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淳于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淳于越原是齐国人。
战国时中原各国其实隔阂并没有那么深,有些若是细究起来甚至还是一个祖宗。
比如打生打死的赵国与秦国就是远房亲戚,只不过打着打着仇恨就越来越多便无法调和了。
仇恨归仇恨,百姓及文人武将还是在各国乱窜,今天向这国表忠心明天就向那国献诚意。
这虽说有追逐名利的成份在其中,但与效忠外族还是有本质区别。
比如燕国名将秦开,他便是在东胡做人质的鲁国人,且深受东胡信任。
但他还是选择逃回中原,然后带着燕军打东胡开疆阔土。
所以,齐国淳于越在秦国任太傅,韩国郑国在秦国任水工都是寻常事。
这淳于越刚完成出使齐国的使命……
这段时间秦国进攻的不是赵国就是燕国再来就是魏国。
这三国全与齐国交界,未来要打的楚国也同样如此。
如果齐国有点战略意识都知道收拾完这些国家接下来就轮到他了。
所以它完全有可能出兵增援。
所以得派人去忽悠啊……
可是这派谁去才能取得其信任呢?
嬴政想着想着,最终挑中了淳于越。
嬴政此举有些让人费解,因为淳于越是个大儒,而且出了名的性直刚烈一身正气,派他去干忽悠人的活似乎有些不合适。
但其实这却是嬴政的一步好棋:
正因为淳于越“性直刚烈一身正气”,所以才没人相信他会说谎,所以才更容易被忽悠……
难的是怎么才能让淳于越去忽悠人!
要说服淳于越主动做这种事几乎不可能,如果可能那就不叫“性直刚烈一身正气”了。
于是嬴政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淳于越给忽悠了。
而忽悠淳于越似乎并不难。
太子太傅嘛!
嬴政就以审视扶苏为借口与淳于越接触,然后时不时的感叹几句:
“唉,寡人最不愿意纷争的便是齐国。”
“那齐国乃福人之地,据闻仙山屡次出现在齐国,许多齐人都看见了。”
“这样一个神仙眷顾的地方,寡人又怎敢轻易对其动兵端?”
“是以六国皆可灭,唯独这齐国不可。”
“但奈何……”
说着嬴政又重重的叹了口气,若有所思的接着说道:
“奈何寡人有心,齐国未必有意啊!”
“若齐国乘寡人与它国纷争时来攻秦国,或是出兵增援敌国……寡人就不得不出兵齐国了。”
“到时生灵涂炭死伤万千……”
这一说到“生灵涂炭死伤万千”那淳于越就一股热血蹭的往上涌。
当下没有多想,就拱手朝嬴政拜道:
“微臣愿意出使齐国向其痛陈利害,以解大王之忧!”
嬴政心下大喜,面上却要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太傅有心了,可此去齐国路途遥远,少说也得数月。”
“而太子又需太傅教导……”
淳于越说道:
“大王。”
“若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微臣那点辛劳又算得了什么?”
“至于太子的教导……”
“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正是以身作则教导太子以仁义治国的时机啊!”
嬴政大点其头:

“有理,有理!”
“虽然寡人十分不舍,但既然太傅心意已决……”
“那寡人也只能依太傅之意了!”
于是淳于越就成了出使齐国的使节,一个完美的使节。
正如嬴政所想,淳于越在齐国的游说那是慷慨激昂、一身正气,任何人都看不出他在说谎……事实上他就没说谎。
又因为淳于越原本就是齐国大儒的身份,于是很快就发动齐国的儒生一起“慷慨激昂”,只把那齐国上下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其结果就是,不管秦攻赵也好、打燕也好、甚至之后的灭魏伐楚,齐国一概不出兵。
此时淳于越正好从齐国返回经过邯郸,以他太傅的身份无意间知道秦军将水攻大梁。
这还了得?
水淹大梁?
仁义道德都丢到哪里去了?!
于是二话不说带着亲卫马不停蹄的追上秦军,正好碰到郑国在夸沈兵。
沈兵听着淳于越这话那是一个头两个大。
自己跑这来找杨端和是提问题的,没想到却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郑国那的问题或许还可以解决。
但淳于越这里的问题……说什么“死伤庶民万千”?
还有什么道什么义?
我去,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怎么不见你来讲道义啊?
现在是打仗,决堤之后不是为了攻城吗?
攻城不就有百姓死伤吗?
若要百姓不死伤……这仗还怎么打啊?!
沈兵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杨端和,此时应该是他这将军出来解释的时候啦!
没想到杨端和就装作没看见,眼光飘忽到两边,还微微抬着头,就差没说:
“咦,今天这风好大啊!”
“哇,天上这云好美呀!”
……
沈兵在心里问候一遍杨端和的家人,但还是无奈的转向淳于越,拱手说道:
“太傅,属下有一事不解,还请太傅解惑。”
“那即墨之战,可是打了五年?”
即墨之战大概是四十年前发生在燕国与齐国之间的一场围城战。
当时燕国联合六国攻齐(主要是燕军),将齐国打得只剩下即墨一城。且将即墨一围就是五年,但最后还是被齐国击退。
淳于越冷声回答:
“是又如何?”
沈兵又问:
“此战,应不失道义吧?”
淳于越回答:
“燕齐两国光明磊落,一攻一守,自是不失道义。”
沈兵又问:
“那么此战,也不失利益吧?”
淳于越又答:
“燕欲灭齐,齐要复国,自是各有利益。”
沈兵点了点头:
“也就是说即墨一战利义两得。”
“但此战耗时五年,不知死伤百姓多少?”
淳于越一时无言以对。
因为很明显即墨一战也是“死伤庶民万千”,确切的说不只万千……
那可是打了五年的战,城内不知饿死了多少百姓,不知有多少未成年被征用并送上战场……
然后沈兵又补了句:
“当年即墨只以七千残兵便守了五年。”
“今日这大梁却有魏兵二十万,且粮仓充盈,只怕守上十年也不成问题。”
“若是打上十年,不知又要死伤多少庶民?”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