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6章 哗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华九国,各国的朝会举行制度都依照前朝旧制,单日王上临朝,双日则由二品以上官员入阁商讨政事。
因此,在间隔一天的情况之下,后华与夏国开战的消息,几乎传遍了永安城之内的每一个大街小巷,隐隐还有扩散出去的趋势。
次一日,晨曦初起之时,那正元大殿之上已然是群臣在立,肃穆非常。
起先,作为户部左侍郎的刘一守便率先出列凑事。
“禀王上,今日永安城之中出现极度不正常的商品囤积事情,以至于物价飞涨,严重影响了城内的正常秩序。还请王上明鉴。”
刘一守将话语说到一半,便刻意顿住,让华王能够跟上他的节奏,这也算是他这么些年来在朝中混事所琢磨出来的一套手段。
华王疑惑,询问道:“哦,既然这样,你们户部应该早有对策才是,如何呈报给寡人?”
刘一守尽量在脸上挤出了几分苦笑之色,这才回道:“禀王上,臣等已经想了一些措施,无奈奏效不大。只因为起因是城内有传言说我大华要杀质子泄恨,与夏国开战在即。这才有不少唯利是图的商人想要囤积物品以待开战之后能够赚上一笔,而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全城百姓尽皆紧跟其后。
如今此风已涨,单单户部出台的那些措施根本就难以奏效,毕竟没有有力事实证明,谁也不会相信。”
华王闻言,甚为震怒,用力地拍了一下王座之上的扶手,狠声道:“朝会之上还尚无定论,到底是谁制造谣言,说寡人要杀质子泄恨的?”
见华王震怒,群臣立马跪下,叩头称罪道:“王上息怒,臣等惶恐!”
华王也不过是一时气愤不过而已,也知道想要找出谣言的制造者是谁基本上不大可能。如此那满布皱纹的脸上的怒色,也便退了下去,变得波澜不惊。而后,也只是淡然地说了一声:“众卿平身吧!,寡人也只是一时气氛而已,怪不得而等。”
闻言,群臣称谢之后,这才重新站定。之后,当朝国舅,左相尚书令,徐文则出列说道:“王上,当务之急不是找出谣言的制造者,而是该想办法如何将这股谣言平息下去,不然恐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啊!到时候,单单以刘一守刘大人的手段恐怕就难以控制了。”
尚书令在名义上为六部总领,有督促六部政务的权力。但事实上,却不尽是这样,为了防止其权力过大,各国国君大多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抑制,让六部无法尽数掌握在其手中。
但即便是这样,尚书令毕竟是名义上的上司,倒也有权力对刘一守的能力和政令进行评价,算不得逾越。
尽管徐文则的话语并不算重,但是如此当着百官和王上的面被说成能力不行,这就已经是莫极大的训斥了。出于身份的原因,刘一守尽管很想去辩驳几句,但依旧还是忍受了下来,毕竟目无尊长,对上官不敬这一条下来,就足以让他饱受非议了。
刘一守有顾忌,但是作为他的靠山,右相中书令福如海却是有这个资格。自己一党的重要成员被人当庭指责,他这个靠山若是不为之出头的话,那么对于他的威信将会是一种极大的打击,这可不是他所能忍受的。

福如海才一出列,正要开口奏话,这时,殿门外的传事太监那尖锐的声音已然响起。
“禀王上,夏国质子正在殿门外候见。”
华王原本浑浊的目光之中,精光陡然一现。“宣!”
易天启才一踏入殿内,便立马跪下,重重地叩头见礼道:“下国小人,拜见大华王上。”
华王淡然地道:“平身吧,启王子,不知道你来见寡人有何事啊!”
然而,易天启对华王的话置仿佛没有听见一般,依旧跪在地上,重重地叩头称呼罪道:“小人听闻夏国已然拒交了今年的岁俸?对此,小人真的是惶恐得很,特来向华王谢罪来了。”
说罢,易天启还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算是赔礼道歉。
对于易天启的到来,大殿之内的所有人既感意料之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毕竟涉及到自家性命,再愚笨之人也该有所动作才是呢!
华王摆了摆手,道:“启王子,你不必担心。你自小便就在我大华长大,即便也可以说是半个大华人了,千里之外的夏国所发生的事情,与你的干系自然不大,你也不要担心了,寡人不会将怒火牵涉到你的身上去的。”
易天启闻言,大喜,原本苍白的脸上立刻便现红光,口中还不停地朝着华王叩头称谢道:“多谢王上不怪之恩,多谢王上不怪之恩!”
此时易天启将一个为了活命而抛弃尊严的小人形象,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华王挥了挥手,道:“好了,启王子,你的意思寡人已经明白了,不会牵连你就是。嗯,你可以下去了。”此时的华王正被永安城之中的出现的变故所烦恼呢,那还有时间来理会他?
易天启弓着腰,神情恭敬的很,一直到退至殿门之外,才重新将身子直立起来。
待到易天启出去之后,华王才又重新出言相福如海询问道:“福爱卿,你有何事要奏?”
福如海是精明人物,在易天启出现之后,他便在脑海之中转过了万千的念头。在华王许诺不牵连夏国质子易天启之后,他在一瞬间九想到一条可以打压许文则一党的妙策。因为以徐文则为首的一党正是认为要杀质子示威的坚决派。
梳理了一会言语之后,福如海这才说道。
“禀王上,微臣认为要遏制流言,摆平事端,有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可以奏效,那就是将质子遣送回夏国,如此一来,一切的流言自然就会不攻自破。”
福如海的话语才落,众臣闻言,顿时一片哗然。之前,对夏国质子易天启的处置方案,也不过是围绕着杀与不杀的前提下,可是谁曾想,作为中书令,权倾朝野的右相,福如海福大人竟提出如此一震撼人心的方案,居然说要将质子遣送回国!这如何叫人不惊讶万分?
若非福如海位居中书令,总领百官长达近十年之久,在朝中威望甚高的话,恐怕这会,便已经要遭受朝臣们的口诛笔伐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