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许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为难的又何止是沈兵等人,王翦与杨端和也急得团团转。
沈兵猜的没错,这高田问题不只是砲师一处,而是官田普遍如此。
嬴政离开前就命王、杨二人屯田。
王翦与杨端和原以为屯田不是什么大事,就算是大事那也是兵士的事。
甚至对于兵士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动动锄头费点力气而已,还能比上阵杀敌更难更险?
没想到派人一勘查,就大呼不好。
“大将军,赵国地震后紧邻旱灾。”
“各地河水要么改道要么水量严重不足。”
“导致大多灌溉设施无法使用。”
“若要屯田,只怕……”
王翦一听这话就懵了。
王翦有过不少屯田的经验,知道这“河水改道,水量不足”是什么意思。
他甚至知道这影响、这困难都不是人力能对抗的。
于是赶忙叫上了杨端和同去视察,现场看了几个地方后果然如此。
王翦皱眉叹道:
“大王命我先行耕地。”
“他组织粮队赶在半月前后将粟种从各地陆续运至。”
“到时便可赶在农期之前播种。”
“可是现在……”
杨端和又哪会不知道这状况,他点头回道:
“大将军所言甚是。”
“这些耕地若能正常灌溉,那么农期之前播种并非难事。”
“但现在大片官田都因水位降低而成高田。”
“要人力取水灌溉……想如期播种只怕是难了。”
其实杨端和这还是往轻里说。
这何止是“难”,简直就是难如登天。
分配给军队的官田大多都是高田,为数不多的低田都在百姓手里……
这倒不是嬴政或分配耕地的官员体恤民情,而是利益使然。
要知道官田由军队屯,而私田由百姓屯。
军队屯田与百姓屯田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完成任务而后者是为生存。
为完成任务便自然求多、求快、求省力。
为生存却是求精、求好,求高产。
因为高产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扣除粮税后也是多产多得少产少得。
于是良田分配给百姓才有意义,分配给军队屯差不多就是浪费。
其结果就是官田中灌溉系统能正常流水的寥寥无几。
难题就这样交到了王、杨二人手里:
这田怎么屯?
用陶罐一罐一罐的取水?
那只怕是十分之一的进度都赶不上,尤其这么做还没有多大意义……
军队不可能整日整夜的为田取水吧?
军队总得操练总有出去作战的时候吧?
若出去转个十天半月回来发现麦苗都已旱死了……那还屯什么田?
于是杨端和考虑一番,便建议道:
“属下以为,为今之计应不必急于播种。”
“我等今年主修灌溉,明年、后年再考虑播种收成……”
杨端和这话说的有几分道理。
现在这情况想如期播种几乎不可能,勉强播种可预计也不会有好收成。
既然如此干脆放弃播种,脚踏实地先修好灌溉系统,而后再考虑其它。
然而还没等杨端和说完就被王翦否决了。
“这是大王的命令。”王翦说:“却不是你我能随意更改的。”

杨端和点头应是。
顿了下,王翦又叹了口气,接着说道:
“杨将军可知大王为何急于在赵国屯田且力求今年播种?”
杨端和回答:
“属下不知。”
王翦将目光投往面前那片干涸的旱地,若有所思的说道:
“杨将军还记得那葱油饼否?”
杨端和恍然大悟。
今年是否能播种将直接决定明年赵国是否有粮。
赵国是否有粮将直接决定来年秦国是否有能力出兵攻城略地。
……
所以,大王是不会轻易改变这个战略方向放弃播种的。
如果沈兵听到这话只怕就要狠扇自己几个耳光了。
特么的葱油饼就葱油饼,好好的摆什么龙门阵说什么大道理啊?
现在可好,一堆旱地摆在面前还能指望它明年“哗哗”的长出庄稼来?
鼓励生产也要慢慢来不是?
历史上就用了四年时间才恢复力气灭魏,你个小样却想一年就搞定!
就在王翦与杨端和两人望田兴叹时,就见一名骑兵策马飞奔而来并呈上一封竹简。
“大王手令,请大将军过目。”
王翦恭谨的用双手接过,打开一看,不由喜形于色。
“原来大王早有安排。”
“他已封许应为治粟内史星夜兼程赶来邯郸助我等屯田。”
“嘱我明日前往接迎。”
闻言杨端和也松了一口气,道:
“大王英明。”
“有许应前来助我等,又何愁无水屯田?”
也难怪王、杨二人会如此放心。
这许应便是诸子百家中农家开创者许行的后人,秦国农业的发展都有赖于许应及其学生的指导。
此时嬴政派他到邯郸一带治理,就像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第二天,王翦就亲自带着一干人前往城门迎接。
王翦所带的这“一干人”可不是随意的“一干人”,而是他费尽了心思挑选的“精英”。
像许应这样的专业人士来邯郸治理农业,王翦总不能随意找一些三教九流的人物跟随吧?
工匠、书生或是经商的便是来了也没用啊!
许应讲的可是屯田的大道理,且是眼下燃眉之急,当然得慎重再慎重。
于是,王翦首先调来两名主薄。
想想觉得不够,又增设了两名备用。
他们负责将许应说的话记下来,一字不漏。
接着又将新设三郡的郡尉、郡守和监御史全都请来。
郡尉管百姓,郡守管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
在这非常时期不管百姓还是军队还是监察全都要搞农业。
所以没毛病,都来听听许应老师讲课。
只有你们懂了、明白了,回头才知道怎么解决,才有能力教属下怎么解决。
除此之外王翦还唤来了几个里典做为百姓代表……(注1)
王翦深知这是屯田,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都不是他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能明白也不是他们能想像得到的,必须有熟悉屯田的在场与许应老师互动。
再加上亲卫、杂役、下人等,城头熙熙攘攘的聚集了数百人好不热闹。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