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试枪]求票!求收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如小仓库般的房间,展示架上取下一支身形修长的步枪,并从展示架旁边取了些子弹,倪瑞面色从容的几步走出仓库,举枪立定,按照三点一线的射击原理瞄准几十米开外的一颗梧桐树。
“砰…砰…砰…砰…”一连六枪,枪枪弹无虚发,尽管枪本身的性能并不算优秀,但如此近的距离上,瞄准那么大的目标,对于前世经常依靠在靶场打靶发泄郁闷的倪瑞来说,实在是太小菜一碟了。
“林明登边针枪,由美国雷明顿厂于1865年推出,闭锁方式为滚动闭锁,1866年开始装备美**队。该枪曾由中国江南制造局在1867—1883年仿造,共生产步枪2.5万余支、马枪717支。”
作为曾经的网络知识性[愤青],对于近代各种在中国或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枪械型号来历,倪瑞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主要诸元:口径:13mm;枪重:4.2kg;射程:100-1000码。”
海德心中大惊,没想到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竟然碰到枪械理论方面的行家了。
“恩……怎么说呢!这种在制造出来的当时性能还算不错,但现在显然已经过时了。”掂量了两下手中的林明登步枪,在海德的目瞪口呆下,开始着手掌握买卖主动权的倪瑞回身进入小仓库,将枪放回了原来的位置。
海德寒着脸没有接话,只是用怪异的眼神默默打量着眼前,在他眼中本该伸出脖子待宰的[中国肥羊]。
“德标,给我把最里面展示架上的那支枪拿出来一下。”倪瑞脸上保持着淡淡的微笑,目光直视着面无表情的海德。而从海德那异样的目光中,倪瑞似乎能感觉到他的疑惑与不解。
“是,大人。”王德标此时已经被倪瑞表露出来的渊博军械知识给彻底的震撼到了,回话时显的十分用力,语气中充满了敬意。看到没?以前将刘培德那死货耍的跟小孩儿似的洋人,在大人面前就跟刚刚断奶的小孩一样,傻不拉唧。
短暂的几十秒时间,在倪瑞与海德的互相重新审视中,仿佛有如度过了一个世纪般久远。
“大人,给您枪。”王德标小心翼翼的递上一支带有浓重德国设计风格的步枪。
“恩。”收回与海德对视的目光,倪瑞自信心满满地再次撤身跨出了海德的枪械展示仓库。
看着倪瑞手中的步枪,海德眼神中精光一闪,僵硬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难得的微笑,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的确曾经露出。
倪瑞再次在第一次试枪的位置站定,上弹举枪,三点一线,目标仍然是几十米开外的那颗可怜的梧桐树。
“哒…哒…哒…”比林明登步枪明显要急促,苍劲有力许多的枪声连连响起。
意犹未尽的收起枪,倪瑞回过身指着手中的步枪夸夸而谈道:“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彼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榨位于机头部位。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内,左右对称,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在上世纪末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中国地区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都曾先后少量生产。”
海德此时已经没有第一次般的震惊,严肃的脸上显的波澜不惊。一幅早有心理准备的安定模样。
“主要诸元:口径为11mm;枪长1292mm;枪管长852mm;枪重4.54kg;射程300一1600码。另有一种马枪,枪长953mm,枪管长648mm,枪重3.2kg,射程200一1100码。因为亚洲人身材普遍比欧洲人矮小的特点,较为短一些的马枪更为适合亚洲人使用。”
倪瑞脸上洋溢的畅快的微笑,就像是在给人介绍老婆的媒婆般,继续说的是口沫横飞。
一旁,对枪械知识很有兴趣的王德标听的是如痴如醉。海德则仍然维持着满脸的严肃与淡定。
扫视身边的两人,倪瑞顿了一下,对71式毛瑟步枪下了他自己得出的定义:“秉承着毛瑟枪系列一惯[优良]的传统,71式即使说是上世纪末最为成熟的枪型也丝毫不为过。但它毕竟是上世纪的枪,二十几年的岁月足以让任何一个壮年老去,同样也足够让任何一款新锐枪型过时。”
“那您的意思是说我这里的枪都不合您的意喽?”海德在保持半天的沉默后,终于开口说话了。
“呵呵……”倪瑞干笑两声,一脸的深不可测。他并没有直接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将手中的71式毛瑟丢给旁边的王德标,然后整个人一马当先的再三回到了海德的枪械展示仓库。

跨开步子,倪瑞直径来到封存着马克沁重机枪分拆部件的箱子前,“唰!”的将箱子打开。
粗大的枪管,厚实的枪座……一件件涂满了黄油的崭新马克沁重机枪零件,瞬间进入倪瑞的眼帘。
一瞬间,倪瑞感觉他的心中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得到它,我一定要得到它。
马克沁重机枪,是由出生贫寒的美国过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发名,并命名。
美国工程师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出身贫寒,通过勤奋自学而成为知名的发明家。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马克沁重机枪第一次亮相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在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年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8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自从1873年马克沁重机枪问世以来,先后有超过3200多万人死在它的凶猛火力下。马克沁问世的第一仗就大大出名了,在1876年英国侵略南非战争中,50名英军士兵用30挺马克泌重机枪打死了当地部落6000人,据说被打死的人是一排一排像割草一样倒下来,那是因为马克沁的火力太猛上,就像流水一样射扫。
而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几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一般只要看过的抗日影片后,就会对马克沁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电影中那个大头有带子的机枪就是马克沁。根据大多书影片的描述,马克沁开火时,只能看到一片弹雨,人遇上了,立即就被打成马蜂窝。马克沁杀人时,就像割柴草一样。人海战术在马克沁面前,完全失效,上一批死一批。
而在抗战后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随处可见马克沁的身影,因为它杀人速度快,杀伤力量大,因此交战双方都对马克泌青眼相加,美、英、德、意、日等国都大量采用了马克沁重机枪。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二战的死亡人数才会突破5500万。
倪瑞脑袋里迅速涌现出无数关于马克沁重机枪的信息片段。
片刻后,他习惯性的在兴奋时添了添嘴唇,低声呢喃道:“不能现场试试威力,真是可惜了!”
在倪瑞眼里虽然这挺马克沁的性能绝对赶不上在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几年后即将发生的一次世界上使用的马克沁,但即使如此它仍然是当时不可多的杀人利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