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山海关(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初秋的山海关,白天艳阳,万里无云火辣辣的太阳光骄傲地向世人宣示着秋老虎的巨大威力。可一旦到了晚上,阵阵凉风似乎带着极大的穿透性,直直透过衣服吹在肌肤上面,守城的士卒在晚上的时候已经在鸳鸯胖袄里面套上了薄棉衣。
关城外面的野地上,放眼望去难得见到人烟。一丛丛的荒草乱蒿的叶尖被秋风烧上了一层焦黄,犹如是一张巨大的硝过了火的生牛皮一般。
西城的城头上面,一门门红衣大炮,佛朗机炮,虎蹲炮掀开了炮衣,从垛口处伸出了黑洞洞的炮管。大明的历史上,这座天下第一雄关第一次不再向东威吓蛮夷,保护华夏腹心之地,而是向西对准了自己的同袍。
汉民族在十七世纪中上叶最强的两支武装即将在此展开殊死的搏杀,这其中,注定要有一个倒下。
山海关地处辽西走廊进入京畿的咽喉要道之上,距离北京七百六十余里,距沈阳九百余里,正好在满清都城盛京和明朝都城北京之间,既是连接两地的纽带,也是双方的命门所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关城在大明则不虞衣冠被改,在满清则其复制蒙元奇迹的可能大大增加。这是明朝丢不起,而满洲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地方。
在明朝,守护山海关的时间几乎和这个汉人最后的王朝存在的时间一样长。洪武初年,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骚扰,大将徐达在驱逐了北元在辽阳行省的残余势力之后,征集在北方边境的燕山三卫等卫所屯兵一万五千余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在辽西,冀东北长城沿线建立了十余个卫所,构成了坚固的,以山海关为中心的北方东部防御体系。
山海关北倚燕山,南连渤海,依山傍海,故得名为山海关。这里是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发生地,老龙头长城深入海上,构成海山长城的天下奇观,在后世成了著名的景观。不过在这个时候,山海关却是最要的军事要塞。
整个关城的轴线在长城之上,与长城南北相接。城高四丈一尺,厚二丈,周八里百三十七步四尺。夯土城墙,外面包砖。
四座城门之外修筑有瓮城,在关城四周又挖掘有护城河,东西两面主要威胁方向在护城河外又有罗城以为屏障,防御完备,易守难攻。
终明一朝,包括山海关防御体系在内的长城防线几乎一直处于不断的补强之中。万历年间之后,建州女真崛起,渐次突破辽东边墙,由西北方向向东南缓缓压迫,一直迫近到辽西走廊,明庭由此耗费巨资,构建了及其坚固,纵深广阔的辽西以宁远为核心,长城沿线以山海关为核心的防御体系。
山海关东北三十里是广宁中前所城,再往东北三十里是广宁前屯卫,再往东北三十里是宁远中后所城,再往东北一百里便是著名的宁远城。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满洲三代统治者耗费数十年之功,丢下无数满洲男儿的尸体却依然没能攻克这条坚固到无以复加的防线。
辽镇虽然兵多将广,众多将领自成体系,但作为一个纯军事性的重镇,辽西一线每年所出完全不够三十几个营数万大军的消耗,关宁两军绝大部分的钱粮都要靠兵部拨付,这也正是辽镇没能成为唐末藩镇一边存在的重要原因。
衣食所赖,京师的风吹草动对于广宁军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经过吴三桂数年的经营,辽镇的探子遍布京城,虽然被大顺军找出一部分,在营救吴襄的时候有损失了一些,不过剩下的也足以密切地关注大顺军的一举一动。
大顺军的先锋刚刚出了城,当天下午消息就摆在了吴三桂的案头上。从京城到山海关大约有七百多里路程。如果是普通的明军,每天行军的路程是十到十五里,每天行走二十五里都可以算是强军。当年闻名天下的白杆兵出川勤王,用了一年才从重庆走到北京。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从北京道山海关在路上耗费一个月都不值得奇怪。
关宁军粮草充足,军中骑兵比例是整个明军当中最高的,如果是关宁铁骑的话,全速前行只需要五天的时间,把步兵带上拼命走也不过十几天的事情。
大顺军同样是骑兵比例大,甚至大部分的步兵也配有马匹,不过因为需要携带攻城的火炮,速度会受一些影响。不过北直隶的官道向来是全国条件最好的,山海关到北京的官道更是重中之重,对炮车速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按照吴三桂的估计,以大顺军远超一般明军的素质,哪怕是火炮稍微拖后一些,八到十天的时间也足以让大顺军的主力到达前线了。这也就是说,留给他布置的时间也只剩下了不到十天。
对于从西面杀过来的大顺军,吴三桂心中忐忑,甚至比面对满洲人的时候还要慌张。一方面,他从未跟大顺军打过交道,面对一支不熟悉的军队,他本能地有一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与顾忌。更何况,这支军队战胜了上百万明军,宣府,大同,山西三大边镇加起来也没能阻挡一个月的时间,大顺看起来似乎是仅仅用了一只手就推翻了大明王朝,无论怎么看都强大无比。
另一方面,山海关的防御重心在东面,而面对京畿的西面则显得比较单薄,关城只有西罗城掩护,另有南北两座翼城保护侧翼。此外,山海关以北长城一线的明军要么溃散,要么投降李自成。顺军可以随时绕过长城包抄山海关侧背。关宁军的人就这么多,没有兵力应付到时候大顺军层出不穷的包抄与突袭。
七月末八月初,辽镇刚刚败在满清手里面,损失上万的兵力,虽然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士气低落则是在所难免。投降满清的消息传出之后,辽镇不少中下层军将士卒都无法接受从此之后接受异族领导这样的事实。纵然辽镇的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不堪,可这毕竟是汉人的武力,两代人的时间成就了爱新觉罗家的赫赫威名,两代人的时间也让无数的辽宁子弟战死沙场。这种渗透了民族差异的仇恨不是说解开就能解开的。一旦面临恶战,吴三桂觉得牙的部下们很可能会在战前甚至是战时大规模地倒戈投降同为汉人武力的大顺军。
虽然泄露了消息的守备已经被斩首,但广宁军内人心浮动不是靠着一颗头颅就能够压服住的。大顺军号称四十万,探子回报光是说大军出京师就用了三个时辰,那么少说也要有十五万大军。
虽然进入北京之后大顺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腐化堕落得厉害,但这毕竟是一支刚刚夺取了明朝江山的得胜之师。几个月的时间还远远不能毁掉这支百战雄师。关宁军眼下只有七万人上下,搜刮辖下民壮最多也只能再得到两三万人,对气势汹汹两倍于己的大顺军,吴三桂着实没有把握。反复斟酌之后,吴三桂发现唯一能够可行的办法就是向清军求援。
吴三桂投降之后,多尔衮并没有派兵入驻关宁地区,全军退到宁远河以东地区。在多尔衮看来,占领了北京城的李自成断然不会允许吴三桂明目张胆的挑衅,兵发山海关只是时间的问题。想来关宁军面对推翻了明朝的大顺军必然占不到上风,到时候吴三桂只有来求他一条路可走。
强行进入与受邀进驻完全是两个概念,到那个时候辽西走廊与山海关对于满洲人来说就像是自己的牧马场一般随时可以进出。而离开北京坚城的大顺军在野战当中也要容易对付许多,这要比强攻坚固的北京城划算得多。对于满洲人来说,让吴三桂暂时占着关宁一带简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李自成并没有让多尔衮等待多久。八月二十六日,几乎是在他刚刚班师回到盛京,吴三桂的信使一路歇马不歇人到达盛京,请求清军西进救援。多尔衮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刚刚归来的满洲人并没有松懈,次日下午,多尔衮率领满清主力西进山海关。
清军八旗主力尽出,各个固山年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壮丁随行,总计将近二十五人,三顺王续顺公倾巢而出,共计四万人,蒙古外藩兵三万取捷径从辽河套一带进入辽西走廊,在盛京的朝鲜火铳兵一万五千人随征。满清共计动员三十三万五千人,盛京及辽东各地仅剩下不足三万老弱病残守卫,可以称得上是孤注一掷。
九百里的路程对于一人双马甚至三马的八旗铁骑来说只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汉军的炮兵与朝鲜火铳兵速度要慢许多,需要十天的时间才能赶到,或许很难赶得上山海关之战,不过未来南下一路上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城池,汉军的炮兵是必不可少的助力。
多尔衮打出了自己的底牌,下面就看李自成如何应付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