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被迫进行的统一战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客观的说,在魄力方面,多尔衮更像是他的父亲努尔哈赤,要比皇太极的手笔大许多,这也证明了当年努尔哈赤的眼光。。在他的一力推行之下,清廷汉官的比例大大增加,几乎每有一个满蒙官就会对应一个汉官。满清后来一直到康熙年间才正式形成的八旗官掌印,汉官实务的模型比历史上早了几十年开始形成。
大批投降的前明军将领被抬入汉军旗中,到十二月末,不包括吴三桂所部,汉军旗丁壮已经达到十一万之众。这些汉人比满蒙人更为了解这片土地,也更为适应关内的生存环境,日益强大的汉军旗如今已经成为了满蒙八旗可靠的补充。
降清以来,在皇太极时代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的洪承畴被多尔衮授予节制包括四个汉族藩王部属在内的所有汉军的权力。这让很多爱新觉罗家的显贵的心中也很吃味。毕竟那是十几万将近二十万的力量,几乎占据了整个满洲武装力量人数的四成以上。而在可以预料的将来,这个人数与比例还会增长。多尔衮将满洲武力的一只手交给了一个汉族降官,难道就不怕这只手有了自己的意识反噬么?
多尔衮熟悉明朝几百年来形成的官场制度,像洪承畴这样的儒将在长期以文御武的大明或许有着极大的威望与约束力。可满清的情况恰恰相反,军功立国是雷打不动的国策,洪承畴就算是有二心,手下的人也必然不会听他的,用他只是用其才,用其在南明的人脉与威望而已。
很快,洪承畴就显示了他的能力,也证明了多尔衮选择的正确性。所属势力众多,彼此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的汉军在他的整合下面目一新。这一切不过是用了短短一两个月的功夫。如今的汉军的建制完备,士气高昂,随时可以南下。
汉军八旗并不在洪承畴的节制当中,这表明吴三桂身上的汉军正蓝旗光环只是一个好看的称谓而已。在实际地位上。他与奴仆一般的三顺王并无区别。在多尔衮心中,实力强悍又拥有极强自我意识的吴三桂和他身后的关宁军是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怎么可能会让他融入八旗系统当中。
被迫投降的王承允被允许保留两万人的规模,去芜存菁之后,他的实力并没有多大的下降。在朝见多尔衮之后,他被授予了一等公的爵位,可以转袭十三次对于困守孤城,几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的王承允来说,这样的礼遇似乎有些重了。
明面上理由是多尔衮在见了王承允之后龙颜大悦,很是欣赏他这个人,于是就有了一等公的爵位,和等同于三顺王续顺公的直属皇帝的地位。可实际的原因在满洲上层也不是什么秘密。
只要看看王承允的出身,就会明白多尔衮的意图。
王承允虽然久历宣府,可他的出身与吴三桂一样,同样是辽镇的军将世家,与背靠吴祖两家,在关宁军一言九鼎的吴三桂相比不遑多让。如此一来,王承允就可以成为多尔衮制衡吴三桂的一个重要手段。

吴三桂在宣府城下的铁血霹雳手段虽然让他赢得了与尼堪的意气之争,可与此同时,也失去了关宁军上下曾经的无所保留的服从。一个无情的,动辄以部下性命相威胁的上司或许能够一时压服住下面,可却永远无法得到尊重。华夏的祖先早就有言:堵不如疏。可惜吴三桂一直没有真正明白,等到他明白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
很快,吴三桂就会明白,失去了下属的尊重,对于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吴三桂投降剃发那一天起,吴三桂就一步步地被多尔衮牵着走,一直到现在看似风光,实则困窘,称之为四面楚歌也不不过分。王承允只是他在今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层出不穷的挑战的一个而已,这样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王承允的国公爵位与两万人与三顺王实力相同的直属部队看似随意,实则表现了多尔衮对于人心的真确把握。地位太高则容易将吴三桂逼急,太低则失去了制衡的实力与手段。一等公的爵位,两万人的实力正刚刚好。
善于搞平衡的,不只有汉族人会。
满清是一个草创的朝代,在关外的时候连军饷都没有,八旗军中甚至连兵器马匹都需要自备。清军的军饷要靠自己去抢,而立下了战功之后就会有爵位和土地奴仆的赏赐。
在军功的计算上,满洲人特有的以前程为主要衡量方式的办法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公平,为了自己和后代的荣华富贵,从军是满洲男儿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前途。
满洲人全民皆兵,八旗有多少男丁就有多少士卒。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八旗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百姓。战时以劫掠为生,平时则放牧种地,这就是入关之前满洲人的生活写照。
入关之后,无论是八旗还是汉军系统绝大部分的丁壮都被抽调入关,短时间内战事必然不会停歇,满清在关外的农牧生产会受到相当大的干扰。而关内之前是明朝的地盘,出于削弱对手目的,必须要狠狠劫掠。
如今满清已经有入主中原的想法与行动,关内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总不能自己抢劫自己。如此,给军队发粮饷势在必行。
只是这样一来,清军和当初的大顺军陷入了同样的困窘当中。北直隶地方如今已经无法供养满清上下。南征西进就此提上日程。
或许满洲人入关之初只是想再现耶律家或者是完颜家的辉煌,只是有一只大手在推动着满洲人向着一统华夏的道路上前进,这只大手就是价值规律。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