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赵桓登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天后,赵桓登基大典正式举行赵桓登基可以说是大宋朝有史以来,皇帝登基仪式最简单的了,由于宋徽宗禅位太匆忙,甚至连基本地交代也没有,就去做他的逍遥太上皇了。现在一切都由赵桓做主,他年轻,不想太受束缚,再加上刚得来的权利让他太兴奋了,因此许多仪式擅做主张,能省得就省了,能不接见的人都不去接见了,这确实让赵桓轻松了不少。当然,基本的仪式还是要进行的,否则就显得有点不庄重了,群臣必定会反对的,赵桓也不敢做得太出格,毕竟旁边还有个苏过盯着呢。
赵桓在三更时分就开始沐浴更衣,等梳洗完毕已经将近四更了。此时的赵桓,头戴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光照耀人,俨然有皇帝的风范了。
按常理来讲,宋徽宗赵佶在四更时分应该在太庙等待祭祖。可是等到五更时分,也不见他的到来,最后还是太监与宫女的三催四请,宋徽宗才姗姗来迟。
登基大典首先举行的是祭祖典礼,宋徽宗站在最前面,赵桓在他的身后,文武大臣分列两旁。在司礼的主持下,宋徽宗先点上香,然后跪了下来,赵桓和其他文武大臣亦跟着跪了下来。宋徽宗口中念念有词,旁人也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东西,直到念了有一盏茶的功夫,他才突然大声说到:“不肖子孙赵佶,现将帝位传与太子赵桓,太子虽然年轻,但德才兼备,一定能让大宋更加强大。望列祖列宗保佑我大宋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说完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群臣跟着磕头。
祭祀完毕,赵佶把象征皇权的玉玺交给了赵桓,赵桓跪下来恭谨地接过玉玺,然后高举过头,在祖宗灵前磕头,磕完头说道:“不肖子孙赵桓领受帝位,一定会把大宋变得更加强大、富裕,让百姓都能衣食无忧,望列祖列宗保佑我大宋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祭祖典礼完毕,赵佶交代群臣几句,无非就是好好辅佐赵桓之类的话,然后就匆匆而走了,他要继续研究他的诗词书画去了。
接下来就是要在宣德殿接受百官朝见,并颁发诏书诏告天下。诏书曰:“朕蒙徽宗帝倚重,先册封为太子,又于今在大殿之上,继位登基。中甚感责重任远。不敢自怠。今后定当以大宋列祖列宗之行为效仿,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定不负徽宗帝所托,臣民之望。自朕登基日起,定本朝年号“靖康”,时为靖康元年。尊徽宗帝为太上皇,尊郑氏为太皇太后,朕之身母王氏于大观二年薨,朕甚感悲恸,然见证朕之成长亦深感欣慰。特着礼部上拟徽号:孝蝶仁宣敬顺仁徽懿德纯恭翊天启靖和皇后。朱氏琏,朕之结发,为人宽仁孝慈,性情温恭淑慎。今正式颁诏册立朱琏为皇后,上金册、金印,以镇中宫。
诏书颁发完毕,蔡京首先出列,并率领一干文武大臣跪倒在地,口中说道:“老臣恭祝新皇登基,亲率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跟着大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位爱卿都请起,以后只要我们君臣合力,必然会有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的大宋。”宋钦宗此时是意气风发呀。
九皇子赵构出列,也跪在地上大表衷心:“微臣先恭祝吾皇登基,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微臣以后必定忠心耿耿地追随皇上左右。”
“九皇弟请起,我们是兄弟,以后我们兄弟同心,一起打理大宋江山,再现太祖太宗时期的辉煌。”赵桓说道。
“微臣不敢,以后一定以皇上马首是瞻。”赵构显得非常虚心。
李迪也出来了:“老臣恭贺新皇荣登大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桓道:“李爱卿,你也不必多礼,请起。”
李迪继续说道:“谢皇上,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老臣还有个请求,希望皇上能答应微臣。”
“爱卿请说,看朕是不是办得到。”赵桓笑着说道。
“老臣虽然年纪已大,但还能在战场上拼杀个几年,多杀几个金人,为大宋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希望皇上恩准老臣再上战场。”李迪说完,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赵桓正要开口,蔡京马上出来反对了,“李大人,你年岁已大,不适合再上战场了,现在我们大宋有的是将军,李大人还是在京城安享晚年吧,不要让皇上为难了。”
蔡京的话真是刻薄,李迪差点没有骂娘出来,两人在朝堂上争锋相对已经好几年了,谁也没有让过谁,蔡京是不会放过任何机会打击李迪的。
秦桧出列了:“启禀皇上,臣觉得李迪大人虽然年纪已大,但威猛不减当年,再加上李迪李夜叉的威名远播,边陲小国哪个不知,哪个不晓,如果再上战场,一定会让金人闻风丧胆。”说完他向赵构使了个眼色。
赵构再次出列,“启禀皇上,微臣觉得秦大人的话有道理,也赞同李迪大人上战场,与金人去交战,我想有李大人在,金人一定不敢再这么猖狂的。”
而蔡京一党的人纷纷出来支持蔡京,不同意李迪上战场,整个朝会已经是吵闹的天翻地覆。
本来李迪今天,他也不想提上战场的事情,尤其是听了苏过的劝告以后,思想已经开始松动。但是他始终觉得有点不甘心,又觉得今天是最后的一次好机会,如果今天不提,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他又认为既然上战场拼杀不行,做个参谋总行吧,好歹有几十年打仗的经验,可以指点指点年轻人呀,这样比这里当个侍郎要舒服多了。他的本意是好的,可没选择好时机,好好的喜庆场面,硬是让他搞得吵闹不休。
赵桓皱了皱眉头,心想道:“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这如何是好,如果苏大学士在就好了。”原来,苏过今天并没有参加他的登基典礼,虽然他是赵桓登上皇位的首席大功臣,但国有国的制度,参加登基典礼的人必须要在五品官以上,而苏过现在什么都不是,当然不能参加了。
“你们不要吵了,此事容日后再议,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赵桓看见自己再不出声,整个登基大典就要不欢而散了,于是脸色开始阴沉了下来。
群臣见赵桓发怒了,才发觉今天是他的登基大典,再吵吵闹闹,有点不适合时宜,会让他下不了面子,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而赵构和秦桧的目的也已经达到,自然也闭了嘴
还是蔡京见机的快,看形式不对,马上就出列说话了:“今天是皇上的登基大喜的日子,李迪大人的事以后再议,吾皇决策英明。”说完就跪了下来,大呼:“吾皇英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其他大臣也纷纷跪下来跟着喊道。这完全是裸地拍马屁呀,但这马屁确实受用,赵桓的脸色马上好了许多。
“蔡大人,你身为百官之首,我有一件事要交代你去做。”赵桓说道。
“皇上交代的事情,臣粉身碎骨也会去做的。”蔡京说道。
“好,也不是件难事,朕今天累了,等会儿向各国使臣递国书的事情,就由你去办了,该怎么说不用我教了吧。”赵桓盯着蔡京。
“臣定不负皇上所托,马上就去办。”蔡京很快告辞而去。
蔡京的离去让整个朝会安静了许多,赵桓又说道:“九皇弟,朕也有一件事让你去办。”
“微臣定不负皇上所托。”赵构恭敬的不得了。
“好,你等会儿即刻离京,向各地军营传告我的诏书,安抚前线的将领。”赵桓真是个蠢材,真把赵构当自己的心腹了,殊不知他这一去,差点让他丢了性命。本来苏过昨天就给他说好了的,是让李迪去担任这一任务,没料到李迪今天来了这么一出,让他临时改变了主意。
这任务一出,让赵构和秦桧欣喜不已,这样的机会他们是密谋了几次都没有想到好办法,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而且还是赵桓亲自送给他们的。
赵构笑着说道:“微臣领旨。”
吩咐完毕,赵桓是一刻也不想呆在这个朝堂上了,于是下旨退朝,也不管群臣的脸色如何,就匆忙的离开了,他的作风开始有点像他父亲宋徽宗了。
几天后,萧子风和赵缨洛也接到了赵桓登上皇位的喜讯,赵缨洛是兴奋不已。而萧子风却没有象她那么开心,他现在终于知道,再是一年多,著名的“靖康之难”就要到了,如果不做好准备,这个未来的大舅子,就劫数难逃了。
对不起各位读者,前几天我出了场小车祸,以至于没有及时更新,在这里我向大家道歉。感谢你们的支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