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振刷朝风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 叶向高府邸
[三月七日,熹宗皇帝下旨升兵部左侍郎、曾在孙承宗兼摄兵部之前掌兵部印的王在晋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王在晋接到圣旨,先疏辞一次,熹宗照例不允。王在晋不敢再疏辞第二次了,可心里又实在不愿意去当辽东经略,便于次日晚间备一份厚礼到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府第求计。王在晋是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有文才,善言词,上进心强却又怕担责任。进入叶邸,在晋执弟子礼拜见向高。叶向高早知在晋来意,二人落座,下人上茶。
叶向高 (开门见山)明初(王在晋字明初)此来,莫不是为辽东经略事来?
王在晋 (离座拱手)学生正为此事请教阁老,请中堂大人赐教。
叶向高 莫非明初有何为难之处么?
王在晋 辽东边事,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为此地经略,难之又难。学生不行,则以国法绳之,词严义正;学生若行,则以微言中之,谋诡而机深。学生虽然在宦海沉浮日久,至此还是进退失据,只好来求教阁老。
叶向高 (沉吟片刻)明初分析得是。辽事难办,此乃举朝尽知。唯是其难,皇上委赖于明初,足见皇上倚重之情,又见皇上知信明初之才干。在老夫看来,明初不行,一则辜负皇上信任,二则惹来天下耻笑。明初知道,本来皇上是任命宣府巡抚解经邦为辽东经略的,解经邦坚辞不任。在解经邦第一次疏辞的时候,皇上还以为是惯例老套。第二次疏辞,皇上才知道解经邦不是假辞,就在他的折子上批道:“人臣分义当公任事,不避艰险,解经邦连疏苦辞,显是推避,边务繁急,着该部院参看议处。”经有关大臣再次说项,解经邦还是死活不肯赴辽。皇上大为恼怒,三月四日下旨:“解经邦托辞避难,甚失臣谊,着革职为民,永不叙用。以后再有规避的重治不饶。”有解经邦前车鉴在,明初虽不是规避,但言路发难亦百口莫辩,此点明初不得不深思之。

王在晋 (心中一阵发紧,他无可奈何地望着叶向高)如此说来,这山海关是不去不行了。
[叶向高继续说下去。
叶向高 老夫以为,辽事虽难,亦未必到了“无局”地步。山海雄关,可抵精兵十万,况今关上尚有数万守军。各地援军,亦陆续到达,明初赴关,支撑一年,便是功劳,支撑两年,便是大功,三年无恙,便是奇勋。足下日前已掌兵部大印,近日虽然移交孙阁部,但东阁大学士兼慑兵枢毕竟不是常例,我朝只有张孚敬署过礼部,高拱署过吏部两例。不常则不长,孙承宗署兵部印亦是权宜之计。倘明初在榆关一年无事,回京拜封当是情理中事。老夫不是许愿,乃是推断,明初以为如何?
王在晋 (明白了叶向高的暗示)学生知道,学生必须得熬过这一年。是不是熬过这一年,就会被正式拜封为兵部尚书,就会从正三品变为正二品,俸禄就会从四百二十石变为七百三十石?老师不必明说,学生追求的也不是这些。不过话又说回来,凭着学生的能力,在山海关维持一年还是办得到的。
叶向高,能在山海关苦上二三年,入阁拜相也未可知啊。
王在晋 (心情好转,感激地)中堂大人的点拨,使学生心下亮堂了许多,在晋岂敢再叫苦叫难,唯有一心报效皇上知遇之恩,报答阁老教诲关爱之情。
[叶向高点头微笑。二人遂改换话题,谈了些兵部的情况,王在晋起身告辞。
[三月十八日,熹宗皇帝特赐王在晋蟒衣玉带、尚方宝剑。王在晋准备在二十五日离开京师,到山海关上任。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