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1)
余非尽管心中郁闷,很不痛快,但第二天杨义平的到来,却给他注入了新的活力
杨义平是拿着几叠材料到宾馆找他们的,余非一看是蔬菜种植方面的内容,连声道谢:“真是有劳你了,我正需要这些东西。”杨义平请他们一起吃早餐,席间笑着对余非说:“我昨晚也没睡好,你看看,和你一样有了黑眼圈。”余非一看,果真和自己一样,不过他心里暗自叹息,谁会知道自己昨晚竟是为下属*的事折腾半宿。杨义平又说:“其实种植技术方面的资料倒不难找,只要花时间去书店,更详细的都有,只不过那些多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余非点点头:“也对,可到哪里去寻能够手把手教我们的师傅呢?”
杨义平说:“这正是我要告诉你的一个好消息,山东省寿光市有一个‘蔬菜大王’叫朱三元,他研创的蔬菜种植技术推动了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有好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自到他的蔬菜大棚里参观,影响很大。”余非听了很是兴奋,但又不免有些担忧:“既然这么有影响,我们恐怕请不动吧。”杨义平说:“我也有这样的担心,所以晚上打了不少的电话,向做蔬菜生意的朋友打听朱三元的情况,有几个了解他的朋友说,朱三元是全国优秀员,村党支部书记,乐于助人,没有架子,长期毫无保留地向求教的农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并且还经常带领寿光的技术能手到全国各地去传技授艺。”
听杨义平这么一说,余非稍稍放宽了心,但还是有些不太相信,朱三元真有这么大公无私吗?不过,余非又一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干脆到山东去跑一趟
打定主意后,余非立即向杨义平辞行:“百闻不如一见,我去拜会一下这位村书记,听听他的意见。”杨义平挽留道:“你才刚来不久,别急着就走,我带你到厦门的风景区转转吧,也不虚此行。”余非说:“已经收获不小了,不过我肯定还会再来麻烦你的。”杨义平说:“真的不再住了?”余非摇摇头:“我的心已飞到山东去了。”杨义平笑着说:“说实话,刚见到你时,看你这么年轻,我还担心你不一定能办好此事,不过现在我放心了,相信你一定能在青远乡搞一次绿色革命。”
为节省开支,余非叫杨翠翠直接回修州去,他和邬子枫两个人去山东就可以了。杨翠翠老大不高兴,但又不敢不从余非的安排,只得撅着嘴勉强答应。杨义平见状,便留杨翠翠到厦门多住一会,余非也没有反对,既然他们是一个村子的,多聚聚也无妨。
杨义平执意要为二人买去山东的火车票,余非推辞了一番,但考虑到钱已不多,也就由着他了。临行前,杨义平递给余非一张纸条,说:“这上面写了一个人名和电话号码,在寿光若有难处,可找到这个人,就说是我的亲戚,他一定会设法帮助你们。”余非接过纸条,鼻腔一热,差点掉下泪来,原来乡亲如此可敬,自己作为一乡领导,哪有不把工作做好的道理。
火车抵达济南,二人出站后,准备转乘汽车去寿光,余非才发觉钱包被偷了,而且要命的是,杨义平给他的那张纸条就放在钱包当中。邬子枫翻翻口袋,还有几百元,到寿光是没有问题,可是到了那里吃住却是一个问题。余非想了想,到了寿光再说,如果朱三元不愿接待,再打电话给厦门的杨义平,告诉他纸条丢了,叫他再提供那位山东朋友的电话。

寿光虽然是县级市,但在朱三元的示范带动下,通过全市几年的共同努力,已成为著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集散地,每天到这里调运蔬菜的客商络绎不绝。在汽车上,余非就已听到了不少“菜经”,说什么大棚就像聚宝盆,一年四季都产金。听得余非耳热心跳,激动不已。心想,要是青远乡能像寿光一样在菜里淘金,那该多好啊。
梦想归梦想,可现实是口袋里没有钱,还要去“蔬菜大王”家里拜师,人家能接纳吗?
坐车来到朱三元所在的绿元村,天色已暗,余非二人只得摸黑前往。但不巧的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找到朱三元的家,朱三元却到延安传授种植技术去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余非心中直叫苦,好不容易来一趟,老书记又不在,二人该何去何从呢?不想朱三元媳妇说:“你们大老远的从南方跑到山东来不容易,就安心住下来,吃饭就在我家里吃,村部有床铺供你们睡。”女主人的热情让余非稍感安慰,但朱三元不在,又如何拜师问计?
女主人已猜出余非的心思,她说:“到绿元村来拜师的很多,老朱一个人怎么忙得过来,但并不意味着就无技可学,因为我们村里还有其他的技术员。”余非听说要去找其他人,面有难色。女主人又说:“那都是老朱手把手教出来的,和老朱在没两样。”即便如此,余非仍有顾虑,他说:“可是,可是我们由于在路上把钱包给丢了,怕承担不起吃住的费用。”女主人笑了,“这个不用担心,我们家不是第一次接待像你们这样遇到困难的人。”余非说:“我也听说过朱书记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但他外出了,如果找别人我怕……”女主人说:“这个也不用担心,我们村里家家都搞大棚蔬菜,有不少农户接待过外地来参观学习的人,这么多年,还没听说有哪一家收过学习者的钱。”
果然,朱三元的媳妇当晚就介绍了村会计给余非,让余非二人在他家的大棚里实践学习。
村会计叫朱由桂,第二天就很热情地带余非二人到自己的大棚参观。余非边参观边了解到,这个村子共有住户200余户800多人,可耕地面积1300亩,其中大棚蔬菜占地500亩,大田菜100多亩,优质果树占地500亩,剩余的很少一部分是粮田。全村年总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分配近万元。
朱由桂说:“我们村还成立了多家集体性质的公司,包括蔬菜加工与流通、农资销售与服务等各个方面,按老书记的意思,挣到的钱要用于进一步发展,逐步达到农业农场化、农民职工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的目标。目前,村里正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完全按照标准化种植,以公司为龙头,以基地带农户,全面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
余非听得如痴如醉,这个村真是了不起。他随后问了朱由桂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建一个大棚要多少钱,会有多少收益。朱由桂回答,投资一个普通的冬暖式大棚要一两万元,不过一年下来赚个三、四万元没问题,如果侍弄得了,还可以多赚些。
如此说来,每个大棚保守估计可纯赚一、两万元,十个大棚可就一、二十万元!余非心想,青远乡的农民要是有这么高的收入,穷乡僻壤的称号可就要甩他娘的十万八千里了。不过余非也有些疑惑,绿元村究竟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嫁接到青远乡?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