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洽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月3日,黄埔布告栏上贴上了一篇人事告示。
“命令
为加强我党独立团军事教养,原教导部代理主任、学生总队队长邓演达,原上尉特别官佐、教育副官陈诚,奉大元帅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调离原职位,命令赴独立团担任职务。为不耽误军校教学,邓君、陈上尉于民国13年11月1日向黄埔军校政委廖仲恺、校长蒋中正递交辞呈,经校党部研究后同意二人辞去原黄埔军校职务,军校教练部代理主任暂由王伯龄兼任,任命严重担任学生总队队长。此令。
民国13年11月3日黄埔军校政委廖仲恺,校长蒋中正”
看着告示的学员们一阵议论。
“邓副主任他原来不就是独立团的党代表么?为什么现在才辞职?”
“怎么不去外国考察,俄国不就不错么?德国也成啊。”
“去那两地干什么,咱这里不就有俄国顾问和德国顾问么,我看你说的多此一举。”
“别咱这,德国顾问可是人家独立团的,跟咱们没关系。”
邓演达辞职前几天就带着陈诚来到独立团,“立正!敬礼!”在岗的哨兵直到邓演达走到大营门口的时候,才挥手敬礼。
邓演达笑着回完礼之后,便带着陈诚进入了荷枪实弹把守的大营。
陈诚还是第一次走进独立团的大营,看到码放在炮兵训练场的一门门德国火炮,双眼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原来在黄埔学校,虽说也能看到炮,或是听到这边的实弹训练,但如此近距离的观察这些真正的家伙,尤其是重榴弹炮,作为炮科出身的陈诚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想上前去摸摸。
邓演达看出了陈诚的心思,指着码放在那里的炮一一介绍:“那个小点的是南洋自己购买的47毫米速射炮,旁边的分别是60口径的速射山炮,有效射程4200米,每分钟8发;还有那个最大的是120毫米口径的重榴弹炮,有效射程是5800米,都是德国的。据说过段时间可能会买来8门120毫米口径的加农炮,射程能达到1万2000米,每分钟还能达到5发,就是不知道独立团的经费够不够了。”
陈诚听到最后倒吸了口气,好家伙,独立团的火炮都快赶上师的编制了,还要加啊。
“主任,这个独立团的编制是不是要扩编啊?”陈诚咽了口吐沫,稍减了吃惊问道。
邓演达一边带着陈诚往大营里面走一边解释:“扩编这方面倒是有计划,估计要扩成一个旅,但还没决定,估计要到北伐之后再说了。”
“为什么不是一个师呢?”陈诚对这方面表示好奇。
邓演达微笑一下道:“这事就要好好跟你说说了,怎么说呢,咱们原来总觉得师比旅强。但是人家德国顾问却不赞同,毕竟这个团的编制就是演习德国陆军的编制而来的。他们说的旅不像咱们这里一样,是由若干个营或是团,及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可以做到独立作战。”
陈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
在来这里之前,陈诚从邓演达那里对独立团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升职这方面。邓演达在跟他说希望他来独立团的时候,尤其是在了解这里的一些制度后,他自己给自己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的选择跟随邓演达。
俩人的关系非比寻常,起初他在进入保定军校的时候,邓演达就是他的授课恩师之一。1922年的时候,陈诚曾经在浙军当过见习官,后来成为了少尉排长,却因为没有后台,无法迁升,选择了离开。后来只是接到自己老师邓演达的邀请,便不顾军纪的约束,投奔到了上海,又一同来到广州。
之后也是在邓演达所部效力,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黄埔军校建立后,又被恩师邓演达援引进了学校,成为一名副官。
渐渐的熟系了黄埔军校里的生活后,陈诚也能感受到蒋介石的嫡系排斥自己的恩师,而此刻恩师打算愤离黄埔专心的到独立团担任党代表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这让他觉得很感激。也就是这种感激让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陪同恩师一同来到独立团。
对于独立团的团长高振,他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每当高振到黄埔授课的时候,只要有空的他,一定会想办法进入教室或是训练场,旁听一下。高振身上那种军人的气息和说讲述的战争理论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一直渴望能够近距离的讨教一番。
邓演达带着陈诚来到军营正中的打仗,看到帐口的帘子在上面翻着,便径直走了进去。
陈诚一迈腿进来,打量起帐中布置,简单。这是他对打仗的第一个印象。
这个行军帐应该是两个拼成的,空间被一张长形的办公桌展出了大部分,两边摆放着椅子,显然是用来开会所用。桌子上面布满了各种作战地图和报告,但不散乱,竟然有序,帐内最里面还挂着一张民国地图。靠近门的一处摆放着几个暖壶,桌子上也有不少的茶杯。
陈诚进来后一丝不苟的按照军规条例向高振敬礼,后者正在对着门的一张椅子上低头写着东西,像是听见了响声,抬头看见了俩人,站起来回完礼说道:“择生来啦,这位是你跟我提起的陈辞修么?”
邓演达笑着点头道:“是啊,我跟他今天正式来报道了,这不等你安排呢么。”
陈诚相貌堂堂,而且让人觉得刚毅,高振走了过来,走过去让二人随意坐下:“别这么说,辞修原来是跑科班的吧?”
“是的,副总教官。”陈诚答道。
高振欣赏的打量了一下说道:“以后就到我这个团吧,相信择生也给你介绍了一下独立团的一些规定吧。”
“团长,通过恩师在这方面有些了解。”
“恩,这段时间你先参加军官培训吧。等熟系了这里后,在参加一下认证考试。我听原来你的校长说过你是个很刻苦的人,希望你到了这里还能继续努力。”
陈诚谦虚的点着头,邓演达也没有反对高振的安排,聊了两句后边呆着陈诚去领东西。

过了几天,高振前去黄埔学校,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黄埔一期的学员毕业后分配问题。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参加会议的各部主任从会议室里面出来要回到各自的办公室,脸上的神色各部相同。
何应钦是最得意的一个,不仅被任命为教导团长,还得到了最多的黄埔学员。抡起沮丧就要说说军需部的周骏彦了,而高振却是一脸的与我无关,孙中山既没有任命各营连排党代表,也没有人被塞入独立团,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刻意为之。
几人出来后互相讨论着,而高振从来参加会议到出门,眼神只盯着一个人,新任的政治部主任周E来。见过太多名人的高振再见到他的时候,没有了过多的激动,想过去谈谈却觉得有些鲁莽了。
“他娘的,我们军需部就是后娘,你看看人家独立团的军需系统,自己打理不说,待遇还好,人手还多。”一出门,周骏彦开始发起了牢骚,严重和王伯龄点头称是。
何应钦很是得意,犹如四喜临门,但没敢表露的太过,闻言安慰道:“几位,二期学员我绝对不争了,这不是教导团刚成立么,带不好的话,上下不好交代啊。”
“黄埔三杰两个去了政治部,我看几位应该找找周主任。”王伯龄想把众人的火引向刚走过来的周主任。
“王伯龄,你说这话说的有意思啊,我记得某些人总说政治部是摆设,现在给了两个人还需要你同意?“高振在一旁好不给面子的说道。这里面除了刚来的周E来之外,高振来的时间最短,但是没有人敢忽略了他,为什么会有黄埔岛双雄一解,就是俩人在黄埔岛上地位最高。
高振可以连蒋介石、何应钦的面子都不卖,王伯龄这个不上档次的更别说了。
周E来冲高振笑了笑,见几人有些尴尬,缓和道:“那里,蒋先云到时候还是要去教导团的,严总队长那里不也是有了陈赓了么。再说我这个政治部,其实就我和甘乃光,校长也是看到我这里暂时有困难,借用而已。”
不过他想起刚才高振说完话的反应,果然不愧是双雄之一啊,即便是蒋介石也不敢一句把这几个人全都将在这里。对于高振出言相助,也感到一些惊讶,毕竟他也是国民党之一。
何应钦正要开口,蒋介石的秘书张静愚就走过来说道:“何总教官,校长请你去他的办公室。”
严重和周骏彦也知道高振说那句话就是冲王伯龄一人,跟高振打了招呼后便离开了。王伯龄不敢招惹这么有个手握实权的人,讪讪的离去。
“周主任,有空让我去你那里坐坐?”几人一走,高振指着自己问道。
周E来笑着同意,正好自己也想跟这个年轻人多了及了解。
政治部在办公楼一楼东侧,很少有人来,邵元冲担任的主任的时候,也是住在广州城里,每天下课就坐船回城。不过它这里的干事却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就在主任室对门,秘书甘乃光跟张静愚有一拼,俩人都有一个办公室。
从开学到一期学员学业快要结束,政治部果真如同个摆设,几乎没有策划组织过任何活动,辩论赛和剧团都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这也使得这里成为军校学员最不熟系的部门。
俩人刚一走进办公室,周主任就礼貌的伸出右手,和气的说道:“从新认识下,我是新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我叫周E来,字翔宇。”
高振笑笑握住他手,道:“我叫高振,高忠革,独立团的团长和黄埔学校副总教练。”
二人相视一笑,周主任客气的请高振到沙发边坐下,高振坐下后笑着从兜里掏出了烟,主动的递给他。
甘乃光给俩人倒是水,欠身而出。
周主任把一个茶杯放到高振面前:“不用客气,今天我这也算是借花献佛。”
“周主任,您客气了。”高振连忙摆手。
俩人点着烟后,互相打量着对方。
“今天请你来,也算是偶遇,正好我们政治部打算成立一个青年军人代表会,想让你给提几个意见,看能不能行。”
高振开着这位后世的伟人,确实如传说般一样平易近人,皱下眉想了一下说:“我还真没搞过这方面的事情,带兵打仗倒是没什么问题,我觉得巫山他们在这方面应该有不少的经验吧。”
这倒不是高振谦虚,而是实在不明白这方面的策划之类的,并且也不知道这个组织是要干什么用,青年军人代表会?日本不就有个少壮军人的组织么,两者应该不相同吧。再加上不愿意参与到黄埔军校里的两党之争中,这种事情还是能避就避,别到时候自己家后花园怎么烧的都不知道。
“忠革谦虚了,你现在可是整个革命政府青年军人的旗帜人物啊,不如你来这个代表会当个代表如何?这个代表会要是缺了独立团的军官可不好。”周主任观察了一下会儿高振说话的表情,不像是推辞。
高振对这个提议到没有拒绝,说道:“这倒是没问题,不过我这边再过几天就要带着独立团的士兵移师韶关乐,不能按时参加什么活动,周主任到时候可别怪罪啊。”
“不会不会,你能参加就已经让人高兴了。”周主任看高振没有拒绝乐了,只要高振能够加入这个代表会,会吸引不少青年军官参加这个组织。没有要利用的意思,毕竟自己的话也属实。
“对了,忠革,听说总理在江西的北伐不怎么顺利,你这回去准备的怎么样了?”出于关心,周主任问道。
高振也知道上次的事情这位伟人不会清楚细节,对于他表露出的关心还是很让自己满足一下子。转神想到北伐的报告,叹了口气:“在江西,豫军的表现很好,但是我却觉得会跟我上回一样无疾而终。如果能够拖到我们赶到的话,我倒是对拿下江西很有把握的。”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