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故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几天的奔波,船已经驶到了离泉州不远的地方。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天空露出鱼肚白,旭日东升。船没有继续开到泉州码头,而在祥芝港停下了。
祥芝港两面环山,水位够深,倒不失为一个天然良港,一个隐蔽的好场所。确切的说周兴明不属于泉州市区人,而是祥芝人。祥芝在五百多年后已发展成一个全国渔业百强镇,此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罢了。隶属石狮市,但在嘉靖年间是属于晋江市,永宁卫所管辖。
“怎么把船停到这里就不驶了?”周兴明看着船上的水手正在收起帆,准备放下锚,疑惑地向旁边的李慕荣问道。
“周兄,你远在南洋有所不知,本朝太祖皇帝曾下令海禁,如果这被抓到,是很严重的惩罚的,咱出海贸易也都是偷偷摸摸的。”周兴明沉默无语。永乐时期,郑和每次出海,都是两万人以上的舰队,而宝船有九桅十三帆,两个重达千斤的巨锚。下西洋开阔了一条庞大的贸易航线。就这样放弃了大海,实在太可惜了。这出海贸易,其实是走私,就像贩卖私盐禁也禁不止,抓也抓不完。海禁却禁不了人们与海外贸易,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管理得不是很严,并未严格地实施。
“其实也没全面实施海禁,以前还有琉球国几个地方是可以去的。在嘉靖二年,倭国细川氏和大内氏为了争夺向大明进贡贸易的权利,在宁波发生了战斗,还烧毁了我大明数百栋房屋,杀了上千军民。皇上大怒,下令废除市舶司,全面实行海禁”。李慕荣叹息地说道。
即使是在海禁政策如此严厉的嘉靖年间,海上贸易仍旧屡禁不止。而满清的禁海则是真正的禁,禁海,毁船,禁船,搞迁境,把整个沿海地区的老百姓大规模屠杀,烧毁房子或赶到内陆地区。造成沿海一个数十里的区域内形成一个大的无人区,使得满清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内陆国。周兴明无奈地摇了摇头。
闽南人素来就有爱拼才会赢,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这和长期海上所养成的性格分不开的。出海就要经历大风大浪,礁石海盗,还有每年几个台风的洗礼。
船便往祥芝港泊下了,放眼看去祥芝港一个小港湾,上面停泊着一些多桅的大帆船,还有数量很多的一桅小船和没有桅杆的浆船。这还停留着几艘有着三角帆,尖头窄身的外国船只。船一放好了锚,系好了绳索。船上船下便一阵忙碌。水手们上上下下忙着把一箱箱香料卸下船来,然后装到小港湾的一桅小船上。
大约忙活了半天,船上的货物才装卸了一点,周兴明和李慕荣,罗宏达三人和几名船员便上了一装满货物的小船,向着泉州城开去。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晋江的入海口(晋江是个市名,同时也是条流经泉州的江)。泉州港是个非常良好的港口。在唐朝,海外贸易就非常繁荣了,而在南宋,泉州的辉煌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万商云集,万朝来华,是当时世界东方最繁荣的港口!外国客商对此赞誉有佳,有着光明之城的美誉。
香料装在一部部独轮车上,推着往泉州城去了。周兴明慢慢脱下他的黄色衬衫。在当今这年代,这黄色犯禁的,可不想引起些不必要的麻烦。身旁站着的一中年一年轻两人,一年轻人对着旁边正在脱着衬衫的人说道:“周兄,你呆伙进城可有打算,要去哪里,如果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便随阮一起走吧。”
周兴明心想:好不容易回到了五百年前,自己向来很喜欢到处游历,何不去周遭看看,看看五百年前的故乡是副什么样的景象,便说道:“谢谢了,我这次前来大明,此处繁华无比。我们南洋和这里能比起来,实在差距太大了,此处犹如天堂。我正想借此这次,到处去走走逛逛看看,买些东西。明天早上,自当登门拜访。”
二人点点头,说道:“哦,那我们就行先去卖掉货物,你可以随时来找我们,我们家就在涂门街那大回回寺的旁边不远,你见到李府就是了”
那回回寺周兴明也知道,那是中国保存年代最为古远的清真寺,名字叫做清净寺。泉州自古以来便存在着很多宗教,有着“闽南蓬莱”,“泉南佛国”的称号。宋朝积极与海外进行贸易,很多宗教流入大宋,有伊斯兰教,古基督教,犹太教,景教,摩尼教等。清净寺是北宋年间建立的,而伊斯兰教最早是在公元600多年时候由穆罕默德的弟子传教进泉州的。不过中国人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对于宗教,早以养成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信奉的人很少。尽管如此,大明皇帝对于这些外国友人的态度是非常不错的。永乐年间,成祖曾吩咐人们要善待这清净寺。
走了半天时间,总算到达泉州城了。城墙有点破损,上面几十个搭在架子上的工匠正在修理城墙。周兴明有点疑惑,说道:“泉州建城几百上千年了,怎么还在整修城墙呢?”
“去年四月,东海王直吞并广东的陈思盼海贼团,勾结泉州附近的海贼,总共率领数万海贼和日本倭寇袭击泉州。守城大战三十天,倭寇才退,泉州总算守住了”。罗宏达如是说道。
王直?周兴明心里一颤,他非常了解嘉靖年间的这段历史,也非常了解中外一些大海盗的故事。王直在中国海盗的排行可以进入前三。因为他是数万日本倭寇的首领,他不是汉奸,日本人没资格用得起这样的汉奸,倒是日本人给他做走狗。如果自己早来了一年,或许自己就死于战火了。

泉州在南宋时还是全国最繁荣的港口,但由于海禁,瘟疫和倭乱和人口外逃,人口锐减,此时的泉州城,已经衰落不少。
从城门进入,沿着可以同时行驶十马宽敞的主大街一路游走,街道两旁种植满刺桐树,此时正是刺桐花开的时候,两旁的花朵红得非常鲜艳,红红火火。抬头向前。看到的是大街整洁而干净,旁边排列着各大酒楼商号,从二三楼的置下一面面红色绿色幡布,上面写着店名和广告。各大酒楼商号的楼上,则满满的站排一群人。在街边,望着这些店面,卖着有各式各样的精美的商品。从书画到各种乐器,再从丝绸茶叶再到国外精美物品,应有尽有。
酒楼商号的前边,则对满各个小摊小贩,有各种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以及吃的东西,如各种鲜鱼和咸鱼,各种大量的鸡禽和肉食,水果和青菜。还有几个贩夫走卒,挑着各式商品土特产,工艺品,小点心和各式工具,一边走一边吆喝着。周兴明走在大街上,不由得被深深吸引了,发出阵阵轻声的赞叹。活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真有点自己晚生了500年的感觉。难怪马可·波罗会说中国到处是黄金,难怪西方传教士认为这是天堂!
看着看着心里一阵心酸,眼睛湿润了。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吗?这和一些发黄和老照片上的满清北京城到处破烂房子,衣衫篓缕的人们,沿街到处是乞丐产生鲜明的对比。仿佛置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明朝”吗?中国曾经那么繁荣,那么强大,若是大明能延续下来,今天的人们不知是何景象。深深地为大明,为这真正的中华感到自豪!
他走到一所小钱庄里,拿着一锭百两的银票变换了些碎银和几百枚铜钱。出了钱庄,然后在街边买了几个甜糕,又在一处卖面线糊的小摊上吃了起来。街边卖的商品都非常精美,价格也很便宜。一个铜钱就能当现代的5毛钱来用,而物价却比现代便宜了不少。
接着,又走到旁边一小布店,买了身成衣白色交领丝绸汉服,外面套着青裟。周兴明最喜欢的汉服款式就是交领,那是黄帝老祖宗流给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并流传至今的!章服之美之谓华,我们的民族华夏族,我们的国家名字中华,我们的文化便是来自这美丽的汉服!穿着美丽的汉服,走到街上,逛街心情极为舒畅。
如果没有李公子给我的300两银票,自己能干什么呢?自己读的古文不多,只读了本《论语》、《孙子兵法》、《三国志》这些文字比较通俗的古文,还有就是王守仁心学的现代文翻译本。自己更是不会做诗,以往的穿越人士牛B轰轰地一口出诗,或者剽窃后人的诗句,往往会引来高人、赞助人或者美女欣赏的赞叹声,可惜自己不会诗词。周兴明不是文科生也不是理科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手艺,就只会到处旅游,行同一个废材。
吃完后,走到街上,人们看到周兴明的样子表情也不怎么惊讶。这泉州城,外商云集,更是个传教圣地,有很多外国人来此。大多人只是看他一眼便走开了,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外国人罢了。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穿梭如织,偶尔有人骑着马或架着马车牛车慢行。也有两个人、四个人抬着美丽无比的轿子从眼前走过。还有一些商贩、壮汉推着独轮车,上面装着一些货物。
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脚有点累了,便走到街边的一处车马行,搭上牛车来浏览这一城市的美景。车马行有种四轮的牛车,比较宽大,足有三米多长,二米多宽。车上放着几条凳子,凳子上坐着七八人,车上还有个挡日晒风雨的棚盖。后边还放着些货物。哈哈,这就是最早的公交车吗?以前还以为中国的马车就两个轮子。车前有两头牛拉着绳索在前,离车大约1米多,还有个“司机”,拿着长鞭,骑在牛上。
“这位小兄弟,你要到哪里去啊?”“牛公交车司机”笑盈盈地说道。“随便吧,到处逛逛,哪边风景好的到处走走,就到清源山山脚吧,请问那里多少文钱?”“就拿你两百文吧。”听着,周兴明便掏出钱来,这三头牛每天吃的花费开销很大,这么多钱还算合理,况且现在自己是个有钱人了。
看了下手表,走到城外,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在郊外,散立着一些房子,红色的墙,前门非常宽大,房顶的排满青色的瓦,两边燕尾脊高高翘起中间凹下。呈现一副大方之式,颇有闽南建筑风格。不管是大户还是普通百姓,都在后院里种些美丽的花朵。
在清源山上看看老君岩,游玩了一天,有点累了,便找户客栈投宿去了。此时已经是傍晚6点多钟,现在是农历四月初夏,天并不黑。在看完提线木偶和听那韵味十足的南音。见到天色已经晚了,无暇去看夜市,便回到了客栈。
“这望远镜可是好东西啊,制作方法简单,利润巨大,还有需求量高。明天就去拜访下李府,顺便再和他合作谈谈这生意。”此刻,周兴明觉得这个时代实在是不错,如果能生活在这时代,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这种安逸的生活却不适合自己,自己骨子里是很喜欢到处去走走闯荡,闲不住的。周兴明躺在一间客栈的客房里,有点困倦的想着,便睡下去了……
-------------------------各位兄弟姐妹们推荐收藏下支持谢谢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