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的天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分废话
1.本人向来比较懒,最近忽然心血来潮想发帖谈谈我所了解的一些三国谋士,考虑到为了增加人气,决定用排行榜的形式发帖(似乎有排行的帖子人气总是旺一些).
2.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废话,.第二部分正文.第三部分附记.
正文中谋士的比较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谋士的战略分析能力(这个很容易理解吧).
2)谋士的在面对僵局,困境或弱势时的应变能力.这里应变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纯粹的应变能力,不管是靠阴谋诡计还是靠洞察对手心理.这方面的代表是贾诩。
二是军事战术层面的应变能力,也就是战术素养,这方面的代表是荀攸,法正.
3)谋士对”人”的认识和把握.也括两个层面:
一是通过对别人外在的行为举止,谈吐修养来判断和剖析这个人的特质,对这个人下定论.这方面的代表是庞统
二是运用到心理学层面,精确把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和思维特点,从此人的内部直接分析掌控这个人的本质.这方面的代表是贾诩郭嘉.(这显然比上一个层面更高明)
3.谋士的谋略水平本身是本文考虑的重点,至于谋士的人品和道德品质会有所涉及,但不作为加权进入排名,所以请不要有”他人品那么差,怎么可以称的上是一流谋士”这种抱怨.
4.先排除几个人选.
诸葛亮,陆逊,军政皆优,入相出将,国之栋梁,本身已经远远超越了谋士的范畴,不入排名.
司马懿,周瑜,军事奇才,指挥调度,统筹军队,军事才是其主业,非谋士也,就算较起真来,两
人虽善谋,但较之专业顶级谋士,恐落下风.不入排名.
5.本人理工科出身,文笔甚差,请勿取笑;胸中墨水也尚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指正,请勿谩骂.
6.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ultmaker2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2回复此发言
--------------------------------------------------------------------------------
4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二部分正文
第十名陈宫字公台——————爱憎分明,身死志存
自小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白门楼一集陈宫战败被擒,大义凌然,只求速死,曹操不忍,数次呼唤“公台”,陈宫毫不理会,径直走向死亡,只留下莫落的背影,不禁落泪,自此对陈宫也有了一份好感。
正史中的陈宫记载甚少,如果把三国的谋士比作璀璨的星空,陈宫也许只是一颗慧星吧,倏然而逝,却瞬间照亮夜空,至少在那一刻,他是最耀眼灿烂的。下面外面来领教一下陈宫之谋。
1.刘岱死,陈宫劝曹操抓住时机,占领兖州,以图“霸王之业”,并亲自跑到兖州官吏士族面前为曹操游说,劝他们接受曹操做兖州牧,于是曹操在陈宫的谋划下有了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成为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起点。
2.名士边让的被杀和曹操屠彭城彻底让陈宫失望,于是陈宫趁曹操东征之际联合张邈叛变,迎接吕布,给予曹操几乎致命的打击,大部分县都应声呼应叛变,这是曹操“出道”以来的第一个大挫折,唯有荀彧,程昱,夏侯敦临危应变为曹操保留住了最后的三座城,给曹操的重新崛起留下了最后的火种。
3.195年,“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陈宫献计设伏兵,出其不意大破曹军。自此,陈宫正式与曹操反目,开始“为布画谋”,屡次在与曹操的局部交锋中献良策,占上风(但也只是局部而已,随着战事的进行,吕布势力逐渐被压缩到徐州一带)。
4.198年,曹操征吕布至彭城,陈宫建议吕布以逸待劳,趁曹军新至疲敝,速战速决,击溃曹操,吕布自作聪明,不纳陈宫之计,延误战机。
5.吕布受困,欲于白门楼投降曹操,被陈宫劝阻,“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6.曹军欲攻破彭城,陈宫为吕布设犄角之计,劝吕布驻兵于城外,自己屯守与城内,若曹操攻城,则首尾相击,内外夹攻,环环相扣,打持久战,静待曹军军粮耗尽,不战自败。而吕布却听信妇人之言,再次拒陈宫之妙计。
7.吕布屡次不用公台之计,最终城破被俘,吕布求饶被斩,陈宫大义赴死,一席话让曹操善待其老母妻子,“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

观陈宫一生,早期的他曾一度以为曹操就是他要辅佐的明主,他积极为曹操谋兖州,划地盘,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陈宫发现曹操一代枭雄,嗜杀成性的本质后,陈宫失望了,极度的失望。士族领袖边让的被杀让同为士族的陈宫极为寒心,而彭城百姓的血流成河则彻底让陈宫心如死灰,于是陈宫决定与曹操的决裂,于是他联合张邈叛乱,一个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当时荀攸郭嘉等人还没加盟),一个是曹操最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以最沉重的方式给曹操最致命的打击。其实,陈宫与曹操的分道扬镳非私人恩怨,而是政治立场和处世原则的迥然不同造成的。
后来陈宫辅佐吕布与曹操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周旋,陈宫无疑是孤独的,他的敌人不仅是曹操,还有曹操身后如荀攸程昱郭嘉等一大批精英谋士,还有吃里扒外的陈登父子和危险的刘备集团,他甚至还要和自己的主公吕布的猜忌,无谋做斗争,在这么多敌人面前,陈宫没有退却,反而如彗星一般在194年到198年这短短的4年间大放异彩,陈宫展示了他绝佳的战术素养和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多少次在于曹操的争斗中占得上风,甚至一度把曹**的走投无路,想投靠袁绍了之(被程昱劝阻)。当然他最终还是失败了,不是败给了曹操和他的谋士团,而是败给了自己尽心辅佐的主公吕布。白门楼陈宫指着吕布对曹操说:“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公台身为士族,视骨气为重,不惧死亡,只是莫落的背影似乎仍在诉说着自己多么的不服气和不甘心吧。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
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
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
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三国演义》)
(没找着更合适的评价正史中的陈宫的评语,
只好拿演义的诗凑数了.)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3回复此发言
--------------------------------------------------------------------------------
5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九名郭嘉字奉孝—————天生奇才,兵行险招
提起郭嘉,恐怕现在熟悉三国的人都耳熟能详了。郭嘉恐怕是三国最具人气的谋士,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谋士。一方面,由于以《品三国》为代表的所谓“正史运动”使很多人都认识了这个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优秀谋士。而另一方面,由于众多嘉迷对于其他谋士缺乏了解而造成了对郭嘉的过分吹捧,使得现在的郭嘉也面临着被神话成另一个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尴尬境地。个别并不真正了解郭嘉的嘉迷甚至为郭嘉套上了“三国第一谋士”“杰出的军事家”的称号,这些郭嘉承受不起的高帽子遭到了很多所谓“嘉黑”的驳斥和嘲笑,在下也曾经被嘉迷称做是“嘉黑”的其中一员,尽管我一直认为我只是在还原郭嘉的真实地位。
众所周知,郭嘉的谋略以险著称,郭嘉的谋略在所有谋士中是最玩心跳的。
1.曹操东征吕布受挫欲退兵,郭嘉与荀攸却劝曹操强攻,果然击败吕布。
2.曹操欲与袁绍决战,听闻孙策欲背后偷袭,众人皆惧,唯独郭嘉谈笑间料定孙策“必死於匹夫之手”,劝曹操不必担心,后来孙策果然被许贡门客刺死。
3.曹操欲打刘备,又恐袁绍背后偷袭,腹背受敌。郭嘉却料定袁绍“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后来果然如郭嘉所料,等曹操把刘备的老婆和兄弟(关羽)都擒来了,袁绍才刚想着慢吞吞的进兵。
4.征乌桓又是郭嘉力排众议料定刘表是个废物,必不敢背后偷袭,果断劝曹操放弃辎重,千里偷袭,攻敌不备,后来在张辽和田畴的奋死拼杀下,曹操得以险胜。(个人认为这条计策并不是一条完美的计策,兵贵神速固然正确,但知己知彼却是兵家常识,郭嘉在知己却不知彼的情况下实在过于弄险,差点断送了曹操的性命,不到万不得已并不可取。)
除了弄险,郭嘉的另一大优势就是他和曹操的关系,郭嘉为人不拘小节,行为放纵,“不治行检”,多次遭到陈群的非议,但曹操却不以为意,除了曹操知人善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曹操和郭嘉是一类人,都不是君子而是真小人,曹操和郭嘉的性情相投使得郭嘉在为曹操谋划时更加如鱼得水;别人不好开口的,郭嘉敢于说;别人说了曹操不信的,郭嘉出面就能使曹操吃下定心丸。能取得老板最大程度的信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本事,郭嘉正是利用这种信任来引导曹操每次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这方面的代表谋略有:
5.曹操久攻二袁未果,军心具疲,郭嘉站出来帮犹豫不决的曹操下了决心,先征刘表,静待二袁内讧,撤军为上,曹操于是“听话的”撤了兵。
6.官渡前,以孔融为首的投降派叫嚣袁绍强大不可战胜,而以荀彧郭嘉以及后来的贾诩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判断袁绍不过是外强中干,郭嘉此时提出“十胜十败”,大大增强了曹操的信心。
从以上几个郭嘉的代表谋略我们可以分析出郭式谋略的几个特点:
1.郭嘉确实敢于弄险,善于弄险,而郭嘉弄险的基础是郭嘉思维敏锐,眼光犀利,判断力优异,对于对手的心理特点把握的精确到位,并借此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的把握。换作在考场上,郭嘉做选择题肯定是最拿手的,他总能摸透出题人的意图,选择对的答案。
2.郭嘉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曹操性情相投的优势确立了曹操对自己的信任,进而把这种信任利用到为曹操谋划或谏言的过程中,使曹操乖乖的听自己的话。这是郭嘉独有的优势,是荀彧贾诩刘晔等其他谋士所不具备的。
3.无论是征吕布,还是打刘备抑或是“十胜十败”,郭嘉的谋略大多是基于小范围的战略层面,而很少深入到战术层面上去,换句话说,郭嘉擅长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该不该打”,而具体“怎么打”“从哪打”,郭嘉就很难插得上话了,这也暴露出郭嘉在战术上的应变能力不足,这在官渡之战的过程中郭嘉的这一缺点彰显无遗,官渡之战前期,曹操面临巨大困境,而郭嘉此时却如失踪一般,相比之下,荀攸,贾诩甚至是刘晔等人却面临困境献计献策,大放光芒。总结一下就是郭嘉“先手”的能力很强,但缺乏“见招拆招”的本事。
4.由于第3点的分析我们知道郭嘉应变能力欠缺,这也导致了郭嘉众多谋略中鲜有“救曹操于困境中”的谋略,再者郭嘉的战略层面的分析又只是小范围的局势判断,这在荀彧大而兼及天下,小则细致入微的的战略分析能力面前又显视野不够开阔,这两个缺点使得郭嘉的谋略在重要性上比其他几个曹营谋士稍逊一筹,这也被很多“嘉黑”(包括我)落下了郭嘉“锦上添花有余”的话柄。
总体而言郭嘉思维敏锐,善于洞察对手心理活动,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一流,善出险招,计策的精彩度是所有谋士中最高的,同时他又善于利用曹操对自己的信任来“掌控”曹操,引导曹操做出正确的决策。缺点是战术层面的应变能力和军事行动力不足,这也注定了郭嘉不是一个以军事著称的谋士。而天生奇才的郭奉孝在207年早逝,年仅38,郭嘉的夭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发挥和我对他的排名,但某些嘉迷所宣扬的有郭嘉在,曹操便可破周瑜,灭刘备,避免赤壁之败,统一中国,这未免就YY过头了。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曹操)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陈寿)
(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陈寿)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4回复此发言
--------------------------------------------------------------------------------
6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八名程昱字仲德——————宁折不弯,刚健多谋
程昱性格刚戾,甚至因此“与人多迕”,这注定了他的谋略处处彰显出一种阳刚的魄力和外放的张力。如果说郭嘉的谋略特点是“险”,那程昱的特点就是“刚”。
1.早在黄巾时期,程昱就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和谋略,他一眼就看穿王度的心理活动,分析出王度的弱点,亲自率吏民杀败王度,设计破黄巾保全家乡东阿县。
2.精确的为刘岱分析出公孙瓒和袁绍的实力对比,预言公孙瓒必败于袁绍。劝阻刘岱投靠公孙瓒,但同时程昱也看出刘岱是个废物,数次被招而不应,直到遇到曹操。
3.程昱最辉煌的时刻在194年,曹操东征徐州,张邈陈宫叛乱,迎吕布入兖,四周郡县响应,曹操老家起火,面临无处安身的处境,曹操势力危在旦夕。程昱奔波于东阿,兖州与范县之间,设伏兵杀泛嶷,占仓亭津阻陈宫,协薛悌守兖州,最终和荀彧一起成功为曹操守住最后的根据地。曹操事后,拉着程昱的手说:“若非程卿之力,吾无所归矣。”
4.曹操战吕布受挫,处境困难,欲投靠袁绍被程昱及时劝阻。
5.看出刘备乃世之枭雄,劝曹操杀刘备未被采纳
6.程昱七百兵守鄄城,面临袁绍十万大军毫不畏惧,料定袁绍见其兵寡反而不敢进兵,谢绝曹操的援兵。后袁绍果不敢来犯。(有点空城计的感觉)
7.曹操征荆州,刘备投孙权,众人皆认为孙权会杀刘备,唯程昱分析出孙权不杀刘备反而会援助刘备,与之结盟,共同抗曹。
8.摸清曹操心理,力排众议劝曹丕不杀河间叛乱降者,后果然得到曹操赞赏。
陈寿在《三国志》中把程昱郭嘉合传,两人传记挨在一起,以“程郭”并称,而程郭不但谋略水平相当,在曹操谋士团的地位相当,就连两人的谋略特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郭嘉一样,程昱同样擅长把握对手的心理特点,会“识人”,程式谋略也同郭式谋略一样,张力十足,不过相比郭嘉的“险”,程式谋略用“刚”形容更为恰当,更难能可贵的是程昱在多次谋略中表现出其他谋士难得的“独当一面”的素质,不管是保三城还是守鄄城,在主公不在的情况下,独自面对逆境,程昱的谋略和胆魄彰显的淋漓尽致,一句话,程式谋略都很man。
然而程昱的谋士生涯中在战略方面的表现却乏善可陈,无太多亮点,这是程昱的不足之处。另外,据《魏晋世语》记载“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意思是程昱曾劝曹操食人肉,这是程昱的污点,最终没能封上“公”,反倒是让贾诩后来居上封了太尉。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程昱之胆,过于贲、育。(曹操)
(昱)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陈寿)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4回复此发言
--------------------------------------------------------------------------------
7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七名沮授字则注——————苍然悲怆,忠烈无双
谁是三国最具悲剧色彩的谋士?答案是沮授。广平沮授,注定是个孤独的智者,孤独的行走在河北苍凉悲怆的大地上,从一开始他失望的离开他的第一个主公韩馥,踏上名震天下的袁绍的殿堂时就注定了沮授的悲剧。他是一个奇才,一个堪比荀彧的奇才,但与荀彧不同的是,他侍奉的不是曹操,而是袁绍。
1.初见袁绍,沮授就为袁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赞袁绍的单骑弃董卓,轻松取冀州,名震于河北,建议袁绍拔黄巾余孽,扫黑山贼党,定青山,灭张燕,北击公孙瓒,收戎狄匈奴,迎天子号令天下。”
如此清晰明确,高瞻远瞩的的战略布局就是沮授为袁绍精心设计的,最重要的是,沮授第一次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伟大战略构想,比毛玠,荀彧都要早。而袁绍此时的心情恐怕也与曹操初得荀彧,孙权榻上会鲁肃,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时一样的激动吧。于是沮授被册封为奋武将军,监军诸将,成为袁绍的一号智囊。
2.兴平二年,沮授利用军阀乱长安的机会再次劝袁绍迎接献帝以号令天下,可随着平定河北的顺利,袁绍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加上郭图审配的短视和搅局,沮授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再次流产,随后新加入曹操阵营的荀彧提出了相似的战略,曹操也皆由荀彧的战略布局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次劝谏失利标志着沮授和袁绍的蜜月期结束,也标志着沮授悲剧的开始。
3.袁绍将四子分别分封四州,沮授料到此举必会造成后期的祸起萧墙,极力反对,袁绍不从,后果然袁绍死后,二子相争,中沮授预言。
4.袁绍欲与曹操决战,沮授和田丰清晰的洞察剖析了当前局势,反对袁绍攻打曹操,从各个角度论证了官渡之战于袁绍的不利,建议袁绍利用厚实的家底和地理优势打持久战,同时分兵骚扰疲敝曹操,拖垮曹操。在郭图审配的疯狂叫嚣中和袁绍盲目自大的心态下,袁绍再次拒绝了沮授田丰之谋,并将沮授的军权一分为三。
5.官渡之战,沮授迎来了悲剧的**。袁绍派颜良为主将攻打曹操,沮授识人,道:“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袁绍不从,结果颜良被荀攸设计斩首;授再劝袁绍打持久战,袁绍恼羞成怒,不从,启用文丑,再次被曹军大败斩首,连损颜良文丑,袁绍已经输红了眼。
6.袁绍主力欲渡河,沮授建议袁绍慎重,留屯延津,分兵官渡,形成相互呼应之势,给自己留条后路。这一计没有为沮授带来最后的希望,没有挽救袁军的命运,却带走了沮授最后的一点兵权——再次拒绝了沮授的建议,并开始把沮授打入冷宫。
7.沮授在失败前的最后关头,为袁绍献了最后一计,派蒋奇奇袭曹操后方,断其粮道,并提醒谨防曹操奇袭乌巢。袁绍一如继往的选择了“拒绝”。结果与陈宫一样,沮授成了曹操的阶下囚。
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沮授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
面对曹操的惜才招降,沮授慷慨陈词:“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
于是,一代忠烈,河北义士沮授慷慨赴死。
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
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
沮授也一如继往的孤独的葬在黄河边上,行走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边缘,被人们忽视,遗忘。他本有可能达到荀彧的高度,但他没有,因为他不愿背弃那个初次见到他就“喜曰:‘此吾心也’并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的袁本初,也不愿意背弃生养自己的河北冀州苍凉的故土去投靠所谓的明主。
综观沮授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出色的战略家和谋士,战略一流,战术出色,只是择主不当,断送了沮授本应该辉煌的一生。袁绍若是在官渡随便听取沮授一计也不至于败的如此彻底,可他一个都没采纳,被郭图审配蓬纪之徒迷惑了心智,断送了基业,可悲可叹。这影响了沮授的成就和我对他的排名。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孤不早相得,天下不足虑。(曹操)
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孙盛)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5回复此发言
--------------------------------------------------------------------------------
8回复:【谋士的天空】浅谈我心目中的三国十大谋士。
第六名庞统字士元——————才高量雅,天妒英才
庞统和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虽然正史中并没有这个说法,但也说明庞统之才足以和孔明相媲美,正史中庞统的一生短暂而精彩,死时年仅35岁,比郭嘉还早逝,这似乎再次证明了“天妒英才”这个成语,让人唏嘘不已。
1.早年的庞统只是周瑜手下的一名普通的功曹,但此时的庞统已经显露出惊为天人的识人能力,品评名士,纵论天下。一次聚会,,陆绩、顾劭、全琮等江东名士齐聚,庞统“驽马驽牛”之论恰如其分,一针见血。
2.庞统后投刘备,但不受重用,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推荐下,刘备才认识到庞统之大才,任命其为军师中郎将,职位和诸葛亮一样。得到重要的庞统于是倾力为刘备画谋,他对刘备指出益州之地对于刘备制霸天下的重要性,极力劝刘备舍弃所谓的同宗之情,谋取益州刘璋,刘备采纳其计,带庞统入蜀,留关羽诸葛亮留守荆州。隆中对终于又迈进了第二步。
3.刘璋以为刘备来蜀助其抗汉中张鲁,于刘备会于涪城,庞统献计劝刘备当机立断杀刘璋,不动一兵一卒便可取益州。刘备的“仁义病”又犯了,没采纳庞统之计。
4.212年,庞统献著名的葭萌关上中下三条秘计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刘备纳其中计,斩杨怀高沛,一路势如破竹,直取成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庞统为刘备取益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庞统的人生也在此走到了尽头,在攻打雒城时,庞统不幸中流矢而亡(纯粹是意外,并非演义中说的中张任之计,死于落凤坡,这纯粹是演义在贬低庞统)。综观庞统一生,与其他谋士相比,庞统算是寡产,出的计谋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庞统的早夭,限制了他的发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郭嘉更不幸,郭嘉38岁去世之前至少一直是曹操的主力谋士之一,深得曹操信任。而庞统35岁去世前,仕途一直不顺,在东吴得不到重用,后投靠刘备依然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在鲁肃和诸葛亮的推荐下,刘备认识到了庞统的大才,重用庞统,而此时距离庞统的大限已经不远了。当然庞统没有让人失望,从入蜀前第一次受到重用到去世不到5年的时间里,庞统用自己的表现让历史记住了自己,也让自己跻身与顶级谋士之列。庞统的夭折,是对刘备集团一次沉重的打击。刘备从此少了一位“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一流谋士,
战略分析能力:★★★☆
应变(战术)能力:★★★★☆
“识人”能力:★★★★
谋略精彩度:★★★★
RP指数:★★★★
史评:(统)当南州士之冠冕.(司马徽)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鲁肃)
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统其荀彧之仲叔。(陈寿
作者:ultmaker22008-8-520:06回复此发言
--------------------------------------------------------------------------------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