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戚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户们连忙应道:“回……回皇上,小民们都记下了。
万历看着这些匠户,见他们神情犹犹豫豫的,似乎一脸痛苦,便问道:“怎么?你们没有信心办好这件事么?”
匠户们面面相觑一番,终于有一个鼓起勇气,带头说道:“回皇上,这火铳该如何制造,以及该制造多少,那是军器局的大人们和兵仗局的公公们决定的,小民们无法……无法擅自决定,如果逾了规矩,是要挨罚的。”
“有这等事?”万历疑问道。
“皇上,”殷正茂说道:“自古以来,京中兵器,都是由兵仗局监督,军器局管辖的,他们所言确是实情。不过既然皇上开了口要统一制造火铙,微臣回京后告知下去,自然可以实行。”
万历听了,只觉得有些不对劲,兵器种类繁多,需要改造创新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难道要自己一一去发现,再告诉殷尚书,再通过那些官员,然后才让工匠们开工?怪不得各地匠户工艺参差不齐,原来他们长期受到上级压迫,自己没有权利改造创新,让外行的人管理内行的人,这样子生产出来的兵器又怎么会好?
“兵器的制造,本来就应当是匠户们的事情,怎么能受他人牵制,依朕看,以后这军器局官员,都在匠户中择优选任吧,原先的官员,交由吏部改任他处。至于兵仗局的太监,朕自有安排。”
“皇上。这样做恐怕不妥,”殷正茂说道:“匠户们都是匠籍,依照我朝祖制,他们是不能出仕地。”
“匠籍?入了匠籍,便有这么多限制么?”万历心中暗自感慨:不能出仕,又是不能出仕,明朝有多少人不能出仕?孔子说“有教无类”,世人尊孔重儒。为何这一点公平却做不到呢?
“这匠户制度自何而来。具体又是如何。都说与朕听听。”
殷正茂说道:“皇上,元朝人户分为三等,分别是民、军、匠,太祖皇帝建国后,承袭元制,除民籍外,军籍、匠籍都不能出仕。亦不能擅自脱离原籍。我朝匠籍,据微臣所知,约有十四万人,他们世代承袭,不准分户,若是京城匠户,则归军器局管辖,若是地方匠户。则归各地都司卫所管辖。另外。各地地方匠户,每过三年,都要到京城中服役三月。称为轮班,后来嘉靖皇帝看匠户逃亡者太多,故恩赐地方匠户,可以缴银代替轮班,所以其实现在已经没有地方匠户来京了。皇上刚才说的召各地匠户进京,恐怕还要额外许之以利才行。”
“怎么?莫非他们以前来京轮班,朝廷没有给他们薪俸么?”
“回皇上,没有。”
殷正茂说得干脆,万历听得心惊,不由得看了看身后的这些匠户,问道:“朕问你们,你们平时养家,靠的是什么?”
“皇上,”一个匠户说道:“小民每月可向工部领米十一斗、盐半斤。”
“每个匠户都是这十一斗米么?”
“是的皇上。”
“那如果你育有三子,又不能分户,整个家还是只领这十一斗米么?”
匠户说道:“如果……如果一户超过四口,小民将多出来的孩儿卖于他人就是……”
万历大为惊讶,想不到匠户的生活这么穷困,竟然要沦落到卖儿卖女的地步。万历看了看戚继光、殷正茂等人,发现他们也在看着自己,似乎想看看自己是作何反应。
“传朕旨意,”万历缓缓说道:“匠籍既然是元朝所制,又使匠户困苦,让其不能用心,那又留之何用?即日起,废除匠籍限制,全国匠户,可以转为民籍,可以分户,可以出仕,但是为了不使能工巧匠流失,以后凡是留匠籍者,朝廷给予地禄米一律加倍,并且要按其家属多寡加以补给。匠户可以担任军器局官吏,由工部按其手艺择优选任,所有地匠户,依然是世袭制度,子承父荫,莫要使手艺失传。”
“皇上,”殷正茂说道:“增加禄米,自然是皇上地恩惠,但是这做官……请恕微臣直言,匠户大多不识字,恐怕不能胜任啊。”
“不识字?”万历心中恍然,看来匠户们跟武官一样,历来受文官压制,无法进学,想让他们一辈子只能做这下等的活计,世代受他们欺凌

们生活窘迫倒也罢了,可是没有了他们,科技要如何又怎能强大起来?
“这有何难,人本来也不是天生就识字的,不会的可以教嘛,传朕旨意,以后在京中专设一书堂,供匠户子弟免费进学。”
场中之人,大多是武官,对劣质兵器早就深恶痛绝,匠户的地位高了,显然对他们也有好处,听到皇上这么说,都是面露喜色。
戚继光说道:“皇上此举甚妙,但微臣还有一个建议。”
“戚将军请说。”
“皇上,匠户们不识字,所以他们的技艺,多半来自祖传,微臣兵戎多年,深知这种流传方式危害甚大。既然皇上要开学堂,可先命人将天下匠户的经验技巧集册成书,再统一传授,一来不至于失传,二来也可以使匠户与匠户之间有所交流,不再出现各地匠户手艺参差不齐地情况。”
万历嘉许地看了看戚继光,说道:“不错,既然戚爱卿这么说了,那就按照戚爱卿说的办。”
这种情况是万历最喜欢的了,匠户们世代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得由他这个皇帝出面消除,日后有大臣问起,就说是要体恤匠户、彰显皇恩。但是像这个“科技学院”的点子,在群臣眼中,自然是“奇技淫巧”,自己就不好出面了,现在由戚继光这样的名人提出,自己再来个点头同意,言官们还能有什么说辞?
匠户可不单单是制造兵器、火器这么简单,实际上他们负责制造的东西非常广,古代没有工厂,也没多少私人的手工作坊,大到宫殿、战舰,小到锅碗瓢盆,都是哪来地?显然都是这些匠户们生产出来地,说白了,他们就是工人加科技员。
从今往后,匠户们将拥有合法的地位,将有系统的培训系统和研究系统,以古人地智慧,势必将创造出比历史上的明朝更多、更辉煌的科技,十年后、五十年后,那时候的大明,将是怎样的一番气象?
万历将火铳交给了林庆,让他送还回去,又仔仔细细地看着眼前的蓟州兵,自己在这里站了也有好一会儿了,整个车营依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万历看着那弗朗机炮、虎蹲炮,跟神机营中军所配置的,没有什么差别,不过,蓟州步兵手上拿的刀,万历却是出来没有见过。
“戚将军,你军中所用的刀,似乎也与众不同,取把来于朕瞧瞧。”
“是!”戚继光亲自从士兵手中取过一把戚刀,交给了万历,说道:“皇上,这是微臣当年在福建与倭寇的对阵中,为了对付倭刀,特意铸造出来的。以前士兵们用的腰刀,实在太短了,而且刀背宽厚、刀刃不利,只能砍,不能削,与倭寇对战,人还没近前,就先要受其所创。微臣军中的这种刀,用精铁制成,每一把都包过钢,锋利无比,砍、削、刺皆可,即使不用来对抗倭刀,也是步兵们最好的兵器了。”
万历摸着那透着寒光的刀身,问道:“包钢?大路!抽出你的绣春刀来!”
肖大路会意,抽出了刀,双手并举,刀刃向上,万历挥起了戚刀,对着竹春刀用力砍了下去。“锵”的一声尖响,几点火星冒起,肖大路手臂一沉,随即说道:
“哇,皇上好臂力!”
以上砍下,以动对静,自然是挨砍的吃亏,万历白了肖大路一眼,说道:“拿来朕看看。”
将两把刀仔细比较起来,万历发现,戚刀安然无恙,绣春刀上却缺了一个小口,看来,自己虽然不知道这“包钢”技术具体是什么技术,但戚家刀之名流传于后世,果然不是盖的,这么好的武器,不加以推广,岂不可惜?
“戚将军能从倭刀中习得长处,防制出此刀,实在难得。朕觉得,实际上不管东夷南夷,他们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当取其长处以自用,像嘉靖年的倭寇之患,一定不能再发生了。”
这时,戚继光忍不住说道:“皇上,请容臣一言,微臣所制的这种刀,虽然是看到倭刀才改造出来的,但是不管是倭刀还是此刀,其实都是仿制于唐朝的唐刀,并非是倭人所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