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潼关道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潼关道上
大唐贞元三年,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一场小雨过后,潼关古道两旁如波涛汹涌的险峻群峰,像一群久不出闺阁的美人,将自己久违的冷峻面孔全部裸露在蔚蓝澄碧的天宇下,加上雨后如纱般的轻雾,两旁苍翠的鲜艳山色全笼罩在了它那若有若无的温柔缭绕之中,让这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少了几分杀气,平添了几分淡淡的妩媚。
这样的景象,对于饱经风雨沧桑的潼关来说,已是十分罕有的温柔含蓄了。
但这样的美景好像并不能吸引更多的行旅商人止步,不,这时的潼关古道上,甚至连过往的商贾亦甚为稀少,只是时断时续的走过几个打柴的樵夫和小贩,或骑着快马来往匆匆的呈报官府公文的差役。
潼关本来就是连通长安和洛阳的陆上通道,自李唐立国以来,潼关的地理位置就更不待言了,东可倚为长安天险,西可扼诸胡东进,天下之咽喉所在。
大唐永徽年间,高宗新建东都洛阳,潼关更从此荣登为连通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唯一陆上通道,天下商贾云集,其中往来两京之车马人流,可谓络绎不绝,若趋骛争之。
但自安史之乱以来,至德宗年间,虽已历时数十年,堂堂的大唐帝国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恢复元气的迹象,连年的兵祸和藩镇割据,早已将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折腾得千疮百洞,民不聊生,中原百姓大半逃散一空,而本来地处天下富庶之地的关陇地区,情况尤为惨烈,往往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潼关古道上的来往商贾自然不及大唐极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时值日中,雾气渐散,古道两旁峰峦峥嵘,翠屏如簇。不久,道中又三三两两出现一些行人,当中一个青衣长袍、面如冠玉的少年书生,背负高高的书箱,骑着一只摇摆不定的瘦驴慢慢的穿过潼关关门,神情落寞的走在有点崎岖不平的潼关道上,回望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面对眼前萧瑟的古道,书生忍不住唉声叹气,张口吟出了杜甫的诗《忆昔》来: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
吟完,又情不自禁喃喃自语道:“张奇石啊张奇石,你只是一介落第书生,连自身都难保,更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却还有闲情来仿效古人空作‘梁父吟’,不亦谬乎?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骑下的瘦驴倒像是懂得他的心思,掉转脑袋低声鸣叫了数声,像在安慰他落寞失意的心情。
张奇石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瘦驴脖子上的鬃毛,笑道:“好了好了,大黄,我再也不说这样的丧气话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效儿女沾巾之态?今年不成,我们明年再来。”
但转念一想,大黄年纪本来就大了,今年一路上驮他上京赶考,千里奔波,早已累得骨瘦如柴,到时能不能再活着随他上京城赶考还是个未知数呢,想到这里,新愁再起,又不禁摇头晃脑的唉声叹气起来。
他本来是山东没落氏族,虽家景贫寒,但自幼天资聪明,虽不是什么“七岁能诗,十岁能文”的神童,但亦过目成诵,握翰成文,加上十年苦读,勤学好问,早已满腹经纶,华章精奇,人品学问具是州郡间的佼佼者,在山东一带,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才俊。
这次上京考举,本就乘着一股少年盛气而来,满心想着能一朝高中,暮登天子堂,为萎靡不振的大唐出一分力,却没想到会名落孙山,杀羽而归,心情颓废不能自遣,自是可想而知。
缓缓行出数十里,潼关早已被远远的抛在身后,午饭时间已过,但这一路上好像并无酒肆旅舍,张奇石开始感到饥肠辘辘,伸手摸了摸背后的包裹,干粮袋却已空空如也。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