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 生产效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天早上,李彦没有参加家丁的晨练,几乎一夜未眠的他眼中布满细细的血丝,将三种规格、十几张标注好数字的图纸分发给工匠。
作为一个并非工科专业的理科生,这些图纸差不多都是李彦自己设计出来的,直接一点的参考对象只有房产商宣传资料上给出的那种房屋平面图。
不过,李彦有着科学的精神与眼界,他没有简单的画上一些图形,标注数字就算完成任务,而是很严格地从上方、正面和侧面三个角度,按照真实尺寸的比例绘制平面图,每一个数字更是经过数字计算得出,这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后世的机械制图。
正因为如此,这种只有线条的平视图反而显得非常抽象,很多工匠都看不懂,徐洪虽然能猜出大致的布局与意思,却也觉得过于复杂。
李彦能看出每个人脸上迷惑的表情,便简单介绍了一下察看图形的方,以及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因为时间紧迫,我就不给你们多说这些图形是怎么回事,每个组领了自己部件的图纸,弄清楚以后先按照图纸的要求制作,有什么问题现在就提出来。”
弹书锁的结构并不复杂,也就锁芯、弹书、弹簧、锁身的孔等几处要求高一些,但形状也很规范,基本都是圆柱形。
经过李彦的简单介绍,工匠们差不多也都知道这些图形是个什么意思,只是觉得很没有必要,完全是故意搞得复杂了。
当然,他们的这些想只是留在心里,并不敢从嘴里说出来。
刘铁锁也几乎是一夜未眠,在作废掉十几把以后,终于赶制出一把精确到三分之一分的标准尺,一把三十等分,精确到三十分之一分,也就是三分之一厘的游标卡尺。
李彦做了简单的检验,暂且不管这个三之一厘是不是精确,但就这两把尺来说,都做到了精准的等分,也就是说,用这两把尺测量得到的数字,标准是一样的。
有了这两把尺,工件的制作就可以执行严格的标准,在与工匠们进行解释确认以后,大家就按照各自的分工,开始制造。
第一套锁件的全部完成是在中午,由于所有工匠都拿出十分的小心与细致,在组装时几乎一次性成,这让工场上发出一阵动情的欢呼。
虽然有几个弹书以及锁芯与锁壳契合处还要进行略微的修正,并打磨光滑,但是按照工匠们的说,就算是最熟练的工匠,一个人来打制这样的锁,也是需要不断凑配、修正,直到每个工件达到最佳契合。
这个说不仅得到徐洪、杨四的承认,就连刘铁锁也不复往日的孤傲,默然不语,看向李彦的目光少了几分狂妄,多了一些狂热。
这个结果并没有让李彦高兴太多,他已经将每个配件的标准尺寸计算到一毫,也就是十分之一厘,一寸的千分之一,刻度尺的精度也可以达到三分之一厘,但是仍然不能达到最佳契合,可以直接组装的程度。

“每个人都必须严格按照图纸上给出的尺寸加工零件,以后哪个部件出现问题,便追究那个部件加工者的责任,”李彦重申了加工精度的要求。
工匠表现出来的态度没有问题,但是有些习惯的东西还需要改变,比如对数字、游标卡尺的使用也不是太习惯,他们习惯的是简单测量、大概估算。
简单卡尺的测量方每个工匠差不多都能把握,但是游标卡尺,特别是以三分之一厘作为最小测量精度,读数与计数方有些复杂,多数工匠无掌握,也就限制了标准工件制作的效率。
不管怎么说,标准件化的加工方式依然让工场的效率提高很多,随着第一件大号弹书锁的组装完成,中号、小号锁也在傍晚时分以完整的形态出现,而且每个型号都有铜、铁两种材质,一共就是六把锁。
虽然骆养性说过要到京里请来工匠,对弹书锁的外观进行加工,但考虑到来回需要的时间,特别是工具、材料也只有京里才有,所以骆思恭否决了这个办,而是让他取了锁,即刻送到北京,在北京进行修饰后,再进到宫里。
次日,骆养性就带人押送这六把弹书锁进京,并留了一队锦衣卫旗兵照看李家工坊,经过他的争取,李彦这个锦衣卫小旗已不仅是管理工匠,也可以领几个兵丁,他还信誓旦旦保证,这次进京,一定给李彦表,给他弄个总旗。
骆养性走后,李彦安排工匠们搬进河边刚刚建好,甚至连门窗还来不及安装的简易“厂房”,这排青砖砌成的厂房完全按照李彦的设计,场地宽大、门窗也开得很大,便于采光和通风。
根据前面的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工匠们的分工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以使得各个工件的加工进度尽量同步,将几种部件归并为弹簧、铸模与配件三个“工段”,配件工段下面再分为锁栓、锁舌、弹书等小组,相互间可以协调进度。
所有工段生产的锁也统一为一种规格,以尽量生产出更多的数量,随着弹书锁送入宫中,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大量订单纷涌而至。
不过,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李彦也单独为刘铁锁组建了一小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生产出更多高精度的标准尺与游标卡尺,并开始制作精度达到五分之一厘、十分之一厘也就是一毫的游标卡尺。
李彦的野心,并不单单是一个弹书锁,他甚至从来都没有将目光放在这上面,更不会为之停下自己的步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