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经济隐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很多人可能都疑惑,德国凭借什么从一战后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希特勒上台的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一个超级军事大国,国内消灭了失业,甚至出现劳务短缺呢?
难道只是依靠希特勒那“英明”的领导力?其实实质量守恒定律在这时的德国也同样适用。总的来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实行了一种特别的“**”。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是有限的,想要提高它,就要研发更先进的技术和增加相应的生产资料,比如建工厂,造机器等。商品生产出来是要消费的。如果商品积累下来的话不是节省,而是浪费。而一个国家的消费分为个人消费品,国家消费品(如武器),生产资料消费精品
我们假设德国在1936年的全部生产力都以“面包”这个商品体现,这时德国的全部生产力可以生产1000单位的面包。而实际上德国百姓只需要100单位的面包就足以生存,但是人们也需要其他的日常消费品,因此剩下的900单位面包就被转化为牛奶、衣服、鞋子、帽子、汽车等各种商品,另外资本家们会把一些生产力转化为生产资料,比如本来应该使用一些资源生产100单位面包出来,结果资本家把这些资源投入到扩大生产规模上,希望明年能生产出200单位的面包。德国如果不发展军力,那么原本1000单位面包的生产力将全部用于生产个人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消费品,德国百姓都会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但是希特勒的志向不在于此,他需要武装他的军队,1933年德**费开支50亿马克,34年为80亿马克,35年为110亿马克。(数据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36年1英镑兑换12马克)这些钱不是凭空而来的,这是以降低“面包”的生产能力,而换来了坦克、大炮、枪械等军备物资。
当希特勒继续扩军,加大每年的军备开支时,就相当于变相地要求全体国民勒紧裤腰带,减少个人消费品。虽然每个德国人都有工作可作,但是他们工作时间长,工资却很低,只能勉强维持温饱。除了少数资本家是赚钱的外,绝大多数德国人过着的是清贫的日子。但即使是这样,也比二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要强,因此德国人多是还是能够接受,并支持希特勒的。至少,在后来的一系列军事、外交活动中,德国重新恢复到一战前那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恢复到原有的国际地位上来。德国人在民族自豪感的趋势下,认为暂时的辛苦与贫穷是能够忍受的。德**官团也对希特勒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震惊和欣喜。因此在希特勒夺取陆军军权时,德**官团并没有团结起来。不少人对希特勒还抱有一丝幻想,他能领导德国真正的走向辉煌。
然而,希特勒并不紧紧压缩了个人消费,还尽可能的把能够扩大再生产的那部分也都直接转化为军备,而这种行为根本就是杀鸡取卵,希特勒在不久后便尝到了苦果。
德国的直接军费开支:
1933/1934年度9.44亿马克,1939/1940年度173.44亿马克;
德国的财政收入:
1933/1934年度159亿马克,1938/1939年度394亿马克,1939/1940年度354亿马克;
德国的国民收入:
1933/1934年度465亿马克,1939/1940年度821亿马克;
德国的税收收入:
1933/1934年度159亿马克,1938/1939年度282亿马克,1939/1940年度236亿马克;(数据来源《德国垄断资本发展史纲》)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德国的经济在衰退,原本每年能生产1000单位面包的生产力逐渐下滑到900单位,800单位。。。。所以希特勒需要向外寻求突破,如果说不发动战争就能完成经济和土地的掠夺,就像他以前的恐吓威胁一样能够成功的话,他也不想开战。但是波兰强硬的态度和英法不再妥协,让他不得不战,并且在占领了波兰后大肆掠夺他们的经济财富,而且对法国使用了同样的手段。
另外由于扩军,农业人口不升反降,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下滑。
农业人口:
1933年1370万人,1939年1220万人;
谷物总产量:
1933年2475万吨,1939年2446万吨;
农副产品进口量:
小麦
1933年182.9万吨,1939年126.8万吨;
动物油脂:
1933年12.5万吨,1939年4.2万吨;
乳酪:
1933年6.4万吨,1939年3.2万吨;
蛋:
1933年16.8万吨,1939年10.2万吨;
(数据来源:《德国历史的教训》,1939年的数据包括奥地利和苏台德区。)
希特勒不是一个经济家,但是他对经济也绝非一窍不通,他知道目前德国所面临的经济困境已经如活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爆发。当百姓吃不上饭一刻,就是纳粹政府行将就木之时。对法国的经济掠夺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
王鹏在见希特勒之前,已经通过希姆莱把这些基本资料了解清楚,并构思出一套方案。为了能让希特勒同意,他还特地把希姆莱也拉过来帮忙。

王鹏开门见山地向希特勒说明了来意:“尊敬的元首,我想请您授予我一项权利,让我能够管理全部德国和法国占领区内所有的犹太人。我会安排他们进行生产劳动。解决贵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个大胆的提议让希姆莱和希特勒都吓了一跳。此时在德国的犹太人有三十多万,法国的犹太人保守估计也有五十万。王鹏这是相当于要做这80万犹太人的土皇帝。
“呵呵~~”希特勒失声笑了起来,他开始对王鹏的语出惊人已经有些习惯了,他笑着问道:“我的朋友,你怎么会突然想到这件事呢?去管理那些低劣的犹太人?”
“贵国目前暗藏着经济隐患,如果不通过特殊手段,赶快治理的话,可能会爆发出大问题。”
希特勒点点头,似乎表示同意的他的说法。
王鹏继续说道:“我想利用犹太人,在法国建立起更多的工厂,帮助贵国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顺便帮我制造飞行器。”王鹏特意提到后面这半句话,让希特勒和希姆莱认为他也怀着个人的目的,这才是人之常情。
“这个我需要再考虑一下,”希特勒打着哈哈,不想立即下决定。
“如果他们能为我工作的话,我想将他们的工资按照德国工人的一半交给贵国政府。。。。。。”王鹏看似无心地随口说了那么一句。
“你是说把工资交给政府?”希特勒和希姆莱再次惊讶的看着王鹏,他们都听出这句话背后的经济价值。
希姆莱其实到现在为止也不知王鹏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知道他想要租借犹太人,而且是想要租借全部。
而王鹏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他想先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做一个试点,取得了成绩,总结了经验教训后,再推广到德国的所有占领区,这样的方法也更容易让希特勒接受。但是他在法国巴黎时考虑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如果自己建厂的话就太慢了,目前德国现有的工厂已经全部开动,不像三十年代初,半数工厂停工的那个阶段。因此,收购法国现有的各个工厂就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所以他就把法国犹太人也加了进来。
“几十万犹太人不是个小数目,这里面又有很多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妇孺。”希特勒盯着王鹏的双眼,似乎在猜测他的想法。
“一个人为自己而工作,他也许会很勤快,如果为家人,为心爱的人工作呢?我想他会更勤快,更有动力。假如我只考虑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他们又时刻惦记着自己的亲人,这样的工作效率真的很难说,但如如果我能让他们安心工作,让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那么这样的效率才能高起来。”
“刚才您提到把犹太人工资交给我们是指。。。”希姆莱和希特勒其实对这点最关心,希姆莱于是主动再次提起这个话题。
“我的详细计划是请希姆莱先生的党卫队帮我管理这些犹太人,安排他们进入工厂工作,如果有偷懒耍滑的,严惩不贷。每月以商品或者以实际货币的方式支付我对犹太人的使用费。另外我也会给党卫队一定的管理费。”
“也就是说你要。。。”希特勒缓缓念道,
“租借犹太人!”希姆莱接着希特勒的话说道,他这时也终于明白了王鹏的想法。
“那么工厂又从何而来呢?”希特勒被王鹏的想法勾起了兴趣,因为这不失为解决德国面临困境时的一个解决方法。
“唉,这是个大问题。我得向你们借钱,再收购法国人的工厂啊!”
“闹了一顿够,你竟然做的是没本的买卖啊!”希特勒哭笑不得,王鹏提出的方法是用德国人的钱,用德国人的“奴隶”,生产商品再还给德国人,另外他从中再赚那么一点。而在这里面王鹏几乎什么都没付出。
“王先生,你还有什么没说的吧?”希姆莱毕竟跟王鹏混的久一点,知道他不会那么提出这么简单的想法。
“我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您把这些人交给我,把资金投资给我,得到的利益绝对比交给贵国那些资本家要高得多。”
“我的元首,我们为什么不让王先生试一下呢?有我的党卫队在,绝不会出什么乱子。”希姆莱对希特勒说道。
“好吧。。。先从一两个工厂开始。”希特勒一方面不想驳了王鹏的面子,生硬的拒绝他,一方面他心中也有那么一点期待,希望王鹏真有可能帮他摆脱德国目前所遇到的经济困境。
就在王鹏窃喜,以为自己的计划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时。德国的金融家、资本家们又怎么会忽略法国这块大蛋糕呢?王鹏与德国背后潜势力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本书资料来源于网友的一个帖子《德国的劫数:浅论二战战前德国经济发展状况与战略对策问题2》)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