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制盐
开放分类:制作工艺
制盐历史上有用锅煎熬制盐之举。清代后期,宁德的漳湾、南埕青山等地盐民试行晒卤制盐技术。民国20年,福鼎叶礼意等人在秦屿文渡建圃制盐,先用木板晒盐,量少质次,后聘请浙江师傅传授制盐技艺,整滩造埕、扬卤晒盐。50年代,宁德、福鼎盐区改革制盐工艺,建设纳潮工程,充裕卤源。60年代初,宁德三都盐场用薄晒勤转的制盐工艺,抽水制卤与卤液结晶上下工序紧扣,提高盐的产量质量。用扩建结晶池与卤水蒸发池提高原盐产量。70年代后期,改变露天卤井为砌加盖卤井。该场卓雪生研制成功直流电动轴流泵,解决传统踩水车抽卤的操作方法。至80年代末,闽东制盐基本实现机械化。
制盐方法
一、煎熬法
清光绪之前,袁浦、青村等场均系煎熬法,其工序为先制盐卤,然后熬盐。
1.制卤(刮泥淋漏)
摊泥以咸泥置漏碗中,待其咸质沥尽,乃用铁锹掘出,堆积于漏碗四周,此谓淡泥,亦称生泥。堆积既多,遇天气晴和或西风劲吹时,用担箕挑至盐田间,重铺田面,让海水流入盐田,其盐份即被淡泥吸收,日晒风吹,水汽蒸发,盐份吸引而上,田面色白如霜,故称白地(即盐花)。
刮泥待盐田泛白后,以两手压平拖刀腰,依拖刀之架,倒退而行,将田面的浮泥刮起成片。
抄泥刮起之泥,干湿不匀,日晒使干,再由两人背拽搔扒,反复抄动,使其干松。
集泥泥皆干松,便由两人对引裁板,使泥土集成一直线形,每线相距约3.5米,以便于挑土。集泥大多由妇孺操作。
挑泥将咸泥兜入土箕,肩挑至土基中央,堆积如阜,称为泥蓬,压使极坚,成尖锥形,使雨水不致渗入,随时扒入漏碗,担水沥卤,此谓泥堆。
治漏漏碗的底,先铺以一层干藁或棱毛,再将泥蓬的咸泥放入,使之与口平,用两脚踏实,更以爬覆平整,光洁如镜。
淋漏治漏完成后,用担桶自渠中汲取海水,倾注漏碗,隔数小时或半日,盐卤由漏底经草藁或棱毛淋入竹管,泻至卤缸。
藏卤卤缸满后,用卤吊汲取,倒入担桶,挑藏于他缸或卤桶,以便煎熬之用。
2.煎熬
用铁盘煎盐,铁盘为长方形,由厚约一寸的铁块3~8块合成。接合处以石灰填塞。架于尖灶之上,再用带形竹篾编成的,围在铁板四周,竹内外及竹与铁盘接合处,亦以石灰涂抹,这谓砌盘。铁盘的一端靠近火门,其后端灶上。尚有余地,则纵向排列铁锅2~4口,称为温锅。
盘砌成后,将卤从卤桶用竹溜泻入盘中,同时注满温锅,便将柴火投入火门开煎。温锅内的卤烧熟后,交换吊入盘巾,再把冷卤注入温锅。如此反复进行,盘中盐卤水分蒸发,盐份渐次结晶,再加高温度,使盘中苦卤全部熬干,此时盐已制成,用盐锹抄入箩中。煎一盘约用1.5~2.5小时。如此连续煎熬,昼夜不绝火。到第四日以至第十日始行熄火,称为一造。一造的日致,各灶都有一定期限,由场官确定。
熄火后即将铁盘拆卸,以后再煎,重砌新盘。
一担卤可熬盐10公斤。其盐含有多种杂质,味涩苦,色微黑,费用高,产量低。
二、板晒法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浙江省岱山岛盐民王金邦见扁担凹处存卤经日晒凝结成盐,便用家中门板盛卤试晒获得成功,岛上居民争相效法。板晒之盐,杂质少,色白味鲜,费用低,产量高。咸丰年间(1851~1861年),该岛天灾连年,居民迫于生计,乘船挟板逃荒到本县境内,板晒之法遂传。本地盐民见板晒成盐,因以仿效,煎熬之法逐渐淘汰。至光绪七年(1881年),袁浦和青村两场盐户均以板晒制盐。

1.采卤
在傍海返潮之地,削去草根,光平如镜,称为灰场(指土细如灰)。灰场分上中下三节:近海处以潮水时浸,不易日晒,为下场;其中部以潮至即退,易受日晒,此为中场;远于海者,以潮小不至,必担水灌晒,故称上场。潮汛:农历上半月为13—18日,下半月自27日至下月初三,潮水以此6日大满。潮大之日,三场皆没,自初三、十八后,潮势日减,先晒上场,次晒中场,后晒下场,故上、中场每月能晒两次,下场仅晒一次。
待地起盐霜,用铁铲收起,此称刮土。将土堆积墩塔,中贯竹管,旁开一井,下埋瓦缸。每塔一井者居多,亦有两塔一井的。墩塔堆就,浇水其上,卤便由竹管流入井内,再将井中之卤吊出,储于大桶,以备晒盐之用。
2.制盐
每逢晴天,早晨5~6时,将盐板分摊地上,然后将储卤用木杓浇于板上,至平口止。经阳光曝晒,至下午2~3时,板底出现白色颗粒,用木板扒刮聚集,并将尚未成盐的卤贮于箩中,卤水滴尽后即成白盐。春、冬两季阳光薄弱,每板日结盐0.25~0.75公斤不等。夏、秋旺产之时,每板日结盐2公斤左右。
〔板晒制盐〕
三、滩晒
1958年春,参观淮北盐场时,见海滩划分成若干格子滩田,直接利用海水,由高而下,按滩田走水制卤,然后由结晶池晒盐。此滩晒制盐法,省时省力,产量亦高。同年冬至l959年春,仿其模式,建成两副试验滩,共计面积200亩。1961年,在淮北盐场技师的指导下,当年试产获得成功。
1967年春,全面进行生产改革。同年12月,在外护士塘西段1.5公里、东段2.5公里外,兴筑盐场海塘,次年完工,全场5.9公里。在浙江省慈溪县庵东盐场张水佳的指导下,修建洋桥、营房两座水闸,使滩地面积扩大6000余亩。经统一规划,拆除原有的板晒基地,将全场1.6万余亩滩地划分为25个产盐区(生产队),分为蒸发池(又称大水板)、调节板、结晶板、结晶池,整个工程于1970年建成投产。至此,滩晒完全取代了板晒。
滩晒操作,全为机械化半机械化。潮汛时,按电钮打开闸门,海水自动灌进海塘河;退潮时,关上闸门,将海水挡住在海塘河内,然后用水泵将海水抽入水库,再用水泵灌入蒸发池。此后,海水由高而下,流入调节板(又称调节格)和结晶板(又称结晶格),最后进入卤池。以上工艺,全部实现机械化。卤经卤池澄清后,清早用手摇车或卤桶将其灌入结晶池,至下午4时,结晶池内的卤已凝结成盐。此时,用推盐扒将盐刮集成堆,再用盐箩提送至盐陀,经淋卤成燥盐后,装入手推车箱运送进仓,国家公收。以上工艺,大半为半机械化。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