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章 新的开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08章新的开始
鸟儿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啼叫的时候,何宇轩才睁开惺忪的双眼,太阳直射进屋内,因为是南炕朝阳,太阳光晃得何宇轩连忙以手掩面,转头再看北炕,馨兰已经不知去向这几点了?哦,不对,这什么时辰了?
何宇轩赶紧起身穿鞋下地,打了水洗了把脸,又拿着那根儿头部植着两小排马尾毛的小木牙刷,蘸着以茯苓等药材煮成的“古牙膏”刷了牙,灶下的火微醺着,看来馨兰出门有会儿功夫了。
转身瞧见锅台上扣着一只碗,掀开一看,两个白面饽饽,两个已经剥好了皮儿的鸡蛋,外加一块咸肉,饽饽就着咸肉三口两口吃了下去,再吞下一个鸡蛋,香极了,“咕咚咕咚”的喝了几口凉水,又去拿碗里另外一个鸡蛋,心里想象着馨兰清早亲手为自己准备早点的模样,他的心里暖洋洋的。
虽然只是一个饽饽两个鸡蛋再平常不过的食物,可都不知道馨兰吃了鸡蛋没有,想到这里,何宇轩收回伸向另外一个鸡蛋的手,再把碗重新盖上,自己已经吃了八分饱,再吃不吃这个鸡蛋无所谓的事情了,还是给馨兰留着吧,那小姑娘生来苦人,勤俭惯了,她怎会舍得吃呢,好一点的吃食自是留给他的。
出去找事做!为了自己!为了馨兰!为了好好的活下去!凭借自己在现代是个颇有成就的年轻医师,一把小刀,满腹医术,怎会落于古人之下?
何宇轩在炕上的大木柜里找出了前些日子馨兰特意为他买的那身专门外出时穿的大氅,全身一新满心自信的走出了家门。
刚出了家门口,何宇轩就开始犯难了,瞧了半天不知该往哪儿走,更不知道怎么进城,一路问来问去,最后还是在一位好心的老伯伯指点之下,跟着一个拉着木材的驴车到了东直门。
为使江山永保、皇权永固,京城历经数次的变迁、修建、完善,范围变化很大,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城,秦汉、隋唐时期的蓟城,到辽朝的燕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变动了几处地点,直至明清方定了下来
到清代时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与紫禁城四重,外城共有城门七座,内城共有城门九座,皇城与禁城分别各是城门四座。
当年一代军师刘伯温修建京城时,内城共设了九个城门,均有寓意,功能不一,各有司掌,东直门便是京城内九门之一,因古代以东方属“仁”,元代称之为崇仁门,该门为大都城的正东方,与西直门遥相对应,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之义,镇门之宝外有铁塔,内有一座石雕的药王爷像,隶属正白旗驻守。
何宇轩从东直门入城,一路下来除了木材车就是砖瓦车,电视上看到过的那种达官贵人的八抬大轿一个都没见到,颇感诧异。
此时看到高高的城墙上城门大开,抬头往上看,城楼之上手持弓箭的侍卫各个威武健壮、英姿勃勃,城门两侧各站着几名腰挎刀枪身着盔甲的侍卫,阳光的折射下,明晃晃的刀枪上泛着寒光,何宇轩不自觉便融入到环境中,背着双手,大摇大摆的进了城。
什么都来不及多想,办正经事要紧,随着来来往往的百姓走进城内,一条长街出现在眼前,走了没多久,过了冰窖口,越往里走越热闹,眼见街道两侧各种店铺林立,店前的街面上摆着各种小摊,卖各种小吃的,卖瓜果蔬菜的,卖鱼肉粮油的,卖日用品的,卖杂货的,卖小玩意儿的,卖膏药的,卖风车的,卖脸谱的,还有杂耍的,测字算命的,代写书信诉状的,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这条街上应有尽有。
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南来北往各色行人或是匆匆而行,或是闲逛的,或是购物的,偶尔也有骑着高头大马在人流中穿梭而过的,挑挑儿的,担担儿的,推车的,背筐的,何宇轩看着热闹非凡的人群,感觉这集市如同现代中的庙会似的,不亚于现代中北京的东直门大街。

再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多半儿都是身着粗衣布鞋的的平民百姓,也有一两个手持扇子秀才模样的男人慢慢的踱着步,已过寒露的天了,手里还以扇示人,有点别扭。
路过的还有一些小商贩,或是大宅子里的仆人打扮的,穿的算是稍稍齐整一些,可哪个也没何宇轩那样全身崭新的。
何宇轩看了看自己身上的长衫,不觉莞尔一笑,转身在一个卖豆汁儿的小摊前停了下来,东瞧西看了半晌,街道两侧酒楼、茶馆、当铺、布庄、香料铺、书画店、客栈、银庄……什么店面都有,就是没看到有关于医院、诊所之类的。
转头一看卖豆汁儿的老大娘正闲着,何宇轩微笑着上前几步,“老大娘,讨扰了,请问您知道这哪儿有瞧病的地方吗?”
老大娘约有五十来岁的年纪,身材矮小,满头的白发,脸上爬满了皱纹,她仔细的打量了何宇轩一番,答道:“小伙子,瞧你不是本地人吧?眼生的很,病了?坐下,坐下,大娘先给你盛碗豆汁儿暖暖身子吧,天凉了,出门在外的都不容易,年轻人就是不会照顾自己……”
熟话说的好,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宇轩态度好总会讨人喜欢的,可他不想喝老太太的豆汁,因为他出门身上根本就没带银子,于是连忙推脱道:“谢谢大娘,我不渴,也不饿,不喝豆汁了,您就告诉我哪里有瞧病的地方就行了。”
“放心吧,小伙子,大娘不收你钱,看你出门在外生病,想起我那去外地干活的儿子了,也跟你这么大了,都难呐……”老太太从大竹篓里拿出一个半大的花瓷碗,一边说着一边就往正煮着沸腾的豆汁儿锅走去。
“别别别,老大娘,我真的不喝,我急着找地方……瞧病……瞧病……”何宇轩顺着老大娘的想法说着。
老大娘立刻停下了动作,急切的问道:“病的很重?”抬手指着街口又道:“瞧见没?走到街口往北,那儿有一家药铺,里面有坐堂医,去那儿就成,要是走不过去的话,大娘去给你把那坐堂医叫来?可是要收出诊费的,要是这会儿有个郎中路过就好了。”
何宇轩顺着老大娘所指的方向望去,前面隐约可见一家药铺,可不用想也知道,那里肯定是中药铺,外带坐堂医的那种,会用西医吗?
何宇轩眉头紧蹙的想着,老大娘东张西望的寻着,口中还不停的唠叨着:“这会儿没瞧见有郎中路过啊,你要是看到沿街有手持摇铃,身背药囊的人路过,就赶紧喊一声,那些走街串巷的江湖郎中治病也神着呢,而且还要不了多少银子。”
“哦,谢谢大娘了,那我去那家药铺瞧瞧吧,大娘您忙,改天我再过来喝您的豆汁来。”何宇轩感激的看了一眼老大娘,多热心多朴实的老百姓啊,他心里暖暖的,谢过老大娘,朝着药铺走去。
他一边走心里一边想,中药铺里自己去能行的通吗?中药铺里怎么会有西药?没西药自己给人看了病也治不了啊,拿什么治啊?可是听老太太所言,可以确定古时候还没有专门看病的医院和诊所,都是在药铺里让坐堂医瞧了直接开药,或者找郎中,再或者就是去家里请那种有名气的大夫了。
可是他清楚的记得在某些书中写着古时候有医馆的,怎么会没见到也没打听到呢?先不找医馆了,去药铺问问用不用西医,也许中医药铺掌柜用了他,岂不是就无须再多费周章了。
——--------------------
PS:本书今夜开始冲榜,诸友收藏、投票支持吧,拜谢!夜里零点后还有一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