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苏联的异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戈林自从回到设立在卢森堡的空军总指挥部后,便立即找来了他的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命令他马上制定出一份作战计划,调集所有能起飞的飞机,对敦克尔克地区实施全面轰炸。尽量使英国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举手投降。他要让所有人都看看,在他的领导下,德国空军是如何在一战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迫使几十万英军投降的。他觉得自己就好比一个音乐指挥家,他要指挥手下几千架飞机演奏出一场无比壮阔的交响乐。想想看,满天蔽日的战斗机、轰炸机在英军头顶飞过,飞机发动机发出的呼啸声和炸弹落下去的爆炸声,将组成多么精彩的乐章啊!在这么华丽的演奏中,英军必然会胆破心惊,士气大落,最终会放弃抵抗,举白旗投降。
想必,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人类第一次最巨大规模的空军集群作战,而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将作为一个最闪耀的名字被记载在史册上。
然而不久之后,现实很快就泼向他一头冷水,而且还是特别冰凉冰凉的。自5月24日,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声命令之下,英国所有能在海上漂着载人的东西,都将加入一个代号名叫“发电机”的行动。这个行动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救援在敦刻尔克的几十万英军部队。当时他们的希望仅仅是能够救援5万人,可以想象,他们是有多麽的悲观。然而上帝似乎是站在了他们这边,自24日起,敦刻尔克的上空天气变得越来越糟,有时雾,有时雨,就是没晴天!德国空军干瞪眼没法发动进攻,恶劣的天气在最初的几天里阻止了空军的行动,掩护了英军的撤退。这鬼天气也气的戈林直在指挥部里蹦着高骂娘。
当德国人发现英军在有组织的大批撤退时,包括希特勒在内所有人心中不由紧张起来,想起了王鹏的话!他们真有一种悔不该当初的感觉。于是,希特勒立即下令全面进攻,不管是陆上还是天上的,给我往死里打!
但是,英法联军经过前几天的准备,敦刻尔克地区的防御已经全面加强,所有的重武器、轻武器弹药全部收集起来留给了负责在前方防守德军进攻的法国第一集团军。法国人这时也发挥出他们一战时勇敢无畏的精神,抱着必死的决心,为了法兰西军人的荣誉而战!
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当初要陆军停止进攻的命令是多么的愚蠢。在英国皇家空军拼死作战下,德国空军至始至终都没有发挥出戈林想象中一半以上的实力。因为英国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专门只攻击速度缓慢的俯冲轰炸机,德国战斗机则追着英国空军的**。往往他们打下一架英国人的战斗机,就有两架俯冲轰炸机被对方击落,这种损失让德国空军头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最后那些轰炸机几乎一见到英国人的飞机就不得不躲到战斗机的后面,战斗效能大大降低。到6月4日,“发电机”行动结束,一共有三十一万英军和在戴高乐将军领导下的法军乘船撤回了到了英国,但所有重装备全部扔在了敦刻尔克。
当天,丘吉尔在下院起立发言的时候,这些渗淡的事实,使他的心头十分沉重。当时,从敦刻尔克开回来的最后一批运输舰正在把人员卸下来。正如同他后来所写的那样,这时他已下定决心不仅向本国人民,而且也向全世界——尤其是美国——表明,“我们决定继续战斗是有重要理由的”。正是在这个时刻,他发表了他那著名的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演说,这篇演说必然可以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演说相媲美:
欧洲大片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虽然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738]秘密警察和纳粹政体所有凶恶的统治工具的魔掌之中,但是我们决不气馁认输。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么大,我们都将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将在山中战斗。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者它的一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服,或者挨冻受饿——我一点也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那个由英国舰队所武装和保卫的海外帝国,也将战斗下去,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机挺身而出,用它的全部力量把旧世界援救和解放出来为止。

从这份演说中,人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丘吉尔的战斗决心,以及支持他战斗下去的最后依靠大英帝国舰队!有了舰队的保护,德国能成功进攻英伦三岛的可能性几乎就是零。何况他们还有才从前线撤下来,经验丰富(或者说叫饱经风霜)的三十万军队。
整个德军的统帅部里充满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一种美中不足,胜中有败的压抑。众人脸上的笑容明显不如前几天那么灿烂。就在这时,东方传来一份令人不安的消息:苏联人开始积极向罗马尼亚所要领土,并开始加强边境的武装力量。并以所要领土的借口,把大量部队调动到苏德所有接壤的边境线上!而这时,德国在东方的边境线上仅有十来个二流步兵师在驻守。换句话说,如果苏联这时候开始撕破苏德和平协定,主动进攻德国,所有德军估计只能立刻全面撤出法国,否则稍迟一步的话他们的首都柏林都有可能会被苏联人攻占下来。
这一行动完全出乎世界上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希特勒也吓的精神紧张起来。这时候德国很有可能一子落错,满盘皆输。到时候法国没打下来,反倒被苏联人端了老窝,形成两面受敌的态势。
希特勒紧张、愤怒、担心,他在统帅部指挥所里来回踱步,思考着下一步的对策。
“贪得无厌的俄国人,我已经把半个波兰送给他们了还不够,竟然在这个时候玩了这一手,斯大林到底想要干什么?趁火打劫么?”
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的协定其实就是德国收买苏联的一步棋。如果抛开其他不可预知的意外事件,希特勒的这步棋走的非常好。他把苏联这个“半盟友”拉下水,让苏联和英法两国形成对立态势,(波兰是英法的同盟国,进攻波兰就是向英法宣战。)这样苏联就没有理由也没有道理在德国进攻法国的时候去帮助英法两国跟德国作对。因此德国才会集中精力,把绝大多数的力量用到“黄色方案”中。而苏联也没想到德国会这么快就把英法两国打趴下,斯大林也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看待这场西欧战事。
后来德军总参谋部中有人认为希特勒把一半波兰领土送给苏联人是错误的,因为当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开始时,德国人将不得不从更远的边境线上向莫斯科进攻。最后德军没有攻占下莫斯科,就是因为德军多走了半个波兰,几百公里的距离。而这段距离又偏偏是希特勒拱手相送的。(当时波兰战役德军几乎占领了全部波兰,随后根据苏德协议,德军后撤,把占领下来的部分领土送给苏联。)
其实这种观点根本就是“事后诸葛”,当时如果没有苏德协定,德国根本就不敢投入全军之力,进攻法国。就算当时希特勒已经考虑到要打败法国后要进攻苏联,他也认为到时候英国会跟德国和谈,没有了后顾之忧,希特勒还在乎多出来那几百公里的距离么?
至此,两个意外事件使事态发展完全背离希特勒的估计。第一个意外就是6月4日丘吉尔发表了绝不和谈,战斗到底的誓言。第二个意外就是那个叫西诺夫的未来人曾预言德国速胜法国,后来又入侵苏联。
斯大林考虑良久,最终决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增兵到边境线上总是有利无害的。另外德军的攻无不克的“闪电战”给斯大林以及苏联所有军事高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闪电战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立即重新开始组建机械化军,把坦克集中起来使用。
希特勒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不得不找他的亲信们商量起来。而希姆莱则向希特勒建议:“我的元首,我想我们可以问问一个人的意见,他在这之前的一些见解独到而又正确。也许他会又什么好主意呢?”
以前很少参加军事会议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浦,以及宣传部长戈培尔好奇的问道:“谁啊?”
空军司令戈林则脸色难看的“哼”了一声。
而希特勒、总参谋长凯特尔、作战处长约德尔则在脑中几乎同时想到了一个人的名字----王鹏!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