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句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高句丽目睹隋的迅速崛起,十分恐慌,加紧屯粮练兵,并商议拒隋之策。598年,高元(高句丽国王)率骑兵万余进犯辽西。隋文帝大怒,下诏黜除高句丽王高元官爵,任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率领水陆大军30万进攻高句丽。是年6月,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时恰逢北方雨季,道路泥泞,军队供给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加上很多士兵不幸染上疫病,勉强到达辽水时,部队出现严重减员;水路隋军从海路直趋平壤,却遭遇大风,船多飘没。两路大军死者十之**,隋朝只好暂时退兵。
由此可见,早在文帝时期,高句丽就已经对辽西之地虎视眈眈,露出觊觎的意图。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至东突厥启民可汗大营,偶遇高句丽朝觐启民可汗的使者。
东突厥在隋朝北面,高句丽在隋朝东北面,隋朝早期突厥一直对中原地区屡有侵犯,后来杨广带兵打得突厥臣服,但那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突厥并不甘心。
现在高句丽竟然派使者去朝觐启民可汗,这意味着什么?总不是去走亲戚的。杨广当时见到这两个强敌之间竟有联系,很受震动,马上宣旨高句丽使者道:启民诚心归顺,我才驾临他的大帐。明年我打算巡视涿郡,你回去转告高句丽王高元速来朝见,否则我将和启民率领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高句丽王高元闻报后甚为恐惧,一直也未敢赴隋。
杨广对真心臣服的番国一向礼遇有加,赏赐也很丰厚,为什么高元不敢到涿郡朝见杨广?因为他心里有鬼,他高元不甘心做杨广的小弟。所以一直找借口不去朝见杨广,杨广不是傻子,他当然看出高句丽的野心,因此有了征讨之心。
这个时期的朝鲜半岛,并不是只有高句丽一个国家,还有两个小一点的国家,百济和新罗,这两个国家跟隋朝一向关系良好,对隋朝称臣。由于这两个国家都很弱小,所以经常受到高句丽的欺负。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百济武王两次遣使入隋朝贡,请求隋讨伐高句丽,隋炀帝同意了百济请求,要求百济侦察高句丽的动静。611年,百济遣使入朝,得知隋师将要出征的消息后,就派大臣国智牟“请军期”。炀帝很高兴,大加赏赐,同时派遣使节赴百济筹划协作之事。
小弟被别人欺负,做大哥的没点表示那肯定不行,做大哥的总要帮小弟们出出头,要是对他们不管不问,寒了他们的心,以后谁还喊你大哥,再说杨广也不愿意看到一个被高句丽统一的朝鲜半岛。于是,612年,炀帝率大军亲征高句丽。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时间,杨广在突厥见到高句丽使者那年是(607年),他正式出征高丽已经是612年了,这完全说明杨广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做了充分的思考和战争前期准备。
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起先隋军一路进军都非常顺利,大军很快便进抵辽河西岸,在渡河战役中歼灭了东岸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并乘胜进围辽东城。隋炀帝过辽河时,特意经过突厥曷萨那可汗和高昌王伯雅观战处,以显示军威。
中国封建王朝受儒家文化影响太重,总想以德服人。杨广自然也不能免俗,他下达命令,凡所到之处如果守军投降,就不得再纵兵进攻。结果,每当城池将陷落时,高句丽的守军便要求投降,隋军遂停止进攻。可是,等到隋军继续进发的时候,原先投降的守军便又乘机重整防卫。
高句丽就一直反复采用这种无赖的手法,拖着隋朝前进的脚步。当隋军围攻辽东城时,一方面遭到守城军队的坚持抵抗,一方面又遭到原先投降的高句丽军队的骚扰,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隋军困于一城之下。
此时,水军大将来护儿率隋朝江、淮水军已经进击平壤(高句丽都城)。高句丽军稍作抵抗便撤出该城,隋军进入平壤。然而,进城的隋军纪律松懈,忙于抢掠。撤出不远的高句丽军队乘机突然杀回,来护儿的军队顿时溃不成军,四万精甲仅数千人生还。
消息传到辽东城,隋炀帝赶紧命令隋将宇文述率领陆路大军绕开高句丽人坚守的辽东城,向鸭绿江挺进。士兵们为减轻行走负担,不顾禁令抛弃粮食,结果在途中军粮便告急了。高句丽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采取拖疲隋军、然后决战的策略。此后,高句丽军每战辄走,于是宇文述在一日之中,七战皆捷,最后在距平壤城三十里的地方扎营。此时,高句丽大臣乙支文德诈降,说如果隋撤走大军,他一定将高丽王高元生擒奉上。宇文述信以为真,同时也因士卒已疲,于是决定拔营撤军。就在这时,高句丽军忽然杀出,四面出击,隋军一触即溃,败返鸭绿江。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就这样以惨败而告终。

虽然这中间高句丽采用了一些无赖手段,但是战场上无卑鄙之说,败了就是败了。第一次出征高句丽失败主要原因是杨广愚蠢的决策(就是守军投降就不再进攻的命令)才导致失败的,他不知道战场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613年,杨广第二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连续攻城二十余日,使用了飞楼、云梯、地道、冲梯竿等手段,高句丽守军均一一化解。杨广下令,以百万布口袋装土,环绕辽东城筑起高墙,使战士登而攻之;同时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使士兵俯射城内,辽东城岌岌可危,指日可破。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在后方负责大军粮草筹集的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的儿子)见有机可趁,在黎阳起兵造反,逼近东都洛阳。杨广大惊,不得不赶紧下令匆匆撤军。高句丽军不知道内情,见隋军撤退,怀疑有诈,两天之后得知实情,才敢派兵追击。隋炀帝第二次征高句丽,因为杨玄感意外的叛乱草草收场。
614年,杨广再次发动了第三次讨伐。隋军大将来护儿在毕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此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经困弊不堪,无力再战,只好遣使请降。
综观杨广三征高句丽,真正失败的实际上只有第一次。虽然最终没有灭掉高句丽,但第三次高句丽是真心投降了,把曾随杨玄感造反的兵部侍郎斛斯政也送还给隋朝。这三次征讨高句丽虽然对隋朝来说劳民伤财,导致国内农民起义频发,但是这也拖垮了高句丽的国力,为唐太宗后来平定辽东打下了基础。
别人都说“攘外必先安内”,杨广为什么在国内农民起义频发的状态下,不去平定农民起义,反而坚持继续去征讨高句丽呢?
个人以为杨广是个以大局为重的帝王,农民起义在他眼中毕竟是国内的问题,高句丽却已经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了,而且农民起义自古至今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中国历史几千年中,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几乎没有,除了明朝朱元璋是靠农民起义最终当了皇帝,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做嫁衣。
秦末陈胜、吴广开创了农民起义的先河,也最先送命。刘邦虽然也是农民起义出身,但是秦朝的主力军并不是他灭掉的,而是项羽,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刘邦最先进入咸阳,却只被项羽封到蜀地做了汉王,最后隐忍几年才打败了项羽,做了汉高祖,也勉强算是农民起义成功。
东汉末年,张角起义闹得轰轰烈烈,最后一样失败结束,最终三分天下的三人都是贵族,曹操、孙权自不用说,连刘备也是个破落皇叔。
自魏晋开始,基本上就没有农民起义这一说了,朝代变更全是大将权臣篡位,杨广的老子杨坚就是把自己外孙的皇位给抢了。
唐高祖李渊,祖上更是几代重臣,李渊后来也算是拣了杨广的篓子,趁机造反成功,他跟杨广还是表兄弟呢。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更是闹得翻天覆地,起义军从南打到北,都攻破长安了,最终依然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后来唐朝还是被节度使朱温篡了。
自朱温起的五代十国又开始了大将篡位的浪潮,到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中间几乎没有农民起义引起太大的反响。
宋朝开始,北方外族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北宋为金所灭,南宋为元所灭。
元朝末年,百姓不甘欺压,纷纷起义,农民朱元璋终于造反成功,坐上了皇帝宝座。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逼得崇祯上吊自尽,最后却被满清进关坐了皇位,农民起义军再次为他人做了嫁衣。
清末太平天国都打下了中国南方大部分省份,结果还是败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手下,此后勉强支持了几十年的清王朝最后还是被老袁篡了。
上面对各个朝代得起义做了个简单的介绍,就是想说明农民起义在统治者眼中其实没什么分量。
古人的民族观念比我们现在要重,尤其讲究血统,汉人通常都看不起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以蛮夷称呼他们。所以杨广把高句丽的威胁看得比国内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严重得多,他才会不顾国内实情,坚持要讨伐高句丽。
这个决定在当时来看,对隋王朝来说可能是雪上加霜,是压死骆驼的稻草,但是放到民族大义上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农民起义军再怎么闹也是自己国家的事情,高句丽乃是外族,杨广又怎能只顾与农民军互相消耗,让高句丽得利呢。这总比后世的蒋中正要好,日军都占领大半个中国了,**还忙着内战,要是**从一开始就积极抵抗,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南京大屠杀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