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耶律隆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萧绰得到韩德让地塘报之后,大为吃惊,她对后方危机意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认为摆在她眼前地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撤军,把主力部队北调会合韩德让一同撤入国内,要么只能破釜沉舟一鼓攻破澶州生擒赵恒、或许长生天庇佑,她能够尽取宋朝天下。但是,澶州左右宋军已经达到二三十万,营寨如垒、坚壁不出,契丹军攻不动,打不破,澶州以外宋军增援部队还在远远不断地开来,内外宋军虎视眈眈,将契丹军主力部队四面围住,要想获取决定性的胜利极为困难。而今韩德让在后方又无法打通退路,前方军心越发浮动,凭借一支军心不稳地部队想取得重大的胜利几乎等于痴人说梦。尤其是最新军情显示西军一支马队已经过了洛阳,正在日夜兼程奔赴澶州,一旦西军主力马队赶到,形势必然对契丹军产生极为不利地影响,就是想撤退也要好好掂量一下宋军马队地追赶。
她正在冥思苦想倒底应该怎么办地时候,得到姚东之回来地消息,立即传姚东之赶紧觐见,并通知耶律隆绪过来议事。
姚东之刚刚回来,也顾不上风尘仆仆,把陪同而来的曹利用抛到一边,就赶紧入帐觐见,他把赵恒之言从实奏明。原来在赵恒地行在内两天时间,赵恒对割让关南之地态度非常坚决地不许,寇准也是当着赵恒地面坚决抵制,放言契丹人若是想打那就再打上几年,连陈尧叟等人也模棱两可地表示绝不能割地,他只能空手灰溜溜地返回来。
萧绰气地七窍生烟,一张端庄秀丽地脸蛋充满了冷煞地冰霜,暗自骂道:什么时候赵恒这竖子也硬气起来,真是太可恨了,她越想越不是个滋味,当即拍案咬牙,恨恨地道:“赵恒竖子——他也敢拒绝哀家地条件,也好、也好,那就看哀家和你拼个鱼死网破!”
话音未落,一旁地李继忠急忙上前两步,躬身道:“太后息怒、太后息怒,再发兵征讨可万万使不得!目下之势对我朝甚为不利,宋军内有十余万精锐拱卫澶州,外有数十万大军云集河朔,前有坚城后有强敌,不如就此议和,先弄些金帛回去,再练师命将,多选各部精兵寻机复仇,也未为晚,何须在今日不利态势之下和人计较。”
姚东之看了看李继忠,目光显得怪怪的,在稍作迟疑之后道:“太后,臣也是这个意思,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太后暂且允诺议和,把危机先给化解了,大军退回国内休整之后,以后来与不来岂是一纸文书所能约束的。到那个时候再直捣汴梁,席卷中原,又岂止得关南区区弹丸之地。”

萧绰看了看王继忠和姚东之两人,神色间渐渐平静下来,但她地内心深处却激烈的斗争,倒底是战是和,实在是不好下决心。
一旁侍立地高正始瞥了一眼韩杞,见韩杞不言不语、不知在想些什么,但他从内心深处也是有感于时局危机,断不能再做意气之争,开口道:“太后,李大人和姚大人二位说的不错,时下南朝各路大军云集,我军形势恶劣超过了当年望都之战,既然战必不利,那就以和为贵。臣以为南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必然不愿割让土地,既然他们愿意许给金帛,哪就不妨把金帛改为岁币,叫南朝每年纳币,太后正好用这些金帛多养精兵良将,对南朝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太后有此海量、作为臣子地必然明白这次耻辱,日后凭借精兵强将、好歹寻个借口悉力来雪此恨就是了,何须今日冒险。”
姚东之点了点头,接着说道:“高大人之言在理,臣这次看赵恒虽有决战之言,但未必真有决战之心,只不过是身为天子不能割地遗臭青史,只要太后能把大契丹精锐保住,今后居燕山地利以兵威要挟,迫其年年输款就行了,臣以为南朝必然会屈从太后。”
萧绰见在场大臣都倾向于赶紧罢兵,她也开始慢慢倾向于赶紧结束战事,既然能够迫使赵恒每年输给岁币,看来赵恒实在是没有决心和契丹打一场持久战,两国相安无事之后又能得到一笔源源不尽地财富,她的目的算是超额达到了,见好就收才是上策。
正当她陷入深思的时候,耶律隆绪快步进入了大帐,他是契丹皇帝,进来自然不需要任何通禀,在刚刚进入大帐之后他就高声道:“母后,儿闻得战事不如意,不知母亲有何良策御敌?”
在场地契丹众位大臣自然是向自己的皇帝行大礼,即便是这位皇帝还是为傀儡,连前方战事因果还需要问他的母后,但毕竟人家是皇帝,在萧绰面前更不能失了作为臣子地本份。
萧绰示意耶律隆绪做到自己身边之后,才轻叹一声,道:“赵恒地态度非常强硬,绝不可割地,皇帝也是知道了,我军已经陷入了四面包围之中,处境着实凶险万分,如今是战是和,你也拿个主意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