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红颜不在亦冲冠(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八月三日,与广宁中后所仅隔着一条六川河的清军大营内,多尔衮饶有兴致地举着望远镜观察对面城中的辽镇明军这是阿巴泰大军在和广宁军骑兵交战的时候缴获的,仅仅有三个,一个被多尔衮留作自用,一个留给了阿巴泰,另外一个则给了他信任有加的幼弟多铎。
面对十几万大军,城内的明军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慌张。北城楼上高高飘扬着一面总兵旗,三面副将旗,表明辽东镇总兵吴三桂在此镇守,辽镇主力也一同在此。
不得不说,广宁军一败再败并不完全是实力不济,出工不出力也要占很大一部分原因。辽镇军将们的利益集中在辽西一带,在满清没有侵害他们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很难让辽镇将领们有足够的作战意志。而现在,多尔衮大军想要夺走辽镇几百年来的根基所在,让九边最为富庶的辽东军变成没了家的孤魂野鬼,这已经严重侵害到了辽镇的底线。
前些天清军之所以能够战无不克,一方面是清军因为绕开了重兵防备的宁远,明军显然没有料到清军这一手,宁远西侧的其余军堡准备不足,且势单力薄,自然不难攻破。
另一方面,和清军打了这么多年的关宁军已经形成了惯性,和清军作战下意识地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一旦避无可避,稍微处于逆境即投降,全军上下没有死战的决心与准备。此外清军的保密做得很好,几乎是在吴三桂得到消息的同时即开始进攻,明军各部失去了统一指挥战力陡然下降。
随着清军的深入,明军各级军将必然会明白再退的话,辽镇最后的根基就要被满洲人连根拔了,失去了根本的他们在这乱世当中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一样只能随着大势被动游走。
往日里一同抗击满洲人的时候,辽镇军将经常嘲笑穷困的秦军。可一旦没了辽西,他们或许连秦军都不如,至少秦军还有八百里秦川,三秦大地可以依仗,而没了辽西走廊的辽东军就是彻彻底底的流浪汉,孤魂野鬼。既然连一向对逃跑深有研究的吴三桂都能破天荒地挡在第一线,多尔衮明白,接下了的仗绝对不好打。
虽然关宁铁骑已经多年不打野战,招子不那么灵便,不过守城的话倒是绰绰有余。朝廷每年几百万的白银不是白花的。但凡是辽西大一点的城池哪一座没有几门红衣大炮。虎蹲炮佛朗机炮野战的时候经常一炮没打就被速度飞快的满洲铁骑连炮带人一齐缴获,换成是守城,八旗骑兵又没办法骑马冲到城头上,站在城下的八旗步兵绝对一大片一大片的被屠杀。
多尔衮刚刚继位不久,八旗内部的不满只是靠着一时的强势给压了下去,豪格虽然被他废除了旗主的位置,可原来两黄旗,正蓝旗内心中倾向他的人还是不在少数。两白旗内,多铎与阿济格目前是靠着两个人的府属牛录才勉强维持着统治与权威。
多铎的镶白旗情况尚好,毕竟他有着庞大的超过五十个的府属牛录。而仅有二十几个府属牛录的阿济格在正白旗就艰难了许多。可以说,一旦在战场上有个意外,多尔衮的皇位或许无碍,可正白旗很可能就脱离他们三兄弟的控制。
这些天取得的胜利已经是自松锦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从夺取的城池军堡数量上看,还远远超过了历时大半年松锦会战,而这一切只是在十天之内完成的。再打下去,回过神儿来的辽镇就要拼命了。
有时候,见好就收并不是保守,过于贪心的话得到的好也可能再丢掉。更何况,多尔衮本就没有想消灭掉吴三桂,中原地大物博,人口是满洲的百倍,满清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助力,吴三桂和他麾下的八万关宁军就是一个不错的助力。
多尔衮放下望远镜,发现跟在身后的阿济格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表情犹如先到了心爱玩具的小孩子一样。在性格刚猛暴躁的阿济格脸上看到这样的表情当真很难得,多尔衮心中暗暗一笑,随手把望远镜塞到阿济格手中。
“哥,你总领兵在外,这个物件在你的手上比留在朕这里作用大多了,也算是物尽其用,归你啦。“多尔衮笑着说道。
“唔,谢小二……陛下。大哥……奴才一定再缴几个回来。”因为一旁都是爱新觉罗家显贵的缘故,不长的一句话和多尔衮随便惯了的阿济格说得磕磕绊绊。他也没有客气,直接把望远镜挂到了自己脖子上。
“诸位。”多尔衮一开口,跟在身后的各个旗的亲郡王贝勒们立刻上前几步。
“仗打得痛快了,接下了咱们该……“多尔衮微微一笑,手指着东面说道:“班师回京。”说完惬意地伸了伸懒腰,往大帐方向走去,留下愕然不解的一群贵人议论纷纷。

“哦对了。”刚刚走了几步,多尔衮停了下来,对着豪格的方向说了一句:“肃王你一会儿派人给吴三桂送封信,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用担心搞砸。”说罢,多尔衮盯着豪格涨得通红的脸庞,心中舒爽不已。
当年杀母夺位之仇他如何能忘,多少年他小心翼翼,在才皇太极的眼皮子低下委曲求全,如今终于一朝翻身,这样的事情当然不能让皇太极的后代再来一次。斩草须除根,豪格的命运早在他即位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在这等大是大非上,他不会有丝毫的妇人之仁。
…………
虽然清军的使者眼神当中充满了不屑与轻视,但多尔衮在信中却没有丝毫的盛气凌人,反而对吴三桂当年仅仅带着几十家丁闯入数万八旗军中救出其父吴襄的举动赞誉有加。和大顺的那一份杀气腾腾的书信相比,高下立判。
多尔衮开出的待遇不能说不优厚:一旦吴三桂率军投入大清,封平西郡王,世袭罔替。所部不拆散,维持六万人的规模,由吴三桂继续统帅,编入汉军正蓝旗下,地位高于三顺王续顺公系统的汉军。辽西原辽镇军将在宁远以西的土地维持现状,此次作战俘获的明军官兵划入吴三桂军中。如果高杰也一起来投,封定西公,亦世袭罔替,所部两万同样编入汉军正蓝旗,归吴三桂辖制。
正如满清无比熟悉关宁军一样,吴三桂对于近在咫尺的清军同样熟悉。八旗系统与几个汉族王公手底下的汉军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八旗的牛录额真在三顺王面前也可以颐指气使。一想到从此可以压倒原属东江镇的三顺王,吴三桂的心中无可抑制地传来阵阵快感。和满洲人相比,辽镇的军将与原东江镇系统的矛盾更大。
自从多尔衮继位之后,八旗汉军急剧扩张,总数已经从崇德年间的三万上下扩充到了八万以上,即便这样,汉军人数最多的正黄旗也仅有一万一两千人上下。他的八万大军虽然隶属于正蓝旗,不过显然只是名义上,阿巴泰虽然已经投靠了多尔衮,不过毕竟不是他真正的心腹,怎么可能给他如此大的一支军队。吴三桂所部一定是由多尔衮直辖,多尔衮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诚意。
编制上,辽镇有三十五个步骑兵营共计七万大军。因为有辽西走廊一带大片的良田可以养家,朝中的供应也一向充足,辽镇军将在吃空饷上比内地明军要好上许多。吴三桂麾下共计有六万大军,包括四万名声在外的关宁铁骑,除此之外,他还有三千家丁,战斗力强悍,对其忠心耿耿,可以和满洲八旗野战争锋。
十天之内,在几个军堡当中辽镇军被清军零敲碎打消灭了一万三千多人,除此之外,三万精锐被围在宁远,搜罗辽西一带卫所的青壮后他的身边也仅有两万三四千人出头。一旦宁远被清军攻下,吴三桂将彻底无出头之日。或许多尔衮正是看透了吴三桂的处境,笃定他除了投靠满清别无他途才如此大方地率军撤退。镶蓝旗三个固山的近两万大军被留在了宁远城城外,里面的的三万人既是套在吴三桂脖子上的筹码,也是清军给吴三桂的警告——满洲人的耐心不会是无限度的,如果继续骑墙观望的话,八旗军随时能够打折辽镇的脊梁骨。
尽管吴三桂用尽了一切办法营救京师的吴襄,只是吴家在京师毫无根基,屡次尝试都没有成功,反而让惊动了大顺军,加强了对吴襄的监视力量。万般无奈之下,吴三桂只能放弃。他相信吴襄能够理解他的决定,在决定吴家生死的时候,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
大明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一日,大明平西伯,太子太傅,辽东镇总兵吴三桂,太子少保,山海关镇总兵高杰率领关宁军投降满清。八万大军按满族习俗剃发,将山海关城头飘扬了二百余年的明军旗帜撤下,换上了正蓝旗的旗号。
多尔衮信守承诺,不仅让围困宁远的镶蓝旗退回宁远中左所,而且释放了之前俘获的八千多辽镇官兵。消息传动关内,李自成震怒,将吴襄一家老小三十九口全部下狱,调集各地农民军主力进京准备东征。
一的大顺军从秦晋冀鲁几省向着北京汇集,打着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旗号的顺军高级将领多不胜数。历史在划过一道弧线之后靠着强大的惯性再次回到原有的轨迹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