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二甲里一起学文学(六)】文学体裁、文学样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个人写的每一篇文章它都应该有体裁,体裁是区分文学作品的最主要标志。今天我们就说说文学体裁和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记叙人物、事件和景物来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类文章。它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和抒情;二是以记事显人、记事显理,间接又含蓄地表达主题。记叙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娘子关前》;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雨中登泰山》。一篇好的记叙文,应该包括六个要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按记叙的侧重不同,各个要素在文中发挥的作用、占有的比重也不尽相同,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人物”要素就相对重要些,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事件、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就重要些。但并不是每一篇记叙文都能够具备以上全部要素的,要看文章的实际需要而定。下面我们着实谈一下记叙文的相关注意点。

(一) 记叙方法

1、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就叫顺叙。

2、 倒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有时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放在开头写,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始进行叙述,这就叫倒叙。

3、 插叙:就是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中间**另一段叙述,这另一段叙述就叫插叙。

4、 补叙:补充叙述中所缺的段落,在叙述中先隐藏某些重要内容或情节,做成悬念,待读者思考,直到事件发生后,再作补充说明。补叙一般以附加资料的形式出现。(是插叙的一种表现方法)

5、 平叙:又叫分叙。在记叙文中,有时会出现同一时间内有多于一件事情发生,为了说明有关的情况,便要对两件或以上的事情分开叙述,可采用轮流叙述的方式去表达。即“花开两家,各表一枝”。(是插叙的一种表现方法)

6、 追叙:指追忆过去的片段或事件,通常用以说明事件的因由或来龙去脉,丰富文章的内容。(是插叙的一种表现方法)

(二) 记叙的方式

1、 记述事物的状况是空间的;
2、 叙述事物的变化是时间的。

(三) 记叙的线索:是指文章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

(四) 描写:是写作的基本方式之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和环境具体而细致地描绘出来,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的基本要求是具体、真切,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1、 描写方法的分类

(1)白描:白描本是绘画的方法,就是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加色彩,单纯明快。用在文学上,成为描写的一种手法。鲁迅把这种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它不加修饰形容和铺张扬厉,只用普普通通的话,简捷地反映出事物的特质。虽着墨不多,却能穷形尽相。许多名家大师,都把白描当作常用的方法。如: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

(2)细描: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看来好像琐碎、平常但却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变色龙》一文中在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较短时间内一穿一脱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生动性。缺乏细节描写,人物就苍白无力,故事就枯燥乏味。

(3)意描:即想象描写,描写的时候,往往不只如实叙写所见的情形,还要把想象的因素杂入其中,补充描写的内容。描写带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动、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性。

2、 描写对象的分类:描写按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之分,按方式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之分。我们重点讲一点按对象的分类:

(1)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五) 抒情:是指表达、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思、情感,是写作的基本方式之一。

1、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2、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二、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现作者一定的见解或主张的一种文章体裁。议论文必须包括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客观事物所持的主张或见解。比较复杂的议论文,作者提出主要的见解即总论点或中心论点以后,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围绕中心论点还提出分论点,分论点被中心论点所统帅,又服务于中心论点。一篇文章的论点可放在文首,放在文中,也可放在文末,甚至可以是文章的标题。

(二)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根据,一般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无论何种论据,一定要充分、确凿、典型。

(三) 论证:是组织和运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手段。论证最基本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摆事实,二是讲道理。除此之外,论证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我们作一个分类:

1、 从论题性质分:

(1)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

(2)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2、 从论据性质上分:(1)事例论证;(2)引证论证;(3)比喻论证;(4)因果论证。

3、 从推理特点来分:(1)演绎论证;(2)归纳论证;(3)类比论证。

4、 从论证手法分:(1)正反对比论证;(2)分层论证;(3)引申论证。

(四) 论证结构

1、 三段式:引论、本论、结论

(1) 立论文
① 引论:引出观点或论题;
② 本论:证明或阐述论点、论题;
③ 结论:归纳全文或论点。
(2) 驳论文
① 引论:树立靶子;
② 本论:予以批驳;
③ 结论:揭露实质、提出主张。

2、 并列式:层次间或段落间关系是平行的。

(1)论点分为几个平行的分论点;
(2)论据分为几个平行的小项;
(3)并列式的议论文还有一种对比并列的形式,即对比两种论点、论据或以一种烘托另一种。

3、 总分式:层次间是总述与分述的关系

(1)先总后分;
(2)先分后总;
(3)总分总;

4、 层递式:层层推向深入,顺序不能变动
(1)时间纵向深入;
(2)事理纵向深入;
(3)时间、事理纵向深入。

(五) 论证方法

1、 例证法:用典型的事项证明有必然联系的论点;
2、 引证法:引用原理、名言、成语等材料证明论点;
3、 对比法:把两不同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各自的特点鲜明突出,从而证明论点的真实;
4、 类比法:比较两种类似的事物,据已知条件推论或证明自己的论点;
5、 喻证法:用完整材料作喻体,记述或证明有关论点;
6、 归纳法:用充分的事实证明带有特殊性的论点;
7、 归谬法:即引申法,从对方论点引申出荒谬的结果,以证明自己的论点正确。

(六) 议论文的语言

1、 准确: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严密;
2、 鲜明:意思不含糊,造词遣句充满爱憎感情;
3、 概括:语句简要,语意深刻,富有理性;
4、 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

三、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内容、形式、性质、结构、成因、功能及关系等为主的文体,是说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科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文章。说明文一般有科技说明文和文艺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之分。科技说明文是指各种有关自然和社会知识简介方面的文章,如科学实验报告、产品使用说明书、书刊内容提要等;文艺说明文主要是指应用文艺笔调或手法创作的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相对更高,它的语言要准确、简明、周密、通俗。下面我们看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一) 说明文的特点:三性

1、 内容的科学性;
2、 结构的条理性;
3、 说明的客观性。

(二) 说明的顺序

1、 事理顺序:说明事物构造、形状为主的说明文,是说明文最主要的顺序;
2、 空间顺序:即观察顺序,介绍建筑物等空间位置关系的说明文;
3、 时间顺序:说明某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说明文;
4、 总分顺序:说明某些事物相互间关系及其特点、功能为主的说明文;
5、 倒叙顺序:介绍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
6、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的说明文;
7、 程序顺序:按操作步骤写的说明文。

(三) 说明方法

1、 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特有属性作确切的说明;
2、 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反映一般情况;
3、 作比较:用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的事物进行对比说明;
4、 分类别:对被说明的对象分类一一说明;
5、 打比方:对事物进行比喻说明;
6、 作解释:对说明的事物进行阐释;
7、 列数字:用数据说明;
8、 配图表:用图画或表格的形式进行说明;
9、 引用法:引用相关资料说明;
10、 分析法:对某一事物从若干方面或不同角度来说明;
11、 综合法:对要说明的事物总体上概括性的说明;
12、 描述法:说明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描写成分。

文学样式

一、散文

散文是指用凝炼、生动、优美的语言,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散文优美生动,令人赏心悦目,既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记人记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散文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 散文的基本特点

1、 形散神不散;
2、 语言优美洗炼;
3、 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4、 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
5、 不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
6、 不受韵律约束。

(二) 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1、寓情于事;2、因事见情;3、寓情于物;4、托物言志。

(三) 散文的类别: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看一下广义散文的类别。

1、 先秦散文:(1)历史散文;(2)诸子散文。
2、 汉魏六朝散文:(1)史传文;(2)论述文;(3)杂记文。
3、 唐宋散文:(1)名人小品;(2)游记;
4、 清朝桐城派散文;
5、 现代散文:

(1)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① 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性的边缘性文体。运用文字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运用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选取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题材,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报告文学产生于西方,在20-30年代传入我国,近年来日趋完善、成熟。在当代文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夏衍《包身工》。

② 随笔: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景抒情为主,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

(2)叙事散文

① 传记:记载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的文章,作者自叙生平的叫“自传”,写一个人的生平事迹的叫“专传”,合写几个人的叫“合传”,把许多人物传记列在一起的称“列传”。如司马迁《史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游记如果不仅是客观地写过程,还要注意在记山水的同时,要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将理智与情感的内涵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欧阳修《醉翁亭记》

(3)说理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① 评论:是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论述和评价,而着重判别是非、议论从违的文章。它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教育和引导舆论,主要分文艺评论、思想评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等。文艺评论主要有文学评论、画评等。文学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或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和评价的文章,也称文学批评。文学评论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研究评论对象,要求实事求是,全面分析,恰如其分进行评论。

② 新闻特写:用文艺笔法集中地描写新闻事件富有特征性的片断,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发挥战斗作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文艺特写不同,必须完全真实,不容虚构。

(4)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5)艺术散文:电视散文、广播散文、网络散文等;

(6)杂文:在散文的基础上吸引了外来随笔、小品文的特点而形成的,其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兼有评论和文艺两种因素,既有缜密的逻辑,又生动形象,它一般不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而是采用对比暗示、象征、借喻、反语、幽默、讽刺等艺术手法,写出生活中“锢弊”或某些人的“类型”,其文风或幽默生动,或尖锐泼辣。它内容广泛,从实入手,以实论虚,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简洁缜密,富有气势和表现力,理论的说服力与艺术的感染力紧密结合。杂感、杂谈、杂记都是杂文的一种。有人将杂文、随笔、小品文称之为新散文。

(7)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大多就某一话题,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行文往往不拘章法,随意而谈,而又如珠走玉盘,语不离宗,形散神聚,丝丝入扣。有的人将小品文等同于散文诗。小品文可分为:①科学小品文;②政治小品文;③讽刺小品文;④时事小品文;⑤历史小品文。

二、诗歌

诗歌是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抒发诗人的感情,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的文学样式。诗歌常常采用比兴、拟人、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在写作体制上一般分行排列,多用形象思维,视接千载,视通万里。

(一) 诗歌的特点

1、 高度的概括性:诗是高度而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2、 浓郁的抒情性:诗感情强烈,以情感人,抒**彩浓厚;
3、 突出的形象性:诗是联想、想象的产物,形象地表现现实生活;
4、 鲜明的音乐性:诗的语言凝炼生动,音调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二) 诗的分类

1、 按表现形式(格式)不同分:

(1) 格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即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即尾联。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2)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一种文体。用散文的形式写成诗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语言较散文更加凝炼,内容跳跃性比较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常常在有限的篇幅中隐含丰富的哲理,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它不分行,不押韵,但比较注意语言的节奏性。

(3)自由诗:是不按照严格的格律写的诗,除了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外和押大致相近的韵外,在段数和行数、字数方面都没有固定的要求。


2、 按表达方式不同分:(1)抒情诗;(2)叙事诗。

3、 按时代发展分: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近体诗: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因与古体诗相对而言,故称。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3)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的创作比较简单,主要讲究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也就是诗歌的形式、音律和意境。押韵和对仗以及句子的长短都不限。比较自由。新诗基本上等同于自由诗。

4、 按创作方式分:(1)文人诗;(2)民间诗。

5、 其他诗歌种类:(1)田园诗;(2)山水诗;(3)边塞诗;(4)打油诗(因唐代张打油首写此诗而得名。)

三、小说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文体。小说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即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根本任务,也是小说最主要的因素。小说的情节一般分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小说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塑造、刻画人物服务的。小说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烘托人物,社会环境反映小说的时代背景,都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创作必须注意的地方。一般来说小说的线索分单线和复线两种。无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起提纲挈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的语言较散文而言具体、形象、生动,小说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记叙情节、描写环境、塑造人物。下面着重讲一下小说的分类:

(一) 按作品反映生活规模的广狭和作品篇幅的长短分:1、长篇小说;2、中篇小说;3、短篇小说;4、微型小说(小小说)。

(二) 按作品反映题材分:1、现实小说;2、神话小说;3、历史小说。

(三) 按作品的内容分:1、侦探小说(推理小说);2、武侠小说;3、言情小说;4、科幻小说;5、社会小说;6、问题小说。

(四) 按时代分:

1、 现代小说;
2、 古代小说:
(1)志人小说:指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的小说。其中“志人”这个名称,是鲁迅从“志怪”推衍出来的。

(2)志怪小说:是记录和加工神鬼故事的小说。志怪小说大都是神话色彩浓厚,有的还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但也有不少篇幅反映了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斗争,反映了社会中不合理现象,如干将莫邪、韩凭夫妇等,已和人民生活渗透结合,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

(3)传奇小说: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话本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人民爱憎分明的感情,其内容生动丰富,成了人民最喜欢的文艺形式之一。

(5)拟话本小说:模拟话本形式的短篇小说。拟话本小说在继承话本小说优点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对人物表现(言行)和心理的细致刻画和描写,使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6)章回小说: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7)谴责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8)演义小说: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9)轶事小说: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五) 按表现形式分:1、叙述式小说;2、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3、诗体小说;4、摄影小说。

(六) 按写作体制分:1、章回体;2、日记体;3、书信体;4、自传体。

四、剧本(戏剧)

剧本是靠人物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进行自我表现,是戏剧演出的依据,是以表演为中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剧本是一剧之本,它分为案头本和演出本两类,演出本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一般的演出本由舞台说明、人物对白和场幕划分等构成。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服饰、环境、灯光、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动作、态势、表情和心理活动的说明;人物对白包括独白、旁白、对白。也叫舞台提示和人物台词。剧本有特有的结构形式,分幕分场,一般按照开端、发展、**和结局安排剧情。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剧本的特点和分类:

(一) 剧本的特点

1、 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如曹禺的《雷雨》

2、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各自的身份,而且还有动作化特点,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语言也各有变化。

3、 剧情、场景人物高度集中:戏剧因受时间、地点和舞台的限制,角色不能太多,矛盾冲突必须集中、限时完成。

(二) 剧本的分类

1、 根据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1)话剧;(2)歌剧;(3)舞剧。
2、 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分:(1)独幕剧;(2)多幕剧。
3、 根据题材反映时代的不同分:(1)历史剧;(2)现代剧。
4、 根据矛盾冲突性质不同分:(1)悲剧;(2)喜剧;(3)正剧。

(三) 潜台词:是戏剧一种含蓄的表现技巧。它是指台词所包含的实质内容,没有在字面上直接表示出来的言外之意或未尽之言。

(四) 戏剧人物的分类:

① 生: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男性人物。宋元南戏里已有生角,此后除元杂剧外,历代戏曲都有这行角色。从南戏到明清传奇,生角大都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的主要角色。历代各地方戏曲剧种的生行,大都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表演上各有特点。有些剧种(如汉剧等)的生行则专演壮年男性。

② 外: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元代戏曲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大致是指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明清以来“外”逐渐成为专演老年男子的角色。表演上基本与生、末相同。一般挂白满须,所以又叫老外。如《四进士》中的宋士杰、《跑城》的徐策等。近年来有些剧种(如京剧)外角都由老生兼演,不另分行;有些剧种(如汉剧)则仍作为一个主要的行当。

③ 末: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主要扮演中年男性。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戏曲中都有这行角色,表演上基本与生、外相同。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角已逐渐成为生行的次要角色,如《李陵碑》的杨六郎、《文昭关》的皇甫讷等即规定由末扮演。目前已不再有此区分,但有些剧种(如汉剧)则仍作为一个主要行当。

④ 旦: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女性人物。宋杂剧已有“装旦”;元杂剧中旦行角色很多,如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是同“正末”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此后,明清传奇以至近代各戏曲剧种都有这行角色,又大都根据所扮人物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专行,如青衣(正旦)、花旦、贴旦、武旦、刀马旦、老旦等,表演上各有特点。旦行过去在京剧班社俗称“占行”,或系贴旦的“贴”字之简写。

⑤ 净:也叫“花脸”、“花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一般认为是从宋杂剧的“副净”发展而来。此后历代戏曲里都有这行角色。现在各剧种中的净角都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曹操、严嵩、张飞、李逵、包文正等。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勾“脸谱”,动作幅度大。声唱发言宽阔洪亮,粗壮浑厚;唱用宽音或假音,时有“犟音”(颅腔共鸣)或“嗷音”(嗷腔共鸣)。唱念并重的如《草坡面理》的金兀术、《刺秦王》的荆轲。唱做并重的如《五台会兄》的杨五郎、《过巴州》的张飞(带有喜剧色彩)。重功架的有《芦花荡》的张飞(穿渔夫装)、《反长沙》的魏延(穿箭衣披马褂)、《破宁国》的常遇春(扎大靠)。唱念做打齐全的如《淤泥河》的盖苏文等。以突出其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划分为许多专行,如大净、毛净、武净等等。

⑥ 丑: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从宋元南戏到现代的各戏曲剧种中都有这一行角色。面部化妆是在鼻梁眼窝之间,用白粉勾划成块状,行叫“豆腐干”。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传统剧目中丑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有的是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也有奸诈刁恶、悭吝卑鄙的人物,如《审头刺汤》中的汤勤。根据所扮人物性格、身份的不同而分为文丑、武丑两行,表演上各有特点。扮演女性人物时称“彩旦”、“丑旦”、“摇旦”或“丑婆子”。表演重念,要求念白口齿清楚,且能念“板歌子”流利嘴快。多念自然白,扮演上层人物时用上韵白。丑的表演似有不守“格”之感,实有自己的程式和规律。

五、古代常用文体

(一)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的一种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分上下两阙),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叫词调,也叫词牌。在常见的词调中,以单调如,《十六字令》、《渔歌子》、《忆江南》和双调如,《浣溪沙》、《渔家傲》、《永遇乐》、《念奴娇》、《清平乐》、《西江月》、《菩萨蛮》、《雨霖铃》、《沁园春》、《卜算子》、《蝶恋花》、《如梦令》、《忆秦娥》、《一剪梅》为最多。

(二)赋:我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原是《诗经》铺陈叙事的一种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其结构一般分为三部分:开头有序,说明作赋原因,用不押韵的散文与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最后是乱,对全篇作结。明代徐师曾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古赋即汉赋,大都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都城、宫宇和帝王穷奢极移的生活,篇末往往加一个讽刺的尾巴。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文赋是在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句子参差,以散代骈,押韵也较随便,形成清新流畅的气势,与汉赋很接近,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

(三)曲:本是音乐方面的名称。金元时期成了跟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手小令和套数。小令由一支曲牌构成,如《山坡羊》、《天净沙》。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其中的“中吕”是宫调名,“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的组曲,它可用来叙述完整的情节,夹有议论。如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如《窦娥冤》,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唱词,还有科介、宾白,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旦”,次要角色有净、丑、孛老、卜儿、副净、副末等。

(四)骈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两匹马并驾叫“骈”,夫妻成双叫“俪”。)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五)其他文体

1、 论辩类
① 论:用以直接阐明自己观点,有时是对某种见解的驳斥,分史论和文论两种。如《过秦论》、《六国论》都是史论文。

② 说:多用来说明某种整理,通常叙述兼有议论。如《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师说》、《爱莲说》。

③ 原:对事物的本原进行阐述和推究。如《原君》、《原毁》。

2、 记叙类

① 传: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童区寄传》、《柳敬亭传》。

② 行状:在一个人死后,战友、门生等人将死者世系、名字、爵里、寿年等详情具书上报,请求追谥封号或乞墓志碑表之类。逸事状即属行状,举轶事逸闻,以彰其名。如《左忠毅公逸事》。

③ 碑记:专门叙写死者的生平事迹。如《五人墓碑记》。

④ 记:记人记事,写景状物均可。如《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

3、 告语类

① 策: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政见、进献策略的一种文体。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②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原本是用以陈情的官府文书,后世也用以叙事、劝进、庆贺、辞免、谢恩、推荐等。如《出师表》。

③ 疏:古代臣子对君王条陈自己对某事看法的一种文体。后为也称“奏疏”、“奏议”、“奏章”。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

④ 书:即书信,是故旧、朋辈间往的文字。如《答司马谏议书》、《与妻书》。

4、 序跋类

① 序: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一种文体。如《伶官传序》。

② 跋:记读后感的一种文体,也称后序、后记、题跋。如《〈指南录〉后序》。

5、 铭祭类

① 铭文:指具有警戒、激励性的文字。与铸金刻石以记功、记事的墓志铭式的“铭”不同。如《陋室铭》。

② 祭文:古代祭奠死者写的哀悼文章。如《祭妹文》。

文学体裁和文学样式千变万化,短短一篇文章是不能穷其尽的,只有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才能真正驾驶和掌握这些文体。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