话,一直靠在沙发上的姚书记一下子直起身来。他被这个年轻人的外柔内刚,语言的严谨和冲击力震惊了。
吕沙洲说这话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给凯奇吃一颗定心丸,更牢固地抓住他。给谈锋一个小教训,让他清晰认识自己。当初在聚英酒楼吃饭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凭你的权利安排什么地方不行啊,可是你当时屁也不放一个,这会儿说话,没用了。锦上添花何如雪中送炭?吕沙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让在座的县委书记、市里领导了解,我吕沙洲是一个忠臣,谁用好了对谁忠心耿耿。当官的,谁不想有忠诚的部下啊。
姚书记一直直着身子,有点急切的问,那你的第二个原因呢?
吕沙洲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这种微笑意蕴丰富,让人琢磨不透。他说,姚书记啊,我没有编制啊,县委机关我怎么进啊,这是第二个原因!吕沙洲把“这是第二个原因”说得特别清楚。
姚书记立即把目光对准王书记,诧异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王书记啊了一声,自问。吕沙洲同志没有编制?转脸怒视凯奇,你怎么搞的?这事为什么不汇报?
凯奇说,我是怕您不批啊,进编的事要您和县长同时签字啊!
姚书记慢悠悠地说,王书记啊,公务员改革马上就要进行了,以后有进必考,再想解决就难了,要花费更多的功夫,形势逼人啊。
王书记站起来走了一圈,一副犹豫不决的神态。
谈锋抓住了他的犹豫,不满地说,县里进来多少废人啊,那些搓澡的、捏脚的、刻章的、喂猪的都能进编,像吕沙洲同志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就不能进啊。他说这话并不是要给吕沙洲出力,而是针对大权独揽的王书记,心里说你七姑娘八大姨都进来了,我他妈的进一个外甥你都不批,今天看你咋办?
姚书记说,我们党一贯坚持能者上,庸者下,贤者进,愚者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你们县要慎重考虑呀。姚书记这话很有分量,有点咄咄逼人的味道。但他也不是为吕沙洲着想,而是在塑造自己贤明的形象。后来的日子里,他经常拿这件事炫耀,从这件事上得到不少好处,并到处宣传吕沙洲是他发现的,他是吕沙洲的引路人。
王书记果断的坐下来,对办公室主任说,调车把组织部长、人事局长、财政局长、编委主任都给我请来,今天有市委领导在,我们来个现场办公,特事特办。他这样做的筹码就是那句“今天有市委领导在”,以后出了事,当然由市委领导承担。
这个僵化的小县,办事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效率,吕沙洲走出县委小会议室的时候,已经是国家公务员了。中国特色有时也让人爱不释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