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二甲里一起学文学(一)】文学人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生活,我们常说:小鬼,叫什么名字?
傻根!
什么不好叫偏要叫傻根?姓什么啊?
倪。
哦,倪傻根!抠鼻眼的,你叫什么?
姓胡名黎,叫胡黎。
……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名,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一种区别你我及其谁的标识。草昧时代,人是没有名字的,老子曰:“无名万物之始。”在人类感到“必也正名乎”的初期阶段,也只是使用公名,如炎、黄、尧、舜,一个氏族的部落名称,就是这全部落的人名。直到原始公有制解体了的夏朝,才有了私名。从此一门新兴的学科也就诞生了。

一、姓

在上古时代,姓只是一种族号,是整个氏族的标志。到了先秦时期,贵族才开始有姓。到了汉末,平民也开始有姓。在古代,贵族女子的姓要比名更重要,对未婚的女子加以区别时,往往只是在姓上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与范杞梁》,“孟姜女”就是指姜姓人家的长女。女子出嫁以后,则往往在自己的姓上冠以国名、夫姓、邑名来加以区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九品芝麻官》中的“戚秦氏”等等。

到了现代,姓已经完全从氏族标志中脱离出来,起着区分血缘关系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最近公布的全国性姓氏数据表明,中国的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另外,有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我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有一些姓非常有趣。譬如复姓,像《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呼杨合兵》中的呼延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电视剧《天下无双》中的司徒亮以及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东方不败,《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复姓约81个,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认真揣摩这些复姓,很有意思。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此外,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姓的异读。譬如,《塞下曲》中的“单于夜遁逃”,“单于”就不能读“丹于”了。姓异读的名人有很多,列举一些:著名歌唱演员解(xie)晓东、前国家足球队著名守门员区(ōu)楚良、著名评书播讲者单(shan)田芳、《玉观音》杨瑞的扮演者佟(tong)大为、大韩民国总统(1963~1979在位)朴(piao)正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gě)叫天、著名武侠小说家查(zhā)良镛、明代画家仇(qiu)英、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首领翟(zhai)让、唐代诗人员(yun)半千、唐代安禄山的部将能(nai)元皓、东汉名士繁(po)钦、围棋高手过(guō)百龄、三国时蜀汉左将军句(gōu)扶、唐初将领(现在我们常将其画为门神的)尉迟(yu chi)恭。

二、氏

我们说过,姓是整个氏族的标志,是一种族号。随着子孙的繁衍,一个氏族往往又会分为若干个分支氏族。这时候氏诞生了,它是一个氏族散居分支的称号。也就是说,姓是旧有氏族的标志,氏是后起氏族的标志。譬如姜是一个旧有氏族的姓,后来又分为中、吕、许、纪、崔、马等新的氏。在周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氏的来源相当复杂,有的以祖先的号为氏,如轩辕氏、高阳氏;有的以祖先的谥为氏,如文、武;有的以祖先的职业为氏,如巫、陶等等。到了秦汉,姓氏就逐渐合二为一了,汉代以后氏就从姓名中消失了。近现代中出现的“氏”,如《红楼梦》中贾珍的妻子尤氏,贾璜的妻子金氏等等,都已经失去了氏的本来意义,只不过是一种已婚女性的简略称谓罢了。

三、名

传统的说法,婴儿三个月大(百日)时,应由父亲或尊长命名。在三个月之前则可先取小名,也叫乳名,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小名叫阿瞒。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一件十分失礼的行为,往往要避讳。凡遇到帝王将相、尊长的名字,要通过改字、减笔、读错音等回避。譬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每每遇到“敏”字总要少写一笔,读成“密”,就是为了避其母亲贾敏的讳;再如柳宗元《捕蛇者说》里面的“人风”,实为“民风”,也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在清代玄武、玄黄都写成元武、元黄,就是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

通常说来人活着的时候叫“名”,死了以后就叫作“讳”。在古代,一个人的名字往往有多种称法。比如文学巨匠鲁迅,小名阿张,学名周樟寿,别名周豫才,曾用名周豫山,原名周树人,现用名鲁迅,笔名唐俟、令飞、某生者、宴之敖者、雪之、敬一尊等等。下面逐一介绍一下:

(一)小名:又叫乳名,是孩提时代尚未取名前临时使用的或是取名后采用学名的昵称而得来的名字。这些名字口语化强,比较亲切,在家庭或亲戚朋友中小范围使用。譬如“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司马相如小名尤子;“金陵十二钗”之一的秦可卿小名可儿;《荷塘月色》中的闰儿也是朱自清二儿子朱闰生的小名;谚语“捧不出的刘阿斗”,阿斗就是刘备儿子刘禅的小名。

(二)学名:顾名思义入学时用的名字。鲁迅的小名、学名都是由祖父周福清取的,鲁迅出生时,晚清名人张之洞正好在周家做客,便取小名阿张,学名樟寿。其弟周作人、周建人按寿字排行,取学名分别为周櫆寿、周松寿。

(三)别名:又叫字,我们在“字”中细说。

(四)曾用名、原名:都是相对于现用名来说的,区别不是很大,如鲁迅嫌其学名周樟寿过于守旧,故改为周树人,周树人则成了原名,周樟寿则成了曾用名;再譬如“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傅全香,原名叫孙泉湘;**的大儿子毛岸英因其母叫杨开慧,曾用名叫杨永福;《水浒传》中**鲁智深原名鲁达;《红楼梦》中袭人的原名则叫***珠等等;

(五)笔名:往往是文学工作者为了创制和发表作品的需要而使用的称呼,笔名一般都有一定的寓义,代表了作者的个人喜好。譬如:老舍、巴金、茅盾、冰心、曹禺等等。鲁迅也是一个笔名,但由于其使用频繁,已经逐步取代作者的原名而成了通行的一个名字了。

一些演艺工作者通常还取有“艺名”,有的是在拜师学艺时按师门论资排辈得来的,有的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被观众首肯出来的,譬如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等等都是艺名。

除此以外,现在网络上还流行一种新新的名字——网名。即网络论坛的注册用户名(ID)。像二甲里、一滴水、氧气瓶、如今才是唯一、june、嫩脚丫、蓝蓝宝贝、谁动了我的钉耙、阿絮、庸盗禅花、淼风、骑天小猪、兔七七、死丫头骗子等等都是网名,网名随着网络的发展,使用将会更加普及、科学。

四、字

古人命名用以自称,表示谦谨;命字是用来给朋友呼唤的,表示客气。名除自称外,神圣不可侵犯,凡尊亲、君上、圣人之名都要讳言,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都称宋江为宋公明或公明哥哥,《红楼梦》中众人都称史湘云为史姑娘或是云丫头,均不称其正名,要么称字要么称小名或称谓。


字是由名孳乳而来,是用以表德的,因此它不用讳言,又叫表字。对晚辈及地位卑贱的人只称名不称字,谦称自己时用名不用字,尊称别人时用字不用名,这大概是“字以表德”的缘故。古人有名有字。姓、名、字三者结合,构成我国古代姓名的基本结构体系。如《西游记》的作者姓吴名承恩字汝忠、《桃花扇》的作者姓孔名尚任字聘之等等。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结发加冠,称之为弱冠),相当于现在的十八岁**仪式。为了对本人尊重和供朋友称呼,要另起一个别名,即“字”。女子十五岁时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所以对女子来说,未嫁人叫“未字”或“待字”,成语“待字闺中”就是这个意义。《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可见,名与字有着必然的连带关系,大致可归结为以下11种:

1、同义互训:诸葛亮字孔明,屈原名平字原,亮与明,平与原都是同义词,可以互相注释;

2、反义相对: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相反,孔子学生曾点字皙,点指小黑点,皙指白皙,点与皙为反义词;

3、连义推想:关羽字云长,是由羽毛而推想到云的。张飞字翼德,翼由飞连想得来;

4、连义指实: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由云的连想而指出云中的实物龙;

5、辨物统类:如范泰衡字宗山,蔡琬字季玉,周鼎字伯器,泰衡为山类,琬为玉类,鼎为器类;

6、原名加辞:如杜牧字牧之;

7、干支五行:郑石癸字甲父,秦白丙字乙,纯属天干相合。楚公子午字子庚,郑印癸字子酉,天干地支相配;

8、形体离合: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姚椿字春木;

9、形体增省:如秦桧字会之,顾媚字眉生;

10、成语贯串:有的照抄成语,如魏哲字知人,本“知人则哲”;钱谦益字受之,本“谦受 益”;有的照抄诗文;有的则着意发挥,或增多,或延伸;

11、表白思慕:如顾祖禹字景龙,雷渊字希颜,名直取仰慕者之名(祖禹、渊),字作注释,并提示姓氏(范、颜)。

名与字在是连在一起说的,汉以前通常先称字后称名,如屈原名平;汉以后通常是先称名后称字,如秦观字少游。到了现代,名与字已经同姓与氏一样都混淆不分了。

五、号

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号又叫别号、绰号、诨名,是人的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的绰号叫“豹子头”,《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的绰号叫“老顽童”、瑛姑的绰号叫“神算子”。号产生于春秋,春秋至汉代基本上是用“伯、仲、子、父”命号;唐宋命号风气渐兴,取号多用“居士”,如“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欧阳修)”、“石湖居士(范成大)”、“清真居士(周邦彦)”等等;到了明清时代,命号风气大盛,并出现了一些怪号,如:落落庵、咄咄翁、小小园、惺惺叟、辟仙之不欲升天者、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西北之西北老人等。历史上文字最长的号是“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名和字是由父母或尊辈给起的,号则往往是自已或别人取的,尤其是绰号,俗称“臭名字”。如《西游记》中的弼马温,《故乡》中的豆腐西施,电视剧《走出蓝水河》中的母骆驼,《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小二黑结婚》中的不宜栽种,《林海雪原》中的座山雕等等。下面就广义的号作一些分析评述。

(一)别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除自号外,还有他号。如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绰号:“入云龙”公孙胜、“黑旋风”李逵、“没羽箭”张清、“神行太保”戴宗、“一丈青”扈三娘,中国女排五连冠辉煌的缔造者之一“铁榔头”郎平、新女排第一高度“网上长城”赵蕊蕊等等,也是用了绰号,这些绰号威震敌胆、助长斗志,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二)爵号:唐朝时期,有人以为称字称号都不够尊敬,于是改称官爵、住所、出生地、排行为号。这就形成了爵号或是官号。如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为杜工部;王安石出生在临川,称为王临川;柳宗元在柳州当过刺史,称为柳柳州;柳永在家排行老七,称为柳七;现代社会中的**、周总理、朱委员长、江总书记也是爵号称呼的一种变异。

(三)斋号:又叫室号,如清代《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斋号叫聊斋,人们称之为聊斋先生;“公车上书”的始倡者梁启超斋号为饮冰室,人称饮冰室主人;

(四)法号:法号是僧人专用的一种名号。如《天龙八部》中的虚竹,《西游记》中的悟能、悟净,常州天宁寺的方丈“松纯”等。

(五)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即位,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六)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学者名流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拟定的或是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私谥)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魏安簧王(安簧)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隋炀帝(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美)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勤学好问”;“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恶)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还是拜周厉王所赐,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暴君,“国人”发动暴乱,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七)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 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

姓、名、字、号往往可以并在一起使用。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姓卢名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唐代第二代皇帝姓李名世民庙号唐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个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年号顺治。

古人的姓、氏、名、讳、字、号是一门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学问,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很有借鉴意义。不知道列罗了这么多内容,对大家有没有教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