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其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密
582~619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西安)人。隋上柱国、蒲山郡公李宽子。才兼文武,尤多筹算。隋开皇中袭父爵。隋大业初,任亲卫大都督。大业九年(613),参与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被迎为谋主,但其建议多不被采纳。在杨玄感兵败时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十二年,投奔瓦岗军。辅助首领翟让联合附近诸小股义军,并提出席卷二京(长安、洛阳)、诛暴灭隋的主张。又建议主动出击,西攻荥阳郡(治今郑州),以获取军粮。瓦岗军攻下荥阳大部县城后,隋荥阳通守张须陀领兵2万来攻,李密劝翟让迎击,于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设伏击溃隋军,斩须陀。随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其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为所用。次年,乘隋炀帝留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之机,先发制人,与翟让率军袭占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在今巩义东北),开仓济众,义军迅速壮大。继于石子河(今巩义东)大败隋虎贲郎将刘长恭,声威大振。于是被翟让推为主,称魏公,年号永平。筑洛口城为根据地。随后攻取回洛仓(今洛阳北),进逼东都洛阳,击败隋军7万。移檄郡县,列举炀帝十大罪状。时中原一带义军纷纷响应、归附,隋官吏、将领相继投降,瓦岗军众至数十万,占有河南大部郡县,成为反隋主力军。不久,在洛水(今洛河)一带与增援洛阳的隋江都通守王世充军相持,并多次将其击败。又遣将袭取黎阳仓(今浚县东南),义军再次壮大。但此时瓦岗军内部矛盾激化,李密杀害翟让,自此瓦岗旧将遂产生自疑之心。十四年(618)初,于洛北大败王世充军后,乘胜攻克偃师(今偃师东南),进据金墉城(今洛阳东北),继以30万之众布阵于北邙山(今洛阳北),再次逼攻洛阳。但未克,形成与东都隋军日久相持的局面。因其骄矜自满,不爱惜士卒,部众逐渐离心。隋将宇文化及于江都缢杀炀帝后率众北上,李密为避免两面作战,遂向在洛阳称帝的越王杨侗称臣,接受官爵封号。与宇文化及交战后实力消耗较大,加之轻敌,被王世充击败于偃师北邙山。其部众多叛降,遂率余部2万人入关降唐,被授为光禄卿、上柱国,封邢国公。旋又离唐东走,企图再举。是年十二月三十日,行至熊耳山(今洛宁南)南,被唐将盛彦师截击杀死。

纵观李密的一生,有六快亦有六短——
六快:
李密在炀帝伐高丽之时,审时度势,献杨玄感之三计,使其得有王业,迫炀帝于江都,此一快也;
杨玄感之败,李密无兵无粮,凭利口一张游说四方,说翟让于瓦冈,动其兵克于洛口,奇袭洛仓。起事于盗群而成一方。此二快也;
李密遇乱冷静机警,决断神速。两败王世充于行阵匆忙之间,此三快也;
李密用兵机谋,善于出奇,数败王世充、段达、宇文化及之强,斩名将如张须陀、韦津、王辩等。此四快也;
李密天资明决,依翟让而起事,然翟让既危于己,不迂念旧情,立斩翟让。此五快也;
李密刚柔并用,说降裴仁基、王轨等获其辎重。表降东都而得正名以讨宇文化及,东都原视其为大敌今反服之。此六快也;
六短:
不能御下;与王世充最后一战,李密与裴仁基等既议成势,不能使陈智略、樊文超、单雄信服从其令,终得败绩。昔日李世民追击薛仁果百里不息,困东都数旬不走,其将莫不相劝。然李世民罢各将之意行己之令,终有大获。此一短也;
意懒奢华;破宇文化及之后,东都复为王世充所有,李密不思进取,多有奢华,遗粮与地以为己悦。此二短也;
信揽小人;邴元真、单雄信虽各有所长,但皆小人耳,李密养而不除,终于危难之即为其所害。此三短也;
骄大傲慢;李密战有数功而轻天下之士,终为王世充破之。投唐后又复骄浮,待人不礼。不为唐之大用又心有嫉恨,反复而走,终为所戕。此四短也;
心胸狭窄;李密既被王世充所败,其众尚有三万,徐世勣、王轨尚剧洲县,李密却疑徐世勣而弃领土复投唐王,可惜可惜。此五短也;
遇事不尽;李密困东都不肯力克,讨宇文化及而不尽灭,终使王世充、窦建德等坐大,观李密之举,方悟李世民力灭薛仁果、宋老生、宋金刚,曹操尽除吕布何其名也!此六短也;
李密有此六快,必成势一方,拥为诸侯;有此六短,注定最后之破败,贻笑天下。使英雄无不叹之可惜……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