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胡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个星期后。
难得的一个好天气,萧长风站在C市的机场入口处,军刺替萧长风提着行李箱,后面站着萧长云,邱宇,何林,张鹰,杨勇,白雪,还有李凤雅来送行。
至于小护士李静却没有来,她说她不想在离别的时候,哭的唏哩哗啦,那样太难看了。所以她没有来送,她会在家等着萧长风回来。
萧长风看了看萧长云,“帮里的事,有空跟你嫂子商量着做,不要太冲动,冲动会坏事的。”
萧长云慎重的点了点头。
李凤雅别过脸,有些不忍,她怕自己的眼泪不争气的宣泄出来。
萧长风依次跟着众弟兄抱了抱,抱白狼的时候,迟疑了一下,最好还是抱了抱,含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白狼,最后走到李凤雅的面前。
李凤雅转过脸的时候,眼睛里饱含着泪水,“为什么不带我一起走?”
萧长风淡淡的笑,张开双臂,像展翅欲飞的雄鹰。
李凤雅扑入了他的怀抱里,“你一定要记得想我!回来的时候,给我带北京最漂亮的珠宝和首饰。”
萧长风依旧笑而不语,替李凤雅拢了拢头发,轻轻的附在她的耳际,“雅儿-----”然后轻轻的说了一句话。
“嗯-----”李凤雅顿时心里被震撼了一下,萧长风这是第一次主动的亲昵的叫她的名字,叫她如何不震撼。
萧长风萧索的背影消失在飞机登机口的时候,李凤雅才会过神来,疑惑的看着白雪,因为萧长风的最后一句话说:“告诉我弟,小心白狼!对了,你也要小心!”
李凤雅很快掩饰了过去,走的时候甚至亲了了萧长风一下,不过萧长风也没有在意,转身,大步的走了。
李凤雅也数不清是多少次看见这个男人的背影,仿佛他的背影有一股魔力般吸引着她的心神,让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在萧长云的一声令下,众人才散了。
直到飞机起飞,机场远处的一个角落里,一个女人正泪流满面,蹲在那里,低声的抽泣。
她,正是小护士李静。
她说不来,是骗萧长风的!
她怎么可以不来,她只不过是不想萧长风看见她哭的唏哩哗啦的样子,那么不让萧长风看见她,不就可以了么?
她就这样远远的看着萧长风的背影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后,小护士李静消失了,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在N县再也没有听见过小护士李静的消息,甚至远在北京的萧长风下了机场的第一个电话,就是询问萧长云小护士李静的消息,可是萧长云却完全找不到小护士李静。
甚至,家里的行李,小护士李静早就收拾好了,别说一件衣服,就连阳台上挂着的胸罩都不见了。
萧长风的第一反应,就是难道爷爷为了杜绝他跟父亲一样发生第二次私奔的事情,所以提前下手,灭口了?
但又想起小护士李静是一个大智如愚,极度聪明的女人,所以她一定是早在他决定要去北京的时候,就已经收拾好了行李
他走,她也走。
军刺一下飞机,就给军刀打了电话,很快不到五分钟,就开了一辆国产的红旗轿车来,似乎萧老爷子很偏爱国产的东西,不知应该说是爱国,还是保守!
车速行驶的很快,足以看的出萧老爷子想迫切见到萧长风的心情。
萧老爷子已经七十高龄,被称为老首长,自然已经退伍很久了,最高的记录就是当过军区的司令员,不过那都是从前的事了,老首长带的兵基本上都已经成家立业了,下海的下海,经商的经商,甚至政界和军方,萧老爷子都有不少的“学生”。
萧老爷子的家很简朴,异常的简朴,或许跟军人简单朴实的生活有关吧!
萧老爷子的家是在北京的胡同里的一家四合院里,大多数都是退役老军人的住所。
萧老爷子闲来无事,总在这里下下棋,打打太极拳,听听古筝,二胡的音乐,和老战友聊聊天,聚聚会。丝毫不谈政治和国家大事,这只是一个自然的小乐园。
北京的胡同,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也表明了北京这座古城是经过精心规划,依照棋盘形的蓝图而建筑的。又由于住宅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相互排比而组成胡同,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南北向的胡同少。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北京胡同的文化发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护较好的胡同中,开辟出了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乘坐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还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这样传播到了全世界。
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有自然景观、生活用品、人物姓氏等。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如“宽街”、“八道湾”、“一尺大街”等;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原望,如“安福胡同”、“寿长胡同”、“永祥胡同”等。胡同的名称反映出胡同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北京的土地变迁之所以受到格外的关注,不仅因其文化古都,更因为其身为京畿,提供示范。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过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
在众多的胡同中,年代最久远的就算三庙街胡同了,三庙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檀州街”,北京城经过了几百年的变迁,可三庙街胡同始终保持着900年前的姿态,静静地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北京的胡同宽窄不一,宽的敞亮,窄的幽深。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最窄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身材“苗条”的人通过。
北京有胡同大多直来直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北京新桥附近有个九道湾胡同,共有二十多个弯,若到这儿来访亲会友,这一忽左拐,一忽右拐,拐来拐去,待找到门了,也拐晕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您能在这条胡同里经受住了考验,您准保不会在北京的胡同中迷路了。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老北京的地名生活化,不像其他城市的胡同街道,总喜欢用城市名称来命名——比如“南京路”、“广州路”什么的。北京的“扁担胡同”有11条,“井儿胡同”有10条。既然人们开门就有七件事,所以北京也就有了柴棒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胡同、酱坊胡同、醋章胡同和荼儿胡同;既然人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于是就又有了金丝胡同、银丝胡同、铜铁厂胡同、铁门胡同和锡拉胡同。走在这类名字的胡同国,人觉得踏实。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
如北新桥原有条九道弯,实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拐13个弯.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称好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近年,被开发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
现在,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项旅游新项目——串胡同。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经舒畅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和御花园。
外国朋友们在北京的胡同里留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