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光阴似箭(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起来,由于利害关系或者别的原因,霍去病和卫家现在得罪的人还真不少,田蚡、馆陶公主、平阳公主等等,而这些人都是有能力把雷被拨到渔阳来,给他造成麻烦的,他们唯一想不到的可能就是霍去病的实力吧,让雷被在一击不中的前提下都不敢轻易动手。
眼不见为净,对雷被本人霍去病没有恶感,但双方的立场是对立的,无法转圜。雷被等人报道之后,就被霍去病分配到了边线,没有大功或者没有大过的话是没有回转的可能了。
雷被到了最艰苦的边线,所呆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凭借着强大的实力,他多次在边线小规模摩擦到大规模奋战都九死一生,活了下来。见他并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虽然霍去病不信他会放弃对他的仇恨,但也渐渐的忘却了还有这么一个人,一门心思投入到了渔阳的建设之中。
张谨,廷尉张汤之子,在雷被被发配往边线后不久就来到了渔阳,被霍去病委以重任,不过在这事上原本对政务漠不关心的韩安国却产生了反对的意见。
韩安国对张汤原本就没有好感,连带的对张谨也好感欠奉。原本霍去病治理之法多多照顾渔阳百姓,颇合宽仁之道,所以他才不加干预,放手任霍去病大胆去做。但张汤是酷吏,提倡以严法治国,和韩安国的喜好背道而驰,韩安国虽然不恶法学,也很反感,对张谨的任命心有不安。
韩安国才是真正的渔阳郡守,霍去病也不好违了他的意思,只能将此事搁置下来,先让张谨去当一小小县令,等他做出了成效再向韩安国提起。实际的政绩才有说服力,不然任他说的天花乱坠,也不会让韩安国改变主意。
渔阳遭此一劫,原本地方上的势力一去而空,无任怎么样的政令只要韩安国不反对就不会有任何阻扰。霍去病将前世的一些先进观点和大汉的风俗、律法结合起来,所行政务都从百姓这一面考虑。
刘彻更是恩准渔阳一郡三年内赋税全面,与民休息。渔阳百姓压力尽去,随着粮食洒入土内,尽皆露出了笑脸。
不过虽然渔阳条件优厚,但仍然并没有太多的人迁来渔阳。大汉地广人稀,多数百姓都有自己的土地,渔阳又是多事之郡,所以迁民一事始终没有进展。
为了不让渔阳土地没人耕种,无奈下,霍去病上表让刘彻把奴隶送来渔阳,让他们从事耕种,更是向这些无望的可怜人许诺,只要他们立下战功或者交纳一定的赋税,就会酌情免去他们奴隶的身份。
这无疑给这些绝望的人注入了强心剂,让他们焕发了希望,毕竟没有人愿意当奴隶。
此举传入长安,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道法令不合祖宗律法,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无数人上表要求刘彻重办渔阳郡守韩安国。

刘彻和几位重臣商议了一番后,得出了结论。
用一句特事特行反驳了回去,对霍去病此举采取了相对支持的态度。
大臣之中,汲黯反对的最为激烈,他生性耿直,不畏强权,对任何看不惯之事都敢于直言,霍去病此举在他看来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要是奴隶凭此就可以脱去身份,那对后来者如何起到警告的作用。
奴隶的惨淡下场,才会对那些违背律法、蓄意谋反之人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如果此法一出,则必将国家动乱,人人敢于以身犯禁。
这点自然是汲黯所不愿看到的,为了使刘彻下决心重处韩安国,汲黯更是提出了韩安国渔阳之败,对他大为诟病,见刘彻不语,激愤下竟然上前一把抓住刘彻衣襟,不顾君臣之别,当场气得刘彻脸色铁青,要不是实在爱他之才,以刘彻的个性会将敢于如此冒犯他的汲黯当场推出去斩了,事后汲黯又跪于未央宫之前,三日不食不肯还。
汲黯满脸正气,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不畏天子权威。
在汲黯的带领下,诸多大臣纷纷上表声援,刘彻无奈下只能退步。
对于一些由于活不下去卖身为奴之人准许给他们机会恢复平民身份,对于犯了重罪、谋反而贬为奴隶的一概不准。
远在渔阳的霍去病更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政令会引起这样的波澜,当下更是小心谨慎。由于这些政务都是以韩安国的名义发布下去的,霍去病更是心怀内疚。
韩安国并没有怪他,宽容道:“只要不是搞得天怒人怨,只要对民有利,老夫都会支持你。”
经此一事,也给霍去病的改革大计浇了一盆冷水,原本他就满怀希望的想用自己超出两千年的知识在渔阳这块他势力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试验,但事实证明,太过超前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是没有前途的,千百年来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人要想一下子改变他们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在没有掌握至高权利之前,改革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了这个教训,霍去病之后颁布的律法大多符合这时代人的认知,尽量不引起他们的反弹。不过效果是明显的,渔阳很快就慢慢的恢复过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慢慢涌入渔阳。
渔阳迎来了新生……
这年秋,对霍去病来说是幸运的。
大汉和匈奴还在边线胶战,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三万人出上谷郡,部下公孙敖、公孙贺、李息、赵信等人,以奇兵直击贼首,撕开上谷郡处匈奴脆弱的防守,直击匈奴军臣单于。军臣猝不及防下大败,脱身而逃,大汉边地各郡一同出兵,各有胜负,军臣单于遁逃,匈奴一下子去了主心骨,和汉军交锋一阵随即退入大漠,此战双方皆受重创,长时间内边地无战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