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海关(十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顺新朝如今正应了一句成语——外强中干。。看似光鲜的表面下却是随时可能会爆发的严重危机。
大顺的财政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上百万大军与众多的官员用难以想象的速度在消耗着大顺上下这些年来缴获的丰厚物资。
而与银钱而比,粮食危机则更为严重。在外人看来还能支撑半年的大顺军如果再无动作的话,最多三个月就要饿肚子。
顺军在北直山东的主力差不多有一百万左右,投降的明军有二十多万,留在陕西山西看守老家的有二十五万上下,包括五万五营精锐。总计一百四五十万大军,上万官员,数十万马骡。每个月的最少消耗掉八十万石粮食,数百万斤的草料。
北方几省的粮草储备在数字上确实能够支持半年,可那只是明面上的数字,实际只有账面的八成左右,顺军的绝大部分军队在北直隶,储存在其余地方的粮草运转到北直在路上就要消耗三到五成,从北京前线转运粮草路上要消耗三成。如此算来,即便是所有的粮草都用来供应山海关的四十五万大军也只能支撑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对李自成而言,战事早一天结束,粮草的压力就少了一分,他用来解决危机的时间久多一些。
十月二日辰时,顺军主力尽出营寨,五十万大军遮天蔽日,卷起的烟尘直上云霄,秦腔的号子此起彼伏,向对面的敌人发出最直接的挑衅。
顺军的中间是以三个重甲万人队为核心的近二十个步兵方阵,两侧护卫着五万五营精骑与五万边军骑兵,十二门刚刚运到前线的九磅炮紧紧跟在步兵方阵后面。李自晟吸取了李过上次兵败的教训,没有将麾下混编,二十余万新卒被放在了最后面。
这几乎是大顺军目前实力的八成,如果再损失掉,除了山陕两省留下的五万五营精锐,顺军的嫡系军队将再无可战之兵,那些投靠的前明边军,尤其是宣府与大同两镇必然会再出反复。对于大顺军而言,这是许胜不许败的一仗。
四十五万大顺军倾巢而出,只留下了几千人守备西罗城与城外的营寨,这种孤注一掷的安排说明了李自成心中的急切。
两军阵前是不时出现的清军与关宁军的斥候。一直到现在,已经投降了的吴军虽然已经剃发,可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袍样式还保留原状,与清军的装束相差甚远,倒是和大顺军中前明边兵很相像。
大顺的战线从西北向东南延绵数十里,看起来气势逼人。大军一直逼近到距离长城沿线五六里的地方,在山海关城头的红衣大炮射程外停了下来。
自从岳乐率军参与第二次山海关之战后,清军已经明目张胆地打出了旗号,在山海关的大营中驻扎了八旗的一半,另一半则在山海关城中。三顺王续顺公一部驻防八里铺,一部协防山海关。偌大的辽东地区仅有万余老弱守护。这同样也是孤注一掷的安排。
关宁军在第二次山海关大战之后仅剩下四万出头,俘获的数万顺军降兵尚不能放心使用。可以说吴军已经伤到了元气,辽西地区壮年男丁除了战死的之外几乎都在吴三桂军中,没办法再行扩军。唯一让吴三桂觉得比较满意的是,多尔衮从前些年俘获的辽镇官兵当中再度拨给了吴三桂上万人,使得他凑齐了五万骑兵。所有骑兵全部出关迎战,在山海关之内只留下了两万多民壮。这,还是孤注一掷的安排。
紧贴着山海关西门的大营足以容纳下十五万人,清军右翼四旗的兵马与五万关宁铁骑将这里填的满满的。营寨靠西面的箭塔修得又高又大,守在上面的哨兵紧紧盯着对面顺军的动向,将消息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中军大帐之中。
多尔衮向来自律,每天无论晚上什么时辰躺下第二天寅时必定起身。即便如今是十月初,天远远没有亮也依然如此。而起床之后,他就穿上铠甲,草草用完早饭后或是在大营当中处理林林总总的大事小情,或是巡视营寨。
“陛下,顺贼出动了,全军上下四十多万人除了看家的几千老弱病残现在都在对面站着呢。”一个巴牙喇亲军的参领几乎是一路飞奔冲进了大帐,喘气声就像是风箱一般,眼中带着狂喜的神色。
这就是咱满洲的勇士,即便是面对四五十万人眉头都不会皱一下,碰到了唯一的想法就是冲上去厮杀。多尔衮心中暗赞,笑呵呵地扶起了跪在地上的参领,和颜悦色地开口道:“永山,是不是手痒了?放心,朕这次一定给你出战的机会。顺贼这安排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心虚了,他们有命门啊。”

多尔衮的神色渐渐犀利,语气有若铁石。“传令全军,八旗军全部出寨迎战。平西王列阵在左,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列阵在右,朝鲜火铳兵与外藩蒙古兵在前。左翼四旗以英王为主帅,出山海关后立刻往北翼城方向集结,暂时不参战,等待朕的命令!”
顺军三个重甲方阵处在当中的位置,前排士卒身披鱼鳞甲,头戴铁盔异常的显眼。三个方阵当计有四千五百支火枪。顺军射手两个人配合每分钟的射速也只有一发,为了保证火力密度,竟然是六排轮射,即便是如此火力密度依然不足以形成弹幕,而方阵中火枪兵的比例本来就偏低,这样一来就更无法掩护住整个方阵正面。
朝鲜如今已经成了满洲人最忠实的走狗。这个半岛上的民族上千年来一直在重复着这样的故事,抱着华夏大地上最粗的大腿,时不时扮可怜摇头摆尾地祈求主子施舍好处,一旦中原虚弱,就立刻扑上去咬一口。李朝的所谓太祖李成桂正是借着元末明初的混乱时机一举将西汉以来一直属于中国的清川江以北,鸭绿江,图们江以南地区吞并。
万历年间,明帝国耗费千万巨资,丧师十数万历时数年彻底将丰臣秀吉逐出朝鲜,救了命悬一线的李朝,可不过三四十年之后,上万朝鲜兵就将手里的刀剑对准了母国,杀戮起来比满洲人还要凶残,在近三百年之后,南京城内又再次出现这样的场景。如今站在满洲人前面的一万五千火铳兵大部分就参加过对明朝的第四次与第五次南略。
一万五千朝鲜火铳兵人手一支火绳枪,枪支数量要比大顺军多出两倍以上。多尔衮打定的主意就是用这一万五千朝鲜兵与一万外藩蒙古骑兵消耗掉顺军手中最具威胁的火枪。蒙古人虽然冲阵不如满洲兵,但骑射功夫勉强还说得过去,朝鲜的火铳兵在阿敏率军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是唯一能给清军造成一定威胁的兵种。从此之后,清军凡有大的行动一定会令朝鲜输纳粮草,并调集少则三五千多至上万的火铳兵随行。
两军相隔两里的距离彼此对峙,清军率先进攻,一万五千朝鲜火铳兵在一万余蒙古骑兵的掩护下出阵。大顺军的十二门九磅野战炮这个时候已经做好了发射的准备,用实心弹在朝鲜人的队列当中犁出了十二道血路。清军以为是大顺军竟然能够将红衣大炮用于野战当中,未免有些慌乱,只有参与过第五次南征的将士们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尤其是在看到顺军当中几个方阵士卒头盔上的面甲之后,不禁猜测是不是大顺与广宁军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几个在多尔衮附近的贵人立刻赶了过去通报。
面对一群面色焦急的贵人,多尔衮轻松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朕可以肯定,对面没有一个明狗的人。顺贼和南明都是汉蛮子,彼此之间有些交集很正常。按照七哥和朕说过的情形,眼前这阵仗差远了,不过是顺贼得了一些兵器而已,数量也不会很多,让朝鲜人继续向前,如有后退者杀无赦。命两翼做好准备,挡住顺贼的骑兵。”
顺军没有关宁军的药包发射药,炮手训练也不足,在朝鲜火铳兵逼近到八十步时只来得及打出四轮,总计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分在两翼的骑兵各分出了一万人往战场中央运动,分别被吴军和两红旗挡住。九千顺军火枪兵出列,两人一组。迎战越来越近的一万五千朝鲜火铳兵。
七十步的距离,七百五十杆火枪打响了。火绳枪枪弹的出膛速度并不快,肉眼就可以看到弹丸。棒子兵的瞳孔猛然一缩,眼前的弹丸已经来到身前,一个照面就倒下了数百人。
火绳枪因为口径大,枪身重的原因,需要用木叉支住才能开火,这样因为稳定性上升,准确率大大提升,几乎没有打空枪。直径二十多毫米的铅弹能把四肢从身体上扯开,打到躯干立刻就是一片模糊。棒子兵身上没有披甲,只要挨着非死即残。而
顺军的火枪手身披鱼鳞甲,朝鲜兵的火枪综合了明朝鸟铳与日本人铁炮的优点,对付没有披甲的人七八十步就可以杀伤,可面对一片闪耀的铁叶,只能往前进入四十步以内才有效果。三十步的距离,棒子兵需要保持队列的齐整,足够顺军火枪手打出三轮了。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