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变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魏王假说的还有几分道理。
秦军的确擅长野战,燕军守城也确实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甚至魏王假心里还有个小算盘:
魏兵只需要守城就好了。
等楚国援军赶到了,秦、楚两国在城外大战岂不更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魏国既保存实力又可以击退秦军,何乐而不为?
然而这些也仅仅只是“理想”而已。
首先魏王假这一开始就放弃所有主动权将希望寄托在城池防御的战术明显过于被动。
正如之前所言,大梁坚城之所以称之为坚城不仅是大梁城本身,更因为大梁附近水网密布易守难攻。
往常都是内外结合互相增援的防御。
魏王假这么一让,实际上就是将大梁颇有特色的动态防御给让出去了。
其次,此时的魏王假肯定不知道秦军要水淹大梁。
如果他知道便是再昏庸也不会选择收兵不出。
秦军若是不攻城,那二十万大军摆在城里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等水来淹吗?
再次,魏王假聪明楚国又岂是笨蛋?楚国会傻呼呼的替你魏国血仗而让魏国坐收渔人之利?
要知道这可是魏国,对魏国才是有切肤之痛。
不过楚国还真有一个这样的“笨蛋”。
楚国将军叫项燕,他在秦军自燕国那收兵起就大概猜到秦军意图了。
他对楚王负刍说:
“嬴政大胜之下收兵回城绝不是因为燕王喜送上太子丹的人头。”
“他必是另有所图。”
“若微臣所料不差,嬴政定是要先去攻魏。”
“如此一来,魏国便危矣!”
楚王负刍初时并没有把项燕这话放在心上,听听也就过去了。
不想一段时间后就听说秦军南下……楚国虽说地处东南但一直关注六国战事,各国都有楚国的探子,他们会将重要情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往楚国。
所以魏国的使节还没到,楚国就已经知道了消息。
楚王负刍诚心赞道:
“将军大才,如今秦军当真发兵攻魏了。”
“将军以为魏国能否挡住秦军?”
项燕摇了摇头,回答:
“大凡国力衰退都与君王恶癖相关。”
“这魏王假爱狗如命,据闻每卖出一条狗便许其生撕一名活人以做怀念。”
“魏国百姓乃至将军都生不如狗,这魏国又如何能保?”
项燕这分析的是。
魏王假的昏庸之处就在于把狗的地位看得太高了。
他卖狗并不是为财,而是为了宣扬他养狗的名声……若是把如此凶猛的魏獒全关在獒宫内,外人又怎能知道魏王假养狗的本领?
反之,若卖出去后能看到自己养的狗在外威风凛凛,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于是魏王假也卖狗,且这魏獒还是王公贵族的首选。
只是魏王假卖狗的标准十分苛刻。
买主必须非富即贵,而且还要亲自见面多番考察,确保买主能将獒养好才卖。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魏王假将狗卖出那一日还有个仪式,便像项燕说的,让狗生撕一个活人让其饱餐一顿当作送别。
这就不是死几个人的问题了,而是魏国百姓甚至贵族都活得没尊严、觉得自己活得不如狗的问题。

反观秦国,却是只要努力只要立功就能晋爵,甚至还能升为贵族……
这一来一去差别何止千里。
因此别说是秦军攻魏了,就是没有攻魏,魏国都有不少百姓偷偷越过边境逃往秦地。
在这情况下,魏国又如何能挡得住秦军?
楚王负刍皱眉问道:
“那该如何是好?”
“秦已尽得韩、赵之地,燕国也被打得无力还手。”
“齐国又一直与秦苟合。”
“若是这魏国再为秦所灭……”
“秦就能得到大片富产粟米的耕地,那么下一个就是我楚国了!”
楚王负刍还算看得明白,这魏国的存亡对楚国来说可不仅仅是唇亡齿寒这么简单。
魏国这块富庶之地如果被纳入秦国版图,马上就会成为秦国进攻楚国的粮食基地。
项燕想了想,就回答道:
“大王说的对,所以我等只能援魏。”
“为今之计,微臣以为我军应先移师于陈。”
“待魏国求援时,我军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陈(今河南淮阳)原本是楚国的都城,因为过于靠近边境担心遭到敌国进攻所以于十余年前迁都寿春。
楚王负刍点头道:
“有理。”
“此事便交予将军去办!”
杨端和这边对此事一无所知。
如果秦军要对付的只是魏军的话那或许不成问题。
但此时却多了一个项燕……那就增加了许多变数。
杨端和只是从魏国探子那得知没有魏兵在城外的原因:魏王假将军队收入城内消极防御。
这正合杨端和心意,于是杨端和便放心的南下进军黄河、汴河河口。
见沈兵还是有些不放心,杨端和就笑着解释道:
“啬夫莫要为此担忧。”
“我等已探得魏王假要将兵力收回大梁死守。”
沈兵闻言不由愕然。
也就是说主动放弃这城外水网?
这是脑子有坑吧!
这河道、沟渠只需随便布置上几排弓箭手、投石机,等秦军过河时一通乱砸乱射也能打死不少人啊!
你要是真怕死,差不多就逃行不?
这一层层的水网打过去,等秦军打到大梁城下少说也要上万伤亡吧!
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放过了?
见沈兵脸上不可思议的表情,杨端和便“哈哈”大笑:
“便如适才所言,并非人人都有啬夫之才。”
“魏国此次有难了!”
沈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赶忙谦逊了一番。
顿了下,杨端和就说道:
“啬夫且随我来,我正要向你引荐一个人。”
说着交待了李岩一声,就带着沈兵往河边走。
穿过营地就望见不远处一队人在黄河岸观测着什么,其中还有一个老者拄着根奇怪的拐杖皱眉沉思。
走近后沈兵才发现那拐杖却是一把刻有刻度的铁尺,似乎是用来探测水深用的。
杨端和上前朝老者拱了拱手,然后就向沈兵介绍道:
“这位是水工郑国,大将军请来水攻大梁的!”
沈兵初时还没反应过来,但转念一想就不由瞪大了眼睛。
水工郑国?
不会是修郑国渠的那位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